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Towerman/translation/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氣象學中,經常用風的大小和風的方向來描述風。短期的高速的風的爆發被成為陣風。極短時間內(大約1分鐘)的強風被稱為英語squall。長時間的風可根據它們得平均強度被稱呼不同的名字,比如微風大風風暴颶風颱風等。風發生的時間範圍很大,有隻持續幾十分鐘的雷暴氣流,有可持續幾小時的因地表加熱而產生的局地微風,也有因地球上不同氣候區內吸收太陽能量不同而產生的全球性的風。大尺度大氣環流產生的兩個主要原因是赤道和極地之間的所受不同的加熱,以及行星的旋轉(科里奧利效應)。在熱帶,熱低壓和高原可以驅動季風環流。在海岸地區,海陸風循環在局地的風中佔主要。在有起伏地形的地區,山谷風在局地風中佔主要。

人類文明歷史中,風引發了神話,影響過歷史,擴展了運輸戰爭的範圍,為機械功娛樂提供了能源。風推動着帆船在地球的大海中航行。熱氣球利用風可作短途旅行,動力飛行可以利用風來增加升力和減少燃料消耗。一些天氣現象引發的風切變區域可以導致航空器處於危險的境況。當風變強時,會毀壞樹木和人造建築。

風還可以通過不同的風成過程(比如沃土的形成,黃土的形成)和侵蝕作用改變地表形態。盛行風可以將大沙漠黃沙從源頭帶到很遠的地方;粗糙的地形可以將風加速,因為對當地的影響很大,世界上一些區域的和沙塵暴相關的風都有自己的名字。風可以影響野火的蔓延。 很多種植物的種子是依靠風來散佈,這些物種的生存和分佈受風影響很大。一些飛行類昆蟲的種群大小也受風影響。當風和低溫同時發生時,對家畜會有不利影響。風還可以影響動物的食物的儲存,以及它們的捕獵和自保的策略。

原因

1888年超級暴雪英語Great Blizzard of 1888地面天氣分析圖。圖中等壓線較密集的區域表明有較大的風。

風是由氣壓的差異造成的。當氣壓差異存在時,空氣會從高壓區域向低壓區域移動,從而產生風速大小不同的風。在一個旋轉的星球上,在赤道以外的地方,空氣的流動會受到科里奧利力的影響而產生偏轉。就全球而言,大尺度風(大氣環流)的兩個主要的驅動因子是赤道和極地之間的加熱差異(吸收太陽能量的差異導致了浮力)和星球的旋轉。在赤道之外的不受地面摩擦力影響的高空,大尺度的風傾向於達到地轉平衡。在地球表面,摩擦力會使得風逐漸變慢。地表摩擦力還會使得更多的風被吹入低壓區域[1]。一個新的有爭議的理論認為, 森林引起的水汽凝結導致了對森林從海岸沿線吸引潮濕的空氣過程的一個正反饋循環,從而產生了氣壓梯度。[2]

在解構和分析風廓線時會將風描述為物理的力的平衡。這種分析有助於簡化大氣的運動方程以及構造有關風的水平和垂直的分佈的變量。地轉風是科里奧利力與氣壓梯度力平衡的結果。它平行於等壓線流動,在中緯度地區大致流動在大氣邊界層之上。 [3]熱成風是大氣中兩層地轉風的差分。它僅當大氣有水平溫度梯度之時存在。[4]非地轉風英語ageostrophy是地轉風與真實風之差,它會導致空氣逐漸填滿氣旋[5]梯度風與地轉風相似,但還包括離心力(或向心加速度)。[6]

測量

一個風力磨坊式的風速計
一個錮囚的中尺度氣旋龍捲風(俄克拉何馬州,1999年5月)

風向經常被定義為風吹來的方向。比如,北風是從北方吹向南方。[7]風向標被用來指示風向。[8]在機場,風向袋被用來指示風向,它被吹拂的角度也被用來指示風速大小。[9]風速一般用風速計來測量,最常用的有轉杯式和螺旋槳式。當需要頻繁測量風速時(比如研究應用),可以利用超聲波信號的傳播速度或對加熱電線的電阻的通風效應來測量風。[10]另外一種類型的風速計是利用皮托管來測量。皮托管的外管被暴露在風中測量動態壓力,通過外管和內管之間的壓力差可以計算出風速來。 [11]

全球範圍內,各地的離地面10米(33英尺)高處的風的測量記錄被平均每10分鐘報告一次。美國熱帶氣旋實行每1分鐘報告一次風的記錄,[12]以及平均每2分鐘 作一次天氣觀測。[13]印度一般平均每3分鐘報告一次風的記錄。[14]知道採樣風的平均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為1分鐘持續風的平均風速一般要比10分鐘持續風的平均風速大14%。[15]突然暴發的高速風被定義為陣風。陣風風速的一種技術上的定義為:超過10分鐘間隔內測得的最小風速的最大風速差值,單位為 10節(19公里每小時)。英語squall是指風速超過某一臨界值的兩倍,並且持續至少一分鐘的狂風。

對於高空的風,可以利用無線電探空儀上的GPS無線電導航,或用雷達追蹤探空儀等方式來測量風速。[16]還有一種方法是,使用經緯儀從地面肉眼追蹤搭載探空儀的氣象氣球[17]可以用來探測風的遙感技術有聲雷達英語SODAR多普勒激光雷達和多普勒雷達]]。輻射計和雷達可以被搭載在飛機和太空來測量海洋的粗糙度。海洋表面的風速可以通過海洋粗糙度來估計。通過計算地球同步衛星圖像中雲移動的距離也可以估算出風速。風工程是研究風對建築環境(包括建築,橋樑和其它人造建築)的效應的。

全球氣候學

西風帶和貿易風
風作為地球大氣環流的一部分

平均而言,東風在吹過極地的風中佔主要部分。西風則在地球的中緯度地區佔主要。副熱帶高壓脊地區的風大多來自極地方向,赤道地區又是多為東風。

緊接着副熱帶高壓脊之下的是赤道無風帶,或是馬緯度(即副熱帶無風帶)。這些地區風速很小。地球上很多沙漠都是排列在副熱帶高壓脊的平均緯度上,這裏空氣的下沉使得空氣的相對濕度減小。[18]地球上最強的風是在中緯度地區,寒冷的極地氣團與溫暖的熱帶氣團在這裏相遇。

參考文獻

  1. ^ JetStream. Origin of Wind.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Southern Region Headquarters. 2008 [2009-02-16]. 
  2. ^ Makarieva, Anastassia; V. G. Gorshkov, D. Sheil, A. D. Nobre, B.-L. Li. Where do winds come from? A new theory on how water vapor condensation influences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dynamic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Feb 2013, 13 (2): 1039–1056 [1 February 2013]. Bibcode:2013ACP....13.1039M. doi:10.5194/acp-13-1039-2013.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
  3.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Geostrophic wind.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8]. 
  4.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Thermal wind.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8]. 
  5.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Ageostrophic wind.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8]. 
  6.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Gradient wind.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8]. 
  7. ^ JetStream. How to read weather map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08 [2009-05-16]. 
  8.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Wind van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7]. 
  9.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Wind sock.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7]. 
  10.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Anemometer.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7]. 
  11.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Pitot tub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7]. 
  12. ^ Tropical Cyclone Weather Services Program. Tropical cyclone definitions (PDF).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06-06-01 [2006-11-30]. 
  13. ^ Office of the Federal Coordinator for Meteorology. Federal Meteorological Handbook No. 1 – Surface Weather Observations and Reports September 2005 Appendix A: Glossary. Retrieved on 2008-04-06.
  14. ^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of India. Springer. 2007: 187 [2009-04-22]. ISBN 978-1-4020-5179-1.  使用|coauthors=需要含有|author= (幫助)
  15. ^ Jan-Hwa Chu. Section 2. Intensity Observation and Forecast Errors. United States Navy. 1999 [2008-07-04]. 
  16.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Rawinsond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7]. 
  17.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Pibal.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09-03-17]. 
  18. ^ Michael A. Mares. Encyclopedia of Desert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9: 121 [2009-06-20]. ISBN 978-0-8061-3146-7. 

en: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