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漢語音韻學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語言學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語言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語言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Phonology好像是音系學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5:17 2004年4月1日 (UTC)

喔?那大概是中國和台灣兩地的譯法不同。我沒注意到這件事。那,我是不是該把這幾個頁面改回原來的樣子? --mingwangx 15:21 2004年4月1日 (UTC)

我對這方面了解不是很多。但是我知道音韻學一般是專指漢語音韻學,好像其他的就不叫音韻學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5:23 2004年4月1日 (UTC)
我確定在台灣音韻學可以用在所有的語言,而且一般來說它主要是共時的研究,較少歷時的研究。(應該就是您說的音系學吧?)在中國的學界情況如何我就不清楚了。
如果在中國Phonology都翻譯成音系學,那麼這正好是一個簡繁體差異的好例子。
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音韻學音系學互相對應,然後一起對應到英語的Phonology,另一方面,漢語音韻學音韻學對應。這樣一來,音韻學音韻學就是不同的兩個詞條,兩者之間不做連結,沒有對應。您覺得這樣處理如何?--mingwangx
剛才查了一下,Phonology在大陸也叫音系學,也叫音韻學,我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差異?還是只是翻譯上的問題。學界如何界定我也不知道,但是以我的所知,一般來說,提到音韻學我想到的就是漢語音韻學。我記得有幾本書:王力的《音韻學發凡》,還有幾本冠以音韻學的書都是講漢語音韻學的。我重新組織了一下這幾個條目,您看怎麼樣?--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5:54 2004年4月1日 (UTC)
暫時先這樣。希望有更多人一起討論,看看是否有更好的安排方式。 --mingwangx 14:05 2004年4月2日 (UTC)
大陸的研究界過去也有過混用,現在已經確定用法。phonology就是音系學,不再用音位學或者音韻學的稱呼。音韻學屬於古代漢語底下的小學,和文字、訓詁等並列。三獵留言2012年10月6日 (六) 02:14 (UTC)[回覆]
該條目應更名為「漢語音系史」。「音系學」或「音位學」無疑都是「phonology」一詞最適當的翻譯,因為「音韻學」一般指的是中國的「傳統音韻學」,即英文維基「Chinese native phonological traditions」中所指的研究方法。而「音系學」和「音位學」則專指「phonology」,所以根本不會產生歧義或混淆為「傳統音韻學」。而且,「音系學」和「音位學」都是學界中最常用的詞語,故當採用之。那麼,「傳統音韻學」的條目在哪裏?其實,中文維基百科從未建立關於「傳統音韻學」的條目。一、中文維基把「Phonology」翻譯為「音韻學」,又把「Historical Chinese phonology」譯為「漢語音韻學」。然而,實際上「Phonology」應譯為「音系學」,「Historical Chinese phonology」應譯為「漢語音系史」。現在的名稱不但在以訛傳訛,且還失去了建立「中國傳統音韻學」條目的空間。二、英文維基明確地解釋了該條目的內容「Historical Chinese phonology deals with reconstructing the sounds of Chinese from the past.」,而中文條目則把「音系學」和「音韻學」兩者一併歸入「漢語音系史」中。總之,漢語音系學的主題是「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的變化」,不要再離題而談「音韻學」了,關於「音韻學」的應當另建條目。請比較中英文的維基百科看看,中文維基根本離題了,談的已經不是「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的變化」,而竟然是「音韻學」。不過,錯不在「內容」,只是「離題」了而已。至於為什麼會離題了呢?這很明顯就是名稱帶來的歧義。請儘快為「phonology」的翻譯正名,並與學界同軌。不然的話,將會有更多像俄語音韻學的條目陸續出現。--N6EpBa7Q留言2013年3月26日 (二) 00:54 (UTC)[回覆]
【英】
Moder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dates from the late 18th century. It grew out of the earlier discipline of philology, the study of ancient texts and documents dating back to antiquity.
At first, historical linguistics wa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Scholars were concerned chiefly with establishing language families and reconstructing prehistoric proto-languages, using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nd internal reconstruction. The focus was initially on the well-known Indo-European languages, many of which had long written histories; the scholars also studied the Uralic languages, another 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for which less early written material exists. Since then,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comparative linguistic work expanding outside of European languages as well, such as on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and various families of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among many others.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s now, however, only a part of a more broadly conceived discipline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For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comparative study is now a highly specialised field. Most research is being carried out on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se languages,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tandard varieties.
【中】
漢語音韻學最初是傳統中國語言學即小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小學」在周代的意思和現代一樣,也是指供孩童讀書的地方。因為孩童入學先學讀書寫字,到了漢代,人們就把研究漢字的學問稱做了「小學」。另外,古人研究漢字的目的是為了讀懂經書,因此研究漢字的學問被看做是經學的附庸,這也是「小學」得名的一個原因。[1]
明朝學者陳第最早提出詩經押韻不準確,是因為「古今音變」;但遲至明末的顧炎武才是試圖分析古代音韻的第一個學者。

可否考慮漢語語音史獨立為一個條目?

可否考慮把漢語音韻史的部分獨立為一個條目,叫做漢語語音史?因為語音史方面有很多共時語音的條目,而沒有歷時語音的條目。估計大多數人檢索語音史的資料的時候都不會想到附在音韻學之下。因此建議把語音史的部分分出來自成一個條目,漢語音韻學只介紹音韻學的研究範圍、材料、方法、發展等等。--Edward Wong (留言) 2009年4月27日 (一) 07:49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