半乳甘露聚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半乳甘露聚糖的一部分,其中表示了甘露糖的骨干(下方)以及连接的半乳糖分支单位(上方)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简写GM)或称半乳糖甘露聚糖,是一种包含了甘露糖骨干与半乳糖旁基的多糖,更准确的一点来说,半乳甘露聚糖是直线状(1-4)-连结的β-D型甘露糖((1-4)-linked beta-D-mannopyranose )骨干于它们6-连接点连接到α-D型半乳糖(alpha-D-galactose)的多糖,即1-6-连结的α-D型吡喃半乳糖(1-6-linked alpha-D-galactopyranose)。部分的植物真菌都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成分。

依照甘露糖与半乳糖的比值,将半乳甘露聚糖种类按比值由小至大排列:

半乳甘露聚糖经常被使用在食物产品中,用来增加其水相的黏度,也可以当做食品的安定剂使用。另外,半乳甘露聚糖还有被使用在医药美容之中。

食品应用

提炼自豆类的半乳甘露聚糖于食物中经常被当作安定剂(stabilizer)与增黏剂(thickening agent)使用。关华豆胶刺槐豆胶广泛地被添加在冰淇淋中,用来提升冰淇淋的外观质感,并且减少冰淇淋的溶化状况。刺槐豆胶也被延伸应用在奶油乳酪、水果制备与沙拉酱之中。把塔拉胶当作食品成分的接受度逐渐成长,但是使用量仍然远小于关华豆胶刺槐豆胶关华豆胶在食品应用比例是上述种类中最高的,原因是跟它低廉而且稳定的价格有高度相关[1]。除了半乳糖只溶解在少量热水之外,大多都可以溶解于冷水中。

临床应用

半乳甘露聚糖是霉菌麹菌属Aspergillus)的细胞壁组成成分的一种[2],随着霉菌的成长会释放到外界中。检测人类血液中是否有半乳甘露聚糖已经被用在诊断是否遭到入侵的麹菌症Aspergillosis)感染之中。由伯瑞(Bio-Rad)实验室发表的借由单克隆抗体在双层三明治(double-sandwich)酵素免疫分析的检测方法已经于2003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核,而此法的检验准确性为中等[3]。此种检验方式对于曾经有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患来说是最有用的检验方式。

眼睛的泪水可以借由人工润滑剂的辅助来改善眼睛的舒适度。一个独立的临床试验[4]已经证实包含了HP关华豆胶的人工泪液点眼液可以大幅改善干眼症病患的眼睛舒适度。

此外,冬虫夏草成分的虫草多糖(Cordyceps sinensis polysaccharide )属于半乳甘露聚糖的一种[5],类似的产品也被制成健康食品化妆品使用。


  • EFFECT ON GLYCEMIC INDEX 对于血糖指数的影响

瓜尔胶 (Guar gum) 含大量半乳甘露聚糖,于临床实验中证明可有效降低餐后的血糖值。数据显示,瓜尔胶在长期使用下能降低餐后葡萄糖水平值,或可提升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此外,这种纤维疗法也可降低胆固醇水平值。[6]

研究说明葫芦巴 (Fenugreek) 含大量半乳甘露聚糖,其种子粉末在1型糖尿病中的治疗作用可以归因于有效的把葡萄糖和脂质代谢酶回复正常,从而稳定肝和肾中的葡萄糖水平。这些由葫芦巴种子所产生的生化效应使其可成为1型糖尿病的新治疗剂。[7]另一用大鼠作实验的糖尿病研究指出,胡芦巴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值水平。[8]

在一关于胰岛素依赖型(I型)对血糖和血清脂质分布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指出,葫芦巴饮食能显著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葡萄糖耐量试验,从而表明葫芦巴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有效性。[9]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是一种可溶性纤维,据报导指可减少餐后血糖反应。实验研究,利用从加拿大种植的葫芦巴种子抽取纤维,以确定半乳甘露聚糖是否于基因上影响精瘦和肥胖大鼠的肠道葡萄糖摄取量。实验结果表明,半乳甘露聚糖独特的粘性,具有降低肠道吸收葡萄糖的潜力,因此有利于血糖管理。[10]

  • EFFECT ON CHOLESTEROL AND FAT 对于胆固醇和脂肪的影响

瓜尔胶(Guar gum)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主张用于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其作用机制与胆汁螯合树脂相似。尽管瓜尔胶也用作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辅助剂,但该综述限于作为降血脂药的功效。临床试验表明,当单独使用时,瓜尔胶或可将血清总胆固醇降低10至15%。[11]

研究评估了于酸奶中加入部分水解瓜尔胶(PHGG)对餐后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在脂肪耐量试验中,11名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给予具有或不具有6g PHGG的酸奶作为交叉研究。补充了6g的PHGG显著抑制了餐后血清残余样脂蛋白颗粒胆固醇(RLP-C)和甘油三酯(TG)的增量峰值及增量曲线下区域的数值。该结果表明PHGG有降低高脂血症风险的潜力。[12]

  • EFFECT ON IRON ABSORPTION 对于铁吸收的影响

曾有研究评估膳食纤维 - 部分水解瓜尔胶(PHGG)对肠道吸收铁质的影响。研究以饮食摄入之方式,分别对比服用部分水解瓜尔胶、纤维素和不含膳食纤维饮食,测试有缺铁性贫血大鼠的生长反应。研究结论指,部分水解瓜尔胶比其他两种方式更能提升肠道吸收铁质,血红蛋白的再生及肝脏铁质水平。[13]

另一研究测试部分水解瓜尔胶(PHGG)或完整的瓜尔胶 (GG)对喂食缺乏几种铁质的大鼠于铁质利用率之影响。 喂食缺乏铁质而不含PHGG和GG的对照组大鼠,其血红蛋白、血清铁和肝脏中的铁存量显著减少;反之与PHGG或GG一起饲喂的测试组大鼠,其血红蛋白、血清铁和肝脏中的铁存量则没有变化。在3天的铁质平衡试验中,施用PHGG或GG令铁质吸收量增加。测试结果表明,PHGG或其代谢物增加膳食铁质的可用率。[14]

  • EFFECT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对过敏性肠道的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部分水解瓜尔胶(PHGG)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在临床营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其独特的粘度使其可用于肠道产品和饮料。PHGG可添加到肠道营养配方和食品中作为膳食纤维的来源。 PHGG提供与膳食纤维摄入相关的益处。在饮食中加入PHGG降低了老人对泻药的依赖性。另外,PHGG除降低败血症患者之腹泻几率外, 亦减少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PHGG还增加了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产生。[15]

  • OTHERS 其他

曾有报告对过去五年对膳食纤维的研究作出评论。现在确定膳食纤维对控制血浆葡萄糖和脂质水平的参与度。有实验室研究了两种膳食纤维来源【大豆和葫芦巴】,并发表相关研究。[16]

研究显示葫芦巴种子 (Fenugreek Seed) 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和实验性糖尿病动物具有降低血糖和胆固醇的作用。相关研究指出,葫芦巴提取物可以在重复治疗6周后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体重比例、血糖和血脂水平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17]

另有实验显示,喂饲葫芦巴种子胶浆和姜黄补充剂予糖尿病大鼠有助于降低麦芽糖酶活性的变化,然而对蔗糖酶和乳糖酶的影响则没有太大变化。相关文献指,喂饲葫芦巴种子胶浆和姜黄对肠和肾二糖酶有正面的影响,从而有利糖尿病管理。[18]

参照

参考文献

  1. ^ Article on LBG.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2. ^ Bart-Delabesse E, Basile M, Al Jijakli A; et al. Detection of Aspergillus galactomannan antigenemia to determine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beta-lactam treatments. J. Clin. Microbiol. October 2005, 43 (10): 5214–20. PMC 1248458可免费查阅. PMID 16207986. doi:10.1128/JCM.43.10.5214-5220.2005. [失效链接]
  3. ^ Pfeiffer CD, Fine JP, Safdar N.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using a galactomannan assay: a meta-analysis. Clin Infect Dis. 2006, 42: 1417–27. doi:10.1086/503427. 
  4. ^ Hartstein I, Khwarg S, Przydryga J. An open-label evaluation of HP-Guar gellable lubricant eye drop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dry eye signs and symptoms in a moderate dry eye adult population. Curr Med Res Opin. 2005, 21: 255–260. doi:10.1185/030079905X26252. 
  5. ^ 冬蟲夏草. 自立晚报. 2005年1月30日 [200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31日). 
  6. ^ Atherosclerosis. 1982 Oct.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7. ^ Mol Cell Biochem. 2001 Aug;224(1-2):45-51..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7). 
  8. ^ Mymensingh Med J. 2004 Jul;13(2):161-4..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9. ^ Eur J Clin Nutr. 1990 Apr;44(4):301-6..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10. ^ Nutr Res. 2009 Jan;29(1):49-54..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2). 
  11. ^ Drugs. 1990 Jun;39(6):917-28 ..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2). 
  12. ^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4 May;68(5):1135-8.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13. ^ Clin Nutr. 2006 Oct;25(5):851-8. Epub 2006 May 5.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14. ^ Comp Biochem Physiol Physiol. 1994 Sep;109(1):75-82.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15. ^ Nutrition. 2003 Jun;19(6):549-52..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16. ^ Prog Food Nutr Sci. 1987;11(2):153-74..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5). 
  17. ^ Asia Pac J Clin Nutr. 2007;16 Suppl 1:422-6..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5). 
  18. ^ Plant Foods Hum Nutr. 2005 Jun;60(2):87-91.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