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Hanteng/研究:編輯-環境
User:Hanteng/研究 |
---|
百度百科及中文維基比較研究: |
編輯‧環境: |
政策、發展、素質與數字 |
內容‧來源: |
中美、港台及中國性 |
接收‧使用: |
能見度、地理語言差異及用途 |
研究啟示: |
關於hanteng: |
外部連結 |
研究結果: 歷史比較
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都是使用者產出的網絡百科全書(user-generated encyclopedia),也因此,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發展先決條件,在於:
能在數字網絡環境有讀寫中文能力的使用者,也就是中文網民。
因此,為了補捉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歷史發展比較,hanteng認為必需要處理以下幾個中文網絡世界發展的重要事件:
- 東亞及中國網民在地理及語言上的空間及社會擴散動態關係;
- 中國網絡封鎖維基百科的時機和可能效果與影響範圍及對象;
- 百度百科的發展時機和可能效果
東亞網民擴散
根據東亞網民擴散比率的歷史比較,
中國地區的發展,在網民擴散比率上有比較特殊而不符合理想或其他東亞類似區域的創新擴散S型曲線。
網絡百科發展
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的歷史發展, 按中國網絡封鎖維基百科的時間點,可製圖如下:
重要觀察
以#東亞網民擴散及#網絡百科發展的時間點,可以有以下重要觀察:
- 以#網絡百科發展, 維基百科被封和百度百科發起的關鍵時間為2005-2006年。
- 以#東亞網民擴散, 照創新擴散理論, 網民比率應該理論上為S型曲線(常態分佈累積, 如en:Diffusion_of_innovations), 而台灣和馬來西亞的確較接近S型曲線(常態分佈累積)的發展。
- 台灣和馬來西亞分別做為北京及上海的對照組(依比率最靠近來選取的), 或著是理論S型曲線來看北京及上海的資料, 發現2002-2006年是一個奇異區段, 似乎在2002-2006年有網民擴散比率在中國有受到抑制。
- 儘管如此, 網民擴散比率在中國2006-2008年飛快成長, 上海成長之快還超過原領先的馬來西亞,
- 在整合中國新興第三第四段段網民(late majority, late adopters), 特別是下鄉到各學校組織的推廣上, 百度百科着力和優勢多, 在2006-2009年的發展上也是事實
可能推測
假設,在2002-2006年有網民擴散比率在中國有受到抑制,主因是因為中國網絡在還沒有完全確立監管及過濾機制時,在網民的擴散(地理和社會上)有受到多方原因的抑制。換句話說,在2006年以後,中國網絡因為已確立並運行監管及過濾機制,因此在推廣網絡的使用上,有可能在政策及網絡市場的成熟上來說,取得快速並重要的發展。比如說,這2005年後快速發展還讓上海的網民擴散率,在2006-2008年還追上馬來西亞。
合成解釋
- 若2002-2006中國網民擴散受(不明因素)抑制, 但在2006-2008飛快成長, 是不是就可以拿來解釋百度百科在中國大陸能取得大量使用者的主要因素呢?
- 如同IE 對網景的戰爭(如Baidu創始者的親身經驗), 創新擴散在一個地區或社會的關鍵, 不是early adopters, 而是early majority(見en:Diffusion_of_innovations)的第二第三接受創新的族群分類), 那麼百度百科在中國的成功, 是不是就可以用創新擴散理論和網民成長率來下假說: 封鎖的時間的關鍵和中國網民從early adopters往early majority的關鍵時間, 有很大的巧合.....
發展斷裂: 轉折點
2002-2006年和2006-2008年兩段網絡發展史,在中國大陸地區,似乎有一個明顯的發展斷裂。而這發展斷裂的轉折點,恰好也是兩個網絡百科的發展的發展的轉折點:(維基百科開始遭受長期封鎖,百度百科開張)。
照創新擴散理論來說,若維基百科開始遭受長期封鎖的時間往後延兩年,就會經歷到2006-2008中國大陸地區網民飛快成長的時段,就算那時百度百科開張,擴散理論下的首發者(維基百科)將有其競爭優勢。
然而,由於歷史的現實是維基百科在2006-2008中國大陸地區遭封鎖,也正是百度百科成長的時期,可以推論的是有以下的使用人口上的斷裂和整合:
- 位於中國大陸地區的使用者,能用或想用維基百科的非常可能是較具網民經驗、年資和技術(如繞道封鎖)的用戶,
- 其他位於中國大陸地區的使用者,可能和其他已用維基百科的用戶因此就有一個區分
- 其他位於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使用者,如香港及台灣潛在用戶,因為語言使用習慣等因素,使用並編輯百度百科的人相對少很多,因此百度百科明顯地將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特別是繁體/正體使用者排除在外。
地理語言區
因此,在斷裂和整合的問題, 可能有地理語言區的斷裂和整合的問題:
- 百度百科主要整合的是中國大陸地區的使用者,排除了香港及台灣潛在用戶,而由於歷史發展,不少已使用並編輯維基百科的前期用戶,有可能和後來百度百科取得的用戶有時間上的斷裂。
- 維基百科主要整合的是各地區的中文使用者,沒有排除特定地區用戶的自發性問題,然而由於歷史發展和關鍵時期封鎖,在整合中國大陸地區2006-2008年快速成長的網絡人口中的前期大眾和後期大眾(early and late majority)則有一空缺,形成了在用戶地理(中國大陸地區非沿海城市)及世代人口上(2006-2008年開始變成網民的年輕人)的空缺斷裂。
世代人口
其中,世代人口上的斷裂,若以2005-2008年開始變成網民的年輕人假設其年齡為14-18來估算,那麼這些年輕新網民人口主要是從1987(=2005-18)至1994(=2008-14)之間出生的中國民眾。就中國文化政治近代變遷史來說,這世代的實質成長受教育的時間,為1989年六四事件後受到由江澤民主導並發起的愛國主義教育首批年輕世代。就先前相關中國網絡國族主義發展的文獻來說,愛國主義教育對中國年輕世代,特別是對1989年六四事件沒有歷時接觸的世代來說,有強化其國族主義信念並較易同情或支持共產黨領導成果的傾向。
發展斷裂: 小結
以上假說及有關各種變項的斷裂和整合(地理、語言、世代及對網絡封鎖、六四事件及港台文化等等的文化政治態度)都需要更進一步的直接及相關證據來做證明或反證。
不管結果如何,比較可以確定的是,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發展史,在中國及東亞的網民成長從近乎0%到部份發達地區達到70%的關鍵成長時段來說,有其關鍵的特殊角色。也因此,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發展史也不僅僅是兩個網絡百科的競爭史,而是反映了網民成長在東亞及中國關鍵五年(2005-2009)及關鍵十年(2000-2009)的十分重要的網絡發展史,而這發展史的文化政治重心,就在於中國新興網民是如何接觸、學習、並取捨原來是來至於太平洋海底電纜為主幹而延伸到以中國三大網絡城市(同時也是網絡過濾城市)為地區主幹的發展,原來是來至日本、台灣及香港試驗發展的早期各自發展的漢字標準到分支發展唯簡數位漢字標準GB2312和東亞統一漢字Unicode的環境。
斷裂整合說,會因主體及重心的想像偏好或有不同的文化政治詮釋
因不同對「中文使用者」的主體及重心想像偏好不同,會有不同的斷裂整合說,反映了不同文化政治詮釋。
中國大陸用戶
若以中國大陸用戶為重心為主體為中心,中文維基百科因為在2005-2008被封鎖,和百度百科比較來說, 則的確有世代及地理上斷裂的問題。這斷裂的問題在地理分佈上(外部連結及超級用戶),我看到的資料主要是在中國大陸城鄉的差距。
所謂的海外人士(不管其文化政治文化),或來自香港及台灣的用戶,是不是整合的必要, 還是造成斷裂的元兇則成為問題。
百度百科是否刻意斷裂香港及台灣的用戶呢? (特別百度搜尋和百度輸入法都有專為日文用戶設計的東西, 而港台似乎沒有)。百度百科是斷裂港台回歸的元兇嗎?(為避免這樣的文化政治的個人主觀判斷, 需要就網絡效應來對有發生連結和沒發生連結的部份做實證研究,來回答相關斷裂或整合的問題。)
所有中文用戶
若以所有中文用戶為重心為主體為中心,中文維基百科因為其編輯方針及發展史,則比百度百科更具跨地理語言差異的整合性。
研究方法: 歷史比較
擴散理論
空間及創新擴散理論...work in progress
網民數:中國大陸省市及
處理資料時, 刻意把中國大陸省市和東亞各國一併比較, 實在是因為光量廣東一省的網民數量早已超越南韓, 而傳統以大陸、香港、台灣這樣的架構及框架去思考網絡空間的關係則很容易忽略這些基本的網絡「內容循環」、「網民串連」、及「認知/關注力」的分散、斷裂、或整合的動態變化。
所以我選擇從基本的東西做起, 而不是先預設大陸、香港、台灣用戶有在文化或政治上有本質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 地理分佈(超級用戶)
根據百度百科BB及維基百科CW超級用戶的地理分佈(超級用戶: 百度蝌蚪 vs 維基管理員),這些超級用戶因為人數較少,並為有經驗的一般用戶選出,所以可以用來做為參與用戶的代表比較。
全球比較
在全球, 2012資料:
註:資料來源[1]
可和我製作的全球漢人分佈圖做參照。
註:資料來源[2]
東亞聚焦
拉近看東亞, 2012及2009資料:
觀察
- 維基百科管理員在中國大陸的分佈,不如百度百科的範圍廣,主要僅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
- 百度百科蝌蚪團團員僅在中國大陸有分佈,此外不如維基百科的範圍廣。
- 在香港和台灣來說,完全沒有百度百科蝌蚪團團員,但有不少維基百科的管理員。
詮釋
- 百度百科僅有簡體字版本,似乎已在書寫系統的選擇及預設中,排除港台用戶的參與意願。
- 放在東亞及中國網民成長的地理散佈史(diffusion history)的脈絡下,
- 先發展的維基百科,其參與的超級用戶地理分佈似乎反應了2006年以前,主要東亞及中國網民中使用中文的網絡人口的分佈。(港台及中國沿海城市)
- 後發展的百度百科,其參與的超級用戶地理分佈似乎反應了2006年以後,主要在中國大陸內部的網絡人口成長分佈。
- 維基百科在中國大陸內部未如百度百科能取得在非沿海城市的超級用戶,很有可能是因為在中國網民主體,也就是網民成長擴散曲線(參見創新擴散理論)中的先期及後期大眾(early 及late majority), 在成長時正好也是維基百科在中國大陸被封鎖而無法使用的維基百科,而非常可能改使用剛推出的百度百科。
換句話說,如#研究結果: 歷史比較所述,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發展史,影響了其用戶的分佈,百度百科是,特別是的大幅成長時,取得許多新興的用戶(這也是維基百科不如百度百科在後期大量到各地推廣的差別)。
研究方法: 地理分佈(超級用戶)
超級用戶(百度蝌蚪 vs 維基管理員)的實質權限並非相同,實質權限來說,維基百科一般使用者享受的編輯權限,其實比百度百科的超級用戶百度蝌蚪所享有的特權還要多。
但這裏比較的不是實質的編輯權,而是兩個編輯社群成員的地理分佈差異。由於要做所有用戶的地理分佈比較, 在資料的可靠性、能不能收集的到、怎麼處理都是難以克服的研究障礙,所以改採兩者編輯社群成員比較有經驗、較對投入、等等而獲得特殊權性的精英編輯。
換句話說,這超級用戶地理分佈比較是替代所有用戶分佈比較的一個替代(proxy)比較。
研究資料: 地理分佈(超級用戶)
百度百科BB及維基百科CW的超級用戶的地理區域分佈的2012原始資料,已放在位於Google Docs可供參考並查證。[1]
參考來源
hanteng相信對中文維基百科及百度百科的比較研究,將有助維基百科全書的建設。hanteng更相信維基的善意假定亦是互聯網發展的基石。hanteng 的cv及學術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