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
本頁為個人頁,是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國家象徵
國旗
五星紅旗
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旗杆套為白色。
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相互關係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着在紅底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着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着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
曲:聶耳 詞:田漢
- 起來!
-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 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
- 起來!起來!起來!
- 我們萬眾一心,
- 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
- 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
- 前進!前進!進!
國徽
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金色天安門,城樓上方的四顆小五角星以半弧狀環繞一顆大五角星,國徽四周為麥穗和齒輪。齒輪和麥穗象徵中國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天安門象徵中國人民的鬥爭精神,而五顆星則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
首都
北京
北京,簡稱京,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在地。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是全國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中心,也是國內國際交往的中心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貨幣
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
語言
漢語普通話
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
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
武裝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組成。現役部隊是國家的常備軍,由陸軍、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軍隊院校和國防科學技術研究機構組成。中央軍委通過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對全軍實施作戰指揮和建設領導。
-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
領導人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
-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
-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曾慶紅
地理
國土
疆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西到帕米爾高原,東西相距約5200公里。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中國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中國大陸的東部與南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在中國海域上,分佈着5400個島嶼。其中最大為台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3.4萬平方公里。位於台灣島東北海面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
地形
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青藏高原上的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海拔在2000米至1000米之間。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海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海拔1000米至5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佈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河湖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為世界第三大河。長江也是中國東西水上運輸的大動脈,天然河道優越,有「黃金水道」之稱。黃河為中國第二長河,全長5464公里。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全長2179公里。除天然河流外,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它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北起北京,南抵浙江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中國境內湖泊眾多,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青藏高原是湖泊最多的兩個地區。前者為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區,主要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等,其中江西省北部的鄱陽湖最大,面積3583平方公里;後者主要分佈着鹹水湖,有青海湖、納木湖、奇林湖等,當中以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最大,面積4583平方公里。
氣候
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每年9月至次年4月,干寒的冬季風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寒冷乾燥,南北溫差甚大。每年的4月至9月,暖濕的夏季風從東部和南部海洋吹來,普遍高溫多雨,南北溫差甚小。中國從南至北呈現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六個溫度帶;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異很大,東南沿海可達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還不到200毫米。
土地
耕地、林地、草地、荒漠、灘涂等在中國都有大面積分佈。耕地主要集中在東部,草原多分佈在北部和西部,而森林大都集中在東北和西南邊遠地區。
中國現有耕地13004萬公頃。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耕地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面積35萬多平方公里的東北平原是中國第一大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產小麥、玉米、大豆、高粱、亞麻和甜菜。華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土層深厚,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棉花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河流和湖泊星羅棋佈,是中國主要的水稻、淡水魚產區,素稱「魚米之鄉」,並且盛產茶葉和桑蠶。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多為紫色土壤,氣候暖濕,農作物可四季生長,盛產水稻、油菜和甘蔗。珠江三角洲盛產水稻,每年可收穫二至三次。
中國森林面積為17491萬公頃。東北地區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林區,遍佈望不到邊的紅松、落葉松、黃花松等針葉林及白樺、柞樹、水曲柳、楊樹、榆樹等闊葉林。其次為西南天然林區,該區主要樹種有雲杉、冷杉、雲南松,還有珍貴的柚木、紫檀、樟、楠、紅木等;雲南省南部的西雙版納是中國少有的熱帶闊葉林區,森林植物多達5000餘種,有「植物王國」之稱。中國的草原面積約40000萬公頃。在從東北到西南綿延3000多公里的草原帶上,分佈着多個畜牧業基地。內蒙古草原為中國最大的天然牧場,出產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馬和蒙古綿羊。新疆天山南北也是中國重要的天然草場和牲畜良種基地,出產著名的伊犁馬和新疆細毛羊。中國耕地、森林、草原面積的絕對數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於人口眾多,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相對數量卻很少。尤其是耕地,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世界上已知的礦產在中國均能找到,且儲量豐富。目前,已經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58種,總儲量居世界第三位。煤、鐵、銅、鋁、銻、鉬、錳、錫、鉛、鋅、汞等主要礦產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生物
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僅脊椎動物就有6266種,其中陸棲脊椎動物2404種,魚類3862種,約佔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總數的10%。大熊貓、金絲猴、華南虎、褐馬雞、丹頂鶴、朱、白鰭豚、揚子鱷等百餘種中國特產的珍稀野生動物,聞名於世。毛色黑白相間的大型哺乳動物——大熊貓,靠吃嫩竹和竹筍為生,極其珍貴,已成為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的標誌。白鰭豚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淡水鯨類之一,可惜已於近年滅絕。
中國也是世界上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僅高等植物就有3.2萬餘種。木本植物有7000多種,其中喬木2800餘種,水杉、水松、銀杉、杉木、金錢松、台灣杉、福建柏、珙桐、杜仲、喜樹等為中國所特有。水杉是一種高大喬木,被列為世界古稀名貴植物。金錢松產於長江流域山地,葉子簇生在短枝上,狀如銅錢,春夏蒼綠,秋天變黃,是世界五大庭園珍貴樹種之一。中國食用植物有2000餘種;藥用植物3000多種,長白山的人參、西藏的紅花、寧夏的枸杞、雲南和貴州的三七等,均屬名貴藥材。花卉植物種類極多,「花中之王」——牡丹,為中國固有,它花朵型大、多瓣,色彩艷麗,被推崇為中國的「國花」之一。
行政
行政區劃
中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實際上是省、地、縣、鄉、鎮五級建制:一級行政區劃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目前,全國共劃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一級行政區(2011年底) 編輯 | |||||||||||||
說明:自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劃分為23省、5自治區、4直轄市、2特別行政區共計34一級行政區,之後數量一直穩定不變。本表所列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國家一級行政區(即「省級行政區」),依照官方行政區劃序列排列。 | |||||||||||||
一級行政區 | 地級行政區 | 縣級行政區 | |||||||||||
名稱 | 簡稱 | 省會 或 首府 |
地 區 |
地 級 市 |
自 治 州 |
盟 | 縣 | 自 治 縣 |
縣 級 市 |
市 轄 區 |
旗 | 自 治 旗 |
其 他 注1 |
北京市 | 京 | - | 2 | - | - | 14 | - | - | - | ||||
天津市 | 津 | - | 3 | - | - | 13 | - | - | - | ||||
河北省 | 冀 | 石家莊市 | - | 12 | - | - | 108 | 6 | 22 | 36 | - | - | - |
山西省 | 晉 | 太原市 | - | 11 | - | - | 85 | - | 11 | 23 | - | - | - |
內蒙古自治區 | 內蒙古 | 呼和浩特市 | - | 9 | - | 3 | 17 | - | 11 | 21 | 49 | 3 | - |
遼寧省 | 遼 | 瀋陽市 | - | 14 | - | - | 19 | 8 | 17 | 56 | - | - | - |
吉林省 | 吉 | 長春市 | - | 8 | 1 | - | 17 | 3 | 20 | 20 | - | - | - |
黑龍江省 | 黑 | 哈爾濱市 | 1 | 12 | - | - | 45 | 1 | 18 | 64 | - | - | - |
上海市 | 滬 | - | 1 | - | - | 17 | - | - | - | ||||
江蘇省 | 蘇 | 南京市 | - | 13 | - | - | 24 | - | 25 | 55 | - | - | - |
浙江省 | 浙 | 杭州市 | - | 11 | - | - | 35 | 1 | 22 | 32 | - | - | - |
安徽省 | 皖 | 合肥市 | - | 16 | - | - | 56 | - | 6 | 43 | - | - | - |
福建省 | 閩 | 福州市 | - | 9 | - | - | 45 | - | 14 | 26 | - | - | - |
江西省 | 贛 | 南昌市 | - | 11 | - | - | 70 | - | 11 | 19 | - | - | - |
山東省 | 魯 | 濟南市 | - | 17 | - | - | 60 | - | 31 | 49 | - | - | - |
河南省 | 豫 | 鄭州市 | - | 17 | - | - | 88 | - | 21 | 50 | - | - | - |
湖北省 | 鄂 | 武漢市 | - | 12 | 1 | - | 38 | 2 | 24 | 38 | - | - | 1 |
湖南省 | 湘 | 長沙市 | - | 13 | 1 | - | 64 | 7 | 16 | 35 | - | - | - |
廣東省 | 粵 | 廣州市 | - | 21 | - | - | 41 | 3 | 23 | 54 | - | - | -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桂 | 南寧市 | - | 14 | - | - | 56 | 12 | 7 | 34 | - | - | - |
海南省 | 瓊 | 海口市 | - | 3 | - | - | 4 | 6 | 6 | 4 | - | - | - |
重慶市 | 渝 | - | 15 | 4 | - | 19 | - | - | - | ||||
四川省 | 川/蜀 | 成都市 | - | 18 | 3 | - | 119 | 4 | 14 | 44 | - | - | - |
貴州省 | 黔/貴 | 貴陽市 | - | 6 | 3 | - | 56 | 11 | 7 | 13 | - | - | 1 |
雲南省 | 滇/雲 | 昆明市 | - | 8 | 8 | - | 76 | 29 | 11 | 13 | - | - | - |
西藏自治區 | 藏 | 拉薩市 | 6 | 1 | - | - | 71 | - | 1 | 1 | - | - | - |
陝西省 | 陝/秦 | 西安市 | - | 10 | - | - | 80 | - | 3 | 24 | - | - | - |
甘肅省 | 甘/隴 | 蘭州市 | - | 12 | 2 | - | 58 | 7 | 4 | 17 | - | - | - |
青海省 | 青 | 西寧市 | 1 | 1 | 6 | - | 30 | 7 | 2 | 4 | - | - | -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寧 | 銀川市 | - | 5 | - | - | 11 | - | 2 | 9 | - | - |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新 | 烏魯木齊市 | 7 | 4 | 5 | - | 62 | 6 | 20 | 11 | - | - | -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港 | - | 18個區 |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澳 | - | 7個堂區 | ||||||||||
台灣省 | 台 | 台北注2 | 資料暫缺注2 | ||||||||||
二、三級行政區合計注3 | 15 | 284 | 30 | 3 | 1456 | 117 | 369 | 857 | 49 | 3 | 2 | ||
備註: 注1:「其他」列項包括林區、特區,共計2個。 注2:台灣省資料按照中國行政區劃主管機關民政部編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 注3:「二、三級行政區合計」未計入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相關數據,僅為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單位之統計。 |
城市
2004年底,中國城市總數為661個。將這些城市按市轄區總人口分組,人口在400萬以上的有11個,200萬到400萬之間的有22個,100萬到200萬之間的有141個,50萬至100萬的有274個,20萬到50萬之間的有173個,20萬以下的有40個。在城市規劃中,中國實行「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20萬至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和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高速發展,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則在其周圍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衛星城鎮。在各大區域中有以下幾個特大城市:北京、天津、瀋陽、西安、武漢、上海、南京、廣州、台北、成都、重慶。
交通
鐵路
到2005年底,全國鐵路總營業里程達到7.54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里程2.01萬公里,成為繼俄羅斯、德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電氣化鐵路國家。根據2004年初國務院審議通過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0萬公里。目前,中國鐵路佔世界鐵路總營業里程的6%,卻完成了世界鐵路25%的工作量,成為世界上完成鐵路運輸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也是運輸量增長最快、運輸設備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於2005年10月全線貫通,2006年7月1日投入試運行。
公路
到2005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19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總長度約3.5萬公里的「五縱七橫」12條中國國道主幹線系統到2008年將全部建成,那時,北京、上海與所有直轄市、省會、自治區首府等大城市,將會由以高速公路為主的高等級公路相通,使貫通和連接的城市總數超過200個。2005年初,《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由國務院審議通過,該規劃的實施最終可以形成一個「首都連接省會、省會彼此相通、連接主要城市、覆蓋重要縣市」的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該網絡總規模大約為8.5萬公里,包括七條首都放射線,即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薩、北京—烏魯木齊、北京—哈爾濱。到2010年,中國計劃新建高速公路2.4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骨架將基本形成。
港口
中國沿海港口建設重點圍繞煤炭、集裝箱、進口鐵礦石、糧食、陸島滾裝、深水出海航道等運輸系統進行,特別加強了集裝箱運輸系統的建設。政府集中力量在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廈門和深圳等港建設了一批深水集裝箱碼頭,為中國集裝箱樞紐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煤炭運輸系統建設進一步加強,新建成一批煤炭裝卸船碼頭。同時,改建、擴建了一批進口原油、鐵礦石碼頭。到2005年底,沿海港口共有中級以上泊位2500多個,其中萬噸級泊位1030個;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500萬標準箱,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有11個港口年吞吐量超過億噸,上海港、深圳港、青島港、基隆港、天津港、廣州港、廈門港、寧波港、大連港等港口已進入集裝箱港口世界50強。其中上海港2005年貨物吞吐量達到4.43億噸,首次超過新加坡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民航
到2005年底,中國民用航班飛行機場達到135個。全年完成航空貨物周轉量78.9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2045億人公里、貨物運輸量306.7萬噸。民用航空航線條數達到1257條。其中國內航線1024條,通航國內各大中城市;國際航線233條,通航世界五大洲的70多個城市。
歷史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
發現於雲南元謀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原始人類。距今近60萬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製造、使用簡單的工具,並知道了用火。距今一萬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遍佈中國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和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發現了人工栽培的稻穀和粟粒及農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其勢力和影響已達到黃河南北,並開始進入奴隸社會。繼夏而興起的商、西周進一步發展了奴隸制度。之後是王室勢力衰微,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
大約在5000年前,中國人已知道了冶煉銅的技術。3000多年前的商代,開始使用鐵器;在製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絲織生產也相當發達,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絲織技術。到了春秋時期,制鋼技術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空前活躍,湧現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著名的哲學家老子、孔子、孟子和軍事學家孫武等人物。
其他語文「中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寫法
東亞語文
- 漢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文:中華人民共和国
- 朝鮮文:중화인민공화국
- 蒙古文:Бүгд Найрамдах Хятад Ард Улс/(蒙古字母寫法在維基里不能顯示~!)
- 維吾爾文:جۇڭخۇا خەلق جۇمھۇرىيىتى/Jungxua Xelq Jumhuriyiti/Жуңхуа Хәлқ Жумһурийити
- 壯文:Cunghvaz Yinzminz Gunghozgoz
- 藏文:ཀྲུང་ཧྭ་མི་དམངས་སྤྱི་མཐུན་རྒྱལ་ཁབ
南亞語文
- 梵文:चीन,जनवादी गणराज्य चीन
- 印地文:चीन,जनवादी गणराज्य चीन
- 烏爾都文:عوامی جمہوریہ چین
- 孟加拉文:চীন,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চীন
- 泰米爾文:சீன மக்கள் குடியரசு
- 古吉拉特文:પીપલ્સ રીપબ્લિક ઓફ ચાઇના
- 旁遮普文:ਚੀਨ ਲੀਕ ਗਙਰਜ੍ਯ
- 拉賈斯坦文:चीन लोक गणराज्य
- 馬拉地文:चीनचे जनतेचे प्रजासत्ताक
- 尼泊爾文:चीन लोक गणराज्य
- 奧里雅文:ଚୀନ
- 泰盧固文:చైనా అనగా గణ రాజ్యము
- 卡納達文:ಚೀನಿ ಜನರ ಗಣರಾಜ್ಯ
- 馬拉亞拉姆文:പീപ്പിള്സ് റിപബ്ലിക് ഓഫ് ചൈന
- 僧伽羅文:චීනය සමුහාණ්ඩුව ජනරජය
- 迪維希文:ސީނުކަރައިގެ މީހުންގެ ޖުމްހޫރިއްޔާ
東南亞語文
- 印尼文/馬來文:Republik Rakyat Tiongkok/Republik Rakyat Cina
- 越南文:Cộng hòa Nhân dân Trung Hoa/Trung Hoa Nhân dân Cộng hòa quốc
- 泰文:สาธารณรัฐประชาชนจีน
- 緬甸文:တရုတ္ပ္ရည္ယူ့ယမ္မတနုိင္ငံ
- 他伽祿文:Republika ng Popular ng Tsina
- 伊洛卡諾文:Republica ti China?
- 巴新幾文:Republik bilong Manmeri bilong China
西亞語文
- 阿拉伯文:جمهورية الصين الشعبية
- 波斯語/普什圖文:جمهوری خلق چین
- 土耳其文:Çin Halk Cumhuriyeti
- 希伯萊文:הרפובליקה העממית של סין
- 庫爾德文:Komara Gelî ya Çînê
- 亞美尼亞文:Չինաստանի Ժողովրդ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
- 格魯吉亞文:ჩინეთის სახალხო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ა
- 阿塞拜疆文:Çin Xalq Respublikası
拉丁語族語文
- 拉丁文:Respublica Popularis Sinarum
- 西班牙文:República Popular China
- 法文: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 意大利文:Repubblica Popolare Cinese
- 葡萄牙文: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
- 羅馬尼亞文:Republica Populară Chineză
- 加泰羅尼亞文:La República Popular de la Xina
- 阿斯圖里亞文:República Popular China
- 加里西亞文: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
- 巴斯克文:Txinako Herri Errepublika
- 奧克西唐文:Republica Populara de China
- 諾曼第文:Républyique du Peupl'ye d'la Chinne
日耳曼語族語文
- 英文: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德文:Volksrepublik China
- 低地德文:Volksrepubliek China
- 荷蘭文:Volksrepubliek China
- 南非荷蘭文:Volksrepubliek van Sjina
- 冰島文:Alþýðulýðveldið Kína
- 瑞典文:Folkrepubliken Kina
- 丹麥文:Folkerepublikken Kina
- 法羅文:Folksrepublyk Sina
- 挪威文:Folkerepublikken Kina
- 阿勒曼尼文:Volksrepublik China
- 布列塔尼文:Strollad komunour Bro-Sina
- 蘇格蘭英文:Fowkrepublic o Cheenae
- 美國賓州德文:Volksrepublik Tscheina
- 盎格魯-薩克遜古文:Folces Lēodþing Cīnan
- 威爾斯文:Gweriniaeth Pobl Tsieina
- 盧森堡文:Volleksrepublik China
- 凱爾特科尼什方言:Repoblek an Werin Cheyna
斯拉夫語族語文
- 俄文: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 烏克蘭文:Китайська народ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
- 波蘭文:Chińska Republika Ludowa
- 白俄羅斯文:Кітайскую Народную Рэспубліку
- 保加利亞文:Китайска народна република
- 捷克文:Čínská lidová republika
- 斯洛伐克文:Čínska ľudová republika
- 楚瓦什文:Китай Халăх Республики
-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文:Народ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Кина/Narodna Republika Kina
- 斯洛文尼亞文:Ljudska republika Kitajska
- 馬其頓文:Народ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Кина
- 波斯尼亞文:Narodna Republika Kina
其他歐洲語文
- 希臘文:Λαϊ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 της Κίνας
- 奧塞梯文:Китайаг Адæмон Республикæ
- 阿爾巴尼亞文:Republika Popullore e Kinës
- 馬耳他文:Repubblika Popolari taċ-Ċina
- 伊多文:Bazala fakti pri Chinia
- 世界語文:Popolrespubliko de Ĉinio
- 國際語文:Republica Popular de China
表格
語言 | 本地名稱 | 簡稱 | 全稱 |
---|---|---|---|
汉语/漢語 | 汉语/漢語 | 中国/中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語 | 日本語 | 中国 | 中華人民共和国 |
韓語/韓國語 | 조선어/한국어 | 중국 | 중화인민공화국 |
蒙古語 | монгол хэл/Moehgo& kEla | Хятад/DomdedO | Бүгд Найрамдах Хятад Ард Улс/BiKda NeUremdeeeO DomdedO Fereoa Folo_ |
壯語 | Sawcuengh | Cunggoz | Cunghvaz Yinzminz Gunghozgoz |
維吾爾語 | ئۇيغۇر تىلى | ھىتاي | جۇڭخۇا خەلق جۇمھۇرىيىتى/Jungxua Xelq Jumhuriyiti/Жуңхуа Хәлқ Жумһурийити |
藏語 | བོད་སྐད་ | ཀྲུང་གོ་ | ཀྲུང་ཧྭ་མི་དམངས་སྤྱི་མཐུན་རྒྱལ་ཁབ |
梵語 | संस्कृत भाषा | चीन/चीनीस्थान | जनवादी गणराज्य चीन |
印地語/烏爾都語 | हिंदी भाषा/اردو زبان | चीन/چین | जनवादी गणराज्य चीन /عوامی جمہوریہ چین |
孟加拉語 | বাংলা ভাষা | চীন | 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চীন |
旁遮普語 | ਪੰਜਾਬੀ ਭਾਸ਼ਾ /پنجابی بھاشا | ਚੀਨ /چین | ਗਙਰਜ੍ਯ ਲੀਕ ਚੀਨ /عوامی جمہوریہ چین |
尼泊爾語 | नेपाली भाषा | चीन | जनवादी गणराज्य चीन |
宗卡語 | རྫོང་ཁ་ | རྒྱ་མི་ | |
信德語 | سنڌي ڀاشا /सिन्धी भाषा | چین/चीन | عوامی جمہوریہ چین /जनवादी गणराज्य चीन |
古吉拉特語 | ગુજરાતી ભાષા | ચીન | ચીન લીક ગણરાજ્ય |
馬拉地語 | मैथिली भाषा | चीन | चीनचे जनतेचे प्रजासत्ताक |
拉賈斯坦語 | राजस्थानी भाषा | चीन | जनवादी गणराज्य चीन |
奧里雅語 | ଓଡ଼ିଆ ଭାଷା | ଚୀନ | |
泰米爾語 | தமிழ் மொழி | சீனா | சீன மக்கள் குடியரசு |
泰盧固語 | తెలుగు భాష | చైనా | చైనా అనగా గణ రాజ్యము |
卡納達語 | ಕನ್ನಡ ಭಾಷೆ | ಚೀನಾ | ಚೀನಿ ಜನರ ಗಣರಾಜ್ಯ |
馬拉亞拉姆 | മലയാളം | ചൈന | പീപ്പിള്സ് റിപബ്ലിക് ഓഫ് ചൈന |
僧伽羅語 | සිංහල භාෂාව | චීනය | චීනය සමුහාණ්ඩුව ජනරජය |
迪維希語 | ދިވެހިބަސް | ޗައިނާ | |
印尼語/馬來語 | bahasa Indonesia/bahasa Melayu | Tiongkok/Cina | Republik Rakyat Tiongkok/Republik Rakyat Cina |
越南語 | tiếng Việt | Trung Quốc | Cộng hòa Nhân dân Trung Hoa/Trung Hoa Nhân dân Cộng hòa quốc |
泰語 | ภาษาไทย | จีน | สาธารณรัฐประชาชนจีน |
緬語 | မ္ရန္မာစာ | တရုတ္ | တရုတ္ပ္ရည္ယူ့ယမ္မတနုိင္ငံ |
老撾語 | ພາສາລາວ | ຈີນ | ສາທາລະນະລັດ ປະຊາຊົນຈີນ |
高棉語 | ភាសាខ្មែរ | ចិន | សាធារណរដ្ឋប្រជាមានិតចិន |
他伽祿語 | wikang tagalog | Tsina | Republika ng Popular ng Tsina |
伊洛卡諾語 | Ilonggo | China | Republica ti China |
巴新幾語 | Tok Pisin | China | Republik bilong Manmeri bilong China |
阿拉伯語 |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 الصين | الصين |
波斯語/普什圖語 | زبان فارسی /پښتو ژبه | چین /چین | جمهوری خلق چین |
土耳其語 | Türk dili | Çin | Çin Halk Cumhuriyeti |
希伯萊語 | לשון עברית | סין | הרפובליקה העממית של סין |
庫爾德語 | زمانێ کوردی/zimanê kurdî/зьмане к'ӧрди | Çîn / چین | Komara Gelî ya Çînê |
俾路支語 | بلوچی زبان | چین | عوامی جمہوریہ چین |
哈薩克語 | қазақ тілі/قازاق ٴتىلى | Қытай/جۇڭحۋا | Қытай Халық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جۇڭحۋا حالىقرەسپۋبليكاسى |
烏茲別克語/烏孜別克語 | o'zbek tili/ўзбек тили/ ئۇزبېك تىلى | Xitoy/Хитой/Chin/Чин | Xitoy Xalq Respublikasi/Хитой Хал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 |
塔吉克語 | забони тоҷикӣ/ زبان تاجکی | Чин/چین /Хитой/ختای | Кытай Эл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土庫曼語 | türkmen dili / түркмен дили | Hytaý/Хытай | |
吉爾吉斯語 | кыргыз тили / قىرعىز تىلى | Кытай | Кытай Эл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亞美尼亞語 | հայերեն լեզու | Չինաստան | Չինաստանի Ժողովրդ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 |
格魯吉亞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ენა | ჩინეთი | ჩინეთის სახალხო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ა |
阿塞拜疆語 | Azərbaycan dili / Азәрбајҹан дили / آذربایجان دیلی | Çin/Чин | Çin Xalq Respublikası |
拉丁語 | lingua latina | Sina | Respublica Popularis Sinarum |
西班牙語 | idioma español | China | República Popular China |
法語 | langue française | Chine |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
意大利語 | lingua italiana | Cina | Repubblica Popolare Cinese |
葡萄牙語 | língua portuguesa | China |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 |
羅馬尼亞語 | limba română | China | Republica Populară Chineză |
加泰羅尼亞語 | llengua catalana | Xina | La República Popular de la Xina |
阿斯圖里亞語 | llingua asturiana | China | República Popular China |
加里西亞語 | lingua galega | China | República Popular da China |
巴斯克語 | euskara hizkuntza | Txina | Txinako Herri Errepublika |
奧克西唐語 | lenga occitana | China | Republica Populara de China |
諾曼第語 | langue nouormande | Chinne | Républyique du Peupl'ye d'la Chinne |
英語 | English language | China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德語 | Deutsche Sprache | China | Volksrepublik China |
荷蘭語 | Nederlandse taal | China | Volksrepubliek China |
低地德語 | Plautdietsche Sproak | China | Volksrepubliek China |
南非荷蘭語 | Afrikaanse taal | Sjina | Volksrepubliek van Sjina |
丹麥語 | dansk sprog | Kina | Folkerepublikken Kina |
挪威語 | norsk språk | Kina | Folkerepublikken Kina |
法羅語 | føroyskt mál | Sina | Folksrepublyk Sina |
冰島語 | íslenskt tungumál | Kína | Alþýðulýðveldið Kína |
阿勒曼尼語 | Elsässisch Sproch | China | Volksrepublik China |
布列塔尼語 | yezh brezhoneg | Sina | Strollad komunour Bro-Sina |
蘇格蘭英語 | Scots leid | Cheenae | Fowkrepublic o Cheenae |
美國賓夕法尼亞德語 | Pennsilfaani-Deitsch Schprooch | Tscheina | Volksrepublik Tscheina |
盎格魯-薩克遜古文 | Engle-Seaxisce sprǣc | Cīnan | Folces Lēodþing Cīnan |
威爾斯語 | iaith Gymraeg | Tsieina | Gweriniaeth Pobl Tsieina |
盧森堡語 | Lëtzebuergesch Sprooch | China | Volleksrepublik China |
凱爾特科尼什方言 | yeth Kernewek | Cheyna | Repoblek an Werin Cheyna |
俄語 |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 Китай | 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
烏克蘭語 | 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 | Китай | Китайська народ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 |
波蘭語 | język polski | Chiny | Chińska Republika Ludowa |
白俄羅斯語 | беларуская мова | Кітай | Кітайскую Народную Рэспубліку |
保加利亞語 | български език | Китай | Китайска народна република |
捷克語 | český jazyk | Čína | Čínská lidová republika |
斯洛伐克語 | slovenský jazyk | Čína | Čínska ľudová republika |
楚瓦什語 | чӑваш чӗлхи | Китай | Китай Халăх Республики |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語 | српски језик/hrvatski jezik/slovenski jezik | Кина/Kina/Kitajska | Народ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Кина/Narodna Republika Kina/Ljudska republika Kitajska |
馬其頓語 | македонски јазик | Кина | Народна Република Кина |
波斯尼亞語 | bosanski jezik/босански језик | Kina | Narodna Republika Kina |
芬蘭語 | Suomi | Kiinan | Kiinan kansantasavalta |
愛沙尼亞語 | eesti keel | Hiina | Hiina Rahvavabariik |
拉脫維亞語 | latviešu valoda | Ķīna | Ķīnas Tautas republikas |
立陶宛語 | lietuvių kalba | Kinija | Kinijos Liaudies Respublika |
馬扎爾語 | magyar nyelv | Kína | Kínai Népköztársaság |
希臘語 | ελληνική γλώσσα | Κίνα | Λαϊ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 της Κίνας |
阿爾巴尼亞 | gjuha shqipe | Kina | Republika Popullore e Kinës |
馬耳他語 | lingwa Maltija | Ċina | Repubblika Popolari taċ-Ċina |
奧塞梯語 | ирон ӕвзаг | Китай | Китайаг Адæмон Республикæ |
阿姆哈拉語 | አማርኛ | ቻይ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