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西亞王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麥西亞王國
古英語Miercna rīċe
拉丁語Merciorum regnum
515–918
麥西亞王國國旗
國旗
麥西亞王國極盛疆域,幾乎統一全英格蘭中南部
麥西亞王國極盛疆域,幾乎統一全英格蘭中南部
地位獨立王國 (515–879)
威塞克斯附庸國 (約879–918)
首都譚沃思
常用語言古英語不列顛拉丁語
宗教盎格魯-撒克遜異教英語Anglo-Saxon paganism (七世紀前)
基督教(七世紀後)
政府君主專制
國王 
• 527–?
Icel (first)
• 約626–655
彭達
• 658-675
Wulfhere
• 716–757
Æthelbald
• 757–796
奧法
• 796–821
肯沃夫
• 821–823
Ceolwulf
• 823–826
Beornwulf
• 約881–911
埃塞雷德
• 911–918
埃塞爾弗萊德
• 918
埃爾夫溫(末)
立法機構賢人會議
歷史時期七國時代
• 建立
515
• 終結
918
貨幣便士
前身
繼承
不列顛省
赫威賽
林賽
諾森布里亞
英格蘭王國
今屬於 英國

麥西亞王國古英語Miercna rīċe)是中世紀英格蘭七國時代的王國之一。這個名字源於西撒克遜方言,意為「邊境民」。麥西亞王國稱霸英格蘭地區約三個世紀,隨後逐漸衰落,而七國之一的威塞克斯王國最終統一了所有王國,並建立英格蘭王國[1]

麥西亞王國以特倫特河谷及其支流為中心,位於現代英國中部的地區。國都隨宮廷在王國內移轉,無固定都城。早期,雷普頓英語Repton是重要的王室莊園的所在地。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異教徒大軍在873-874年於雷普頓推翻了麥西亞國王。在那之前的奧法王則偏愛譚沃思。他在那裏加冕並度過許多聖誕節。

公元600年–900年間,麥西亞王國併吞或支配七王國中的另外六王國(東盎格利亞埃塞克斯肯特蘇塞克斯和威塞克斯),麥西亞王國獨霸英格蘭亨伯河以南的土地,史稱「麥西亞霸權」。奧法王統治的時代被稱為「麥西亞的黃金時代」,他建造的奧法堤劃定了麥西亞王國和威爾斯王國之間的邊界。史家尼古拉斯·布魯克斯英語Nicholas Brooks指出:「直到9世紀後期,麥西亞人是迄今為止各種早期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中最成功的民族。」[2]一些歷史學家,例如弗蘭克·斯坦頓爵士相信麥西亞王國統一英格蘭地區亨伯河口以南的土地的是在奧法王統治期間實現的。[3]

麥西亞是一個異教王國,皮達英語Peada of Mercia王在656年左右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在7世紀後期穩固地在王國發展。麥西亞教區成立於656年,第一任主教迪馬英語Diuma就以雷普頓為中心。669年,在雷普頓工作13年後,第五任主教聖乍得將主教區遷至利奇菲爾德,此後一直設在那裏。691年,麥西亞教區更名為利奇菲爾德教區。公元787年至799年間,該教區一度設立大主教,但於803年取消。現任主教米高·伊普格雷夫英語Michael Ipgrave是教區成立以來的第99任主教。

9世紀末,隨着維京人和他們的異教徒大軍的入侵,大部分王國領土被併入丹人區。在其鼎盛時期,丹麥區範圍涵蓋倫敦、東盎格利亞地區和英格蘭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末代麥西亞國王切奧伍爾夫二世英語Ceolwulf II of Mercia於879年去世,王國失去了政治獨立。由威賽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治下的一位長老英語Ealdorman統治。阿爾弗雷德大帝自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之王」。麥西亞王國在10世紀中葉與1016年曾再次短暫取得自治權。然而,此時它被視為英格蘭王國內的一個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王國。

麥西亞在今日仍被當作地理名詞使用,該名稱常被用於軍事單位、商業團體、官方或民間機構。

歷史

早期歷史

麥西亞王國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早期歷史比諾森比亞肯特威塞克斯更加模糊。麥西亞王國比其他王國更晚建立有系統的政治結構與接納基督教[4]考古調查顯示,盎格魯人在6世紀前便定居於泰晤士河以北。「麥西亞」這個名字在古英語中是「邊境民」的意思,傳統上的解釋是這個王國起源於本地威爾斯人盎格魯撒克遜入侵者之間的邊界。也有一說是他們起源於諾森比亞特倫特河谷居民之間的邊界。[5]

這個邊界的具體發源位置無法得知,但普遍認為,在《部族藏書英語Tribal Hidage》中稱之為「第一批麥西亞人」的領土,涵蓋了德比郡南部、萊斯特郡諾丁漢郡北安普敦郡斯塔福德郡沃里克郡北部等大部分地區。[6]

傳說中的第一位麥西亞國王是伊切爾英語Icel of Mercia,據說他是位於日德蘭半島的日耳曼古國盎格恩英語Angeln末代國王,他帶領盎格魯撒克遜遺民來到英格蘭定居,建立麥西亞王國[7]。在歷史紀錄中最早被記載為麥西亞國王的人則是伊切爾的曾孫克里奧達英語Creoda of Mercia。約在584年即位後,他在塔姆沃思建造了一座堡壘,成為麥西亞國王的都城。[8]593年,他的兒子皮巴英語Pybba of Mercia繼位。606年,克里奧達的親戚凱爾英語Cearl of Mercia繼承皮巴。615年凱爾將他的女兒克溫貝嘉(Cwenburga)嫁給了德伊勒國王埃德溫英語Edwin of Northumbria,凱爾曾在埃德溫還是流浪王子時庇護過他。[9]

麥西亞王室是盎格魯撒克遜七王國中唯一已知與大遷徙前的日耳曼君王有血緣的家族。[10]

彭達王與麥西亞霸權

約600年,麥西亞王國和其他主要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

下一任麥西亞國王彭達約於626年或633年至655年間在位。關於彭達的資料主要來自其諾森布里亞的敵人比德。根據比德所言,彭達雖然是異教徒,但他讓林迪斯法恩基督教傳教士自由進入麥西亞,並沒有限制他們傳教。633年,彭達和他的盟友格溫內德的卡德瓦隆英語Cadwallon of Gwynedd擊敗並殺死了埃德溫,埃德溫不僅成為剛統一的諾森比亞的統治者,並成為南部諸國的布列特瓦爾達(即不列顛統治者)。另一位諾森布里亞國王奧斯瓦爾德崛起並自稱取代南方霸主,然而他也在642年的馬瑟菲爾德戰役英語Battle of Maserfield中敗於彭達及其盟友之手。655年,在經歷諾森比亞一段混亂的時間後,彭達帶着30個臣屬國王在溫韋德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Winwaed中與新崛起的諾森布里亞國王奧斯威英語Oswiu戰鬥,彭達在這場戰役中戰敗身亡。[11]

這場戰鬥導致麥西亞王國的權威一時崩潰。彭達的兒子皮達英語Peada of Mercia於653年在雷普頓皈依基督教,接替他的父親成為麥西亞國王;奧斯威立皮達為臣屬國王。然而在656年春天,皮達被謀殺,奧斯威直接控制整個麥西亞王國。658年的麥西亞人起義推翻了諾森比亞的統治,彭達的另一個兒子伍爾夫爾英語Wulfhere of Mercia崛起,重新使麥西亞成為獨立王國(不過伍爾夫爾仍持續向諾森比亞進貢一段時間)直到他在675年去世。伍爾夫爾最初成功地恢復麥西亞王國的權威,但在他的統治末期又遭到諾森布里亞的重挫。679年,下一任國王埃塞爾雷德英語Æthelred of Mercia特倫特河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Trent中擊敗了諾森比亞,一勞永逸地解決兩國對前林賽王國的統治爭議。埃塞爾雷德由伍爾夫爾的兒子琴雷德英語Coenred of Mercia繼承。這兩位國王都以熱衷於基督教而聞名,但在709年繼承他們的國王切奧爾雷德英語Ceolred of Mercia聖博尼法斯的一封信中指稱是位放蕩青年,最終死於精神病。彭達的嫡系血脈統治就此終結。[4]

8世紀時麥西亞霸權的擴張

麥西亞王國的下一位重要國王埃塞爾博爾德英語Æthelbald of Mercia於716年至757年在位。在他統治的最初幾年裏,他遭逢兩位強大的國王:肯特的威特雷德英語Wihtred of Kent威塞克斯的伊尼。不過威特雷德在725年去世,伊尼於726年退位前往羅馬成為修士。埃爾塞博爾德藉機建立麥西亞霸權,使亨伯河以南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臣服。752年,威塞克斯的卡斯雷德英語Cuthred of Wessex領兵擊敗埃爾塞博爾德,但他又在757年恢復對威塞克斯的霸權。[12]

奧法王的統治與威塞克斯的崛起

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提到的麥西亞王國

埃爾塞博爾德在757年遭到他的一名護衛暗殺導致內戰爆發,先王皮巴的後裔奧法終結內戰成為新王,於757年至796年在位。他成功恢復麥西亞對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霸權,成為麥西亞王國史上最著名的國王。他不僅靠戰爭贏得英格蘭南部,且積極管理王國事務、建立集鎮、並發行英格蘭史上第一個主要貨幣。他在英格蘭教會的管理中扮演要角(於787年至799年贊助一位短命的利奇菲爾德大主教),甚至與查理曼進行對等談判。奧法建造的奧法堤,成為未來多年威爾斯與麥西亞的邊界。[13]

奧法竭力確保他的兒子埃格弗里思英語Ecgfrith of Mercia繼位,但在奧法於796年7月去世後,埃格弗里思僅存活五個月。王國在796年12月傳位給奧法的遠親肯沃夫。821年,肯沃夫的弟弟切奧爾伍爾夫英語Ceolwulf I of Mercia繼承了麥西亞王位,他摧毀格溫內德根威英語Deganwy堡壘以展示他的軍事實力。威塞克斯埃格伯特(802年到839年間在位)在此間崛起,並在825年於埃倫頓戰役英語Battle of Ellendun擊敗推翻切奧爾伍爾夫的麥西亞國王伯恩伍爾夫英語Beornwulf of Mercia[14]

埃倫頓戰役重創麥西亞王國。伯恩伍爾夫在壓制東盎格利亞的叛亂時被殺害。由他部下的一名長老盧德卡英語Ludeca of Mercia繼承王位(826年至827年在位),卻和伯恩伍夫遭遇同樣的下場。另一位長老威格拉夫英語Wiglaf of Mercia隨後統治不到兩年,遭威塞克斯的埃格伯特逐出麥西亞。830年,威格拉夫重新使麥西亞王國獨立,但此時威塞克斯已成為英格蘭的霸權。840年布里特伍爾夫英語Beorhtwulf of Mercia繼承威格拉夫。[15]

丹人入侵

10世紀初的五座堡壘城鎮(Burh)和盎格魯撒克遜麥西亞。[16]

852年伯格雷德英語Burgred of Mercia即位,並與威塞克斯的埃塞伍爾夫一同征服北威爾斯。868年丹人侵略者佔領了諾丁漢。874年,丹人將伯格雷德逐出麥西亞王國,擁立切奧爾伍爾夫二世英語Ceolwulf II of Mercia為王。877年,丹人佔領了麥西亞東部,將其劃歸丹人區的一部分。[17]切奧伍爾夫二世成為麥西亞的末代國王,一直到879年僅統治麥西亞王國領土的西半部。[18]大約從883年直到他去世911年間,由埃塞雷德統治受威塞克斯支配的麥西亞西部。約於879年,切奧伍爾夫消失後,所有在麥西亞生產的硬幣都以威塞克斯國王的名義鑄造。[19]埃塞雷德約在870年6月12日娶了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女兒埃塞爾弗萊德,她在埃塞雷德晚年生病時替他主掌朝政。[20]

911年埃塞雷德逝世,埃塞爾弗萊德以「麥西亞夫人」之名統治麥西亞,但阿爾弗雷德的繼承人長者愛德華自稱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掌控倫敦牛津這兩個阿爾弗雷德交給埃塞爾弗萊德的地區。埃塞爾弗萊德和她的弟弟延續阿爾弗雷德的政策,為重要城鎮建造堡壘城鎮英語Burh(Burh),並在917到918間成功收復麥西亞與東盎格利亞的丹人區。[20]

失去獨立

埃塞爾弗萊德於於918年去世,她與埃塞雷德的女兒埃爾夫溫繼位為「麥西亞第二夫人」,但在位僅六個月就遭愛德華剝奪所有權力,被迫前往威塞克斯。

麥西亞王國與麥西亞人之名在埃塞爾斯坦及其繼承人統治的期間仍被記載在編年史中。埃塞爾斯坦本人在麥西亞長大,並在他成為威塞克斯國王之前先成為麥西亞國王。在溫徹斯特甚至有人認為埃塞爾斯坦是外來人而試圖使他失明。975年,埃塞爾斯坦的孫子埃德加王被稱為「西撒克遜人的朋友和麥西亞人的守護者」。[21]

955年至959年,埃德加成為麥西亞國王使其短暫成為獨立王國。在1016年,當英格蘭王國被克努特大帝剛勇者愛德蒙瓜分時,麥西亞與威塞克斯被短暫恢復獨立。[22]

麥西亞最後一次被史書提及是在1017年的紀錄中,當時克努特大帝將麥西亞政府交給當地長老埃德里克·斯特雷奧納英語Eadric Streona。後來的利奧弗里克伯爵英語英名埃弗加伯爵英語Ælfgar, Earl of Mercia埃德溫伯爵英語Edwin, Earl of Mercia所統治的領土大致與麥西亞王國對應,但史書中並未以麥西亞領主之名稱呼。麥西亞人作為一個民族最後一次被提及是在1049年的編年史中。[23]

方言

麥西亞方言在8世紀和13世紀之間廣泛被使用。J·R·R·托爾金是眾多研究與推廣麥西亞方言的學者之一,他將麥西亞方言引入他的傳說故事集,主要與洛汗國有關。麥西亞方言是托爾金創造洛汗語的基礎,[24]並且洛汗國的歷任國王有許多都和麥西亞王室成員同名。[25]

宗教

利奇菲爾德天使雕刻

麥西亞的第一任國王是異教徒,他們抵抗基督教傳播的時間比盎格魯撒克遜七國的其他王國更長。[26]

麥西亞統治者在656年的皮達統治前仍然堅持信仰異教,不過他們仍與基督教威爾斯統治者結盟以抵抗諾桑比亞。不過彭達在628年的賽倫塞斯特戰役將原屬威塞克斯王國的赫威賽王國併入麥西亞王國後,基督教已經算是進入了麥西亞王國。[27]

麥西亞王國在7世紀下半皈依基督教,在彭達戰死時,麥西亞王國基本上已被基督教國家包圍。奧斯威任命一位愛爾蘭僧侶迪馬英語Diuma為第一任麥西亞主教。奧斯威支持皮達成為東盎格利亞的附庸國王時,要求皮達與奧斯威的女兒阿爾奇弗萊德結婚並改信基督教,此時基督教才在麥西亞王國站穩腳跟。[28]

麥西亞王國第五位主教乍德英語Chad of Mercia為王國完全基督教化帶來決定性發展。[29]伍爾夫國王授予他土地,讓他在利奇菲爾德建造一座修道院。有證據表明《利奇菲爾德福音英語Lichfield Gospels》是在730年左右於利奇菲爾德完成。與其他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一樣,麥西亞國王建立的許多小修道院,使政治、軍事和教會領袖透過血緣關係來維持王國統一。[30]

地區與民族

麥西亞王國內的區域劃分
麥西亞王國的修道院

透過《部族藏書英語Tribal Hidage》(可能著於7世紀晚期),我們可以稍微認識麥西亞王國的內部結構。這本書利用海德(Hide,一種土地丈量單位,用以計算麥西亞部落及附庸王國應負擔的的軍役和稅收)大致估計了麥西亞王國的領土規模(但非具體範圍)。本書存在許多手稿版本,有些版本在14世紀才出現。書中列出許多民族,例如現今已不存在,僅遺留在地名中的赫威賽人。麥西亞王國的主要地區如下:[31]

  • 南麥西亞人
居住在特倫特河以南的麥西亞人,其疆域大約是今日的南南斯塔福德郡北沃里克郡。當地民族包括居住在譚沃思周邊的譚姆河谷人英語Tomsaete以及潘克里治英語Penkridge周邊的潘克河谷人英語Pencersæte
  • 北麥西亞人
居住在特倫特河以北的麥西亞人,其疆域大約是今日東斯塔福德郡德比郡諾丁漢郡
  • 外麥西亞人
麥西亞王國早期(可能是6世紀)對外擴張的區域。其疆域大約是今日的林肯郡南萊斯特郡拉特蘭郡北安普敦郡北牛津郡
曾經是獨立王國,在7世紀與諾森布里亞王國互相爭奪,最後被麥西亞王國統治。其疆域大約是今日的北林肯郡
  • 中盎格魯人
麥西亞王國從七世紀起開始統治的許多小民族集合體。其疆域大約是今日的劍橋郡貝德福德郡赫特福德郡白金漢郡南牛津郡。內部民族包含斯伯丁周邊的斯伯德人(Spaldingas)、斯坦福附近的比爾明人(Bilmingas)和威德靈人(Wideringas)、彼得伯勒附近的南、北吉爾瓦人(Gyrwas)、伊利附近的東、西威科斯納人(Wixna)與東、西威爾勒人(Wille)、貝德福德附近的斯威奧多拉人(Sweordora)、胡爾斯汀人(Hurstingas)與吉夫勒人(Gifle)、希欽周邊的希克塞人、奇爾特恩丘陵希爾特恩人英語Cilternsæte、以及泰晤英語Thame附近的費平人(Feppingas)。
曾經是獨立王國,在7世紀與威塞克斯王國爭奪統治權,最後歸入麥西亞王國。範圍大約是今日的格洛斯特郡伍斯特郡南沃里克郡。內部民族包括沃里克附近的斯托平人英語Stoppingas德羅伊特威奇英語Droitwich Spa的亞羅人(Arosæte)。
居住於威爾斯邊境的民族,或稱韋斯特納人(Westerna),自7世紀以來就受到麥西亞王國的統治。其疆域大約是今日的赫里福德郡南什羅普郡。內部民族包括赫里福德附近的泰莫人(Temersæte)與拉德洛附近的哈爾人(Hahlsæte)。
7世紀起受到麥西亞王國統治的威爾斯邊境人民。其疆域大約是今日的北什羅普郡弗林特郡柴郡。內部小民族包括羅克斯特英語Wroxeter附近的瑞伍人(Rhiwsæte)與切斯特附近的梅爾人(Meresæte)
位在峰區的一個與世隔絕的民族,從7世紀受到麥西亞王國統治。其疆域大約等於今天的北德比郡
  • 里布林河與梅西河間之地(蘭開郡
約從7世紀起受麥西亞王國統治的未明確劃分地區,其疆域大約為今日的默西塞德郡大曼徹斯特郡
8世紀時從埃塞克斯王國奪取,包括倫敦。其疆域大約為今日的大倫敦郡赫特福德郡薩里郡

麥西亞王國在10世紀初被威塞克斯王國併吞後,威塞克斯國王按照其國內的制度將麥西亞各地區重新劃分為。這些郡直到1974年間幾乎都完整保留下來,到今天很多郡仍維持其原始邊界。

參考資料

  1. ^ Mercia | historical kingdom, England.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8-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英語). 
  2. ^ Brooks, N. The formation of the Mercian kingdom. Bassett, Steven (編). The Origins of Anglo-Saxon Kingdoms. Leicester: 159. 1989. 
  3. ^ Stenton, F. M. The Supremacy of the Mercian kings. Stenton, D. M. (編). Preparatory to Anglo-Saxon England. Oxford: 48–66. 1970. 
  4. ^ 4.0 4.1 Fouracre (2005), p. 466
  5. ^ Blair 1948, p. 119-121
  6. ^ Brooks, Nicholas. Anglo-Saxon myths: state and church, 400–1066. 2000. 
    Hill, D. Atlas of Anglo-Saxon England. Oxford. 1981. map 136. 
    Hooke, Della. Anglo-Saxon Territorial Organisation: The Western Margins of Mercia. Occasional Paper 22.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Dept. of Geography. 1986: 1–45. 
  7. ^ Kings and Queens of Mercia (515-819). Historic UK. [19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4). 
  8. ^ Kessler, P L. Kingdoms of the Anglo-Saxons - Iclingas & Mercians. www.historyfiles.co.u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7) (英語). 
  9. ^ Starr, Brian Daniel. Ancestral Secrets of Knighthood. BookSurge Publishing. 2007: 135 [2021-08-21]. ISBN 978-14196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10. ^ Jolliffe, J. E. A. 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Medieval England from the English Settlement to 1485 London 1961 p.32
  11. ^ Fouracre (2005), p. 465
  12. ^ Sharon Turner, The history of the Anglo-Saxons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to the Norman conquest, Volume 1 (Philadelphia: Carey & Hart, 1841), p. 267
  13. ^ Davies, John. A History of Wales. London: Penguin. 2007: 65–66 [1993]. 
  14. ^ Camden, William. A Chron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he most flourishing Kingdomes,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 George Bishop and John Norton. 1610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3). 
  15. ^ Zaluckyj & Feryok, "Decline", pp. 238–239.
  16. ^ Falkus & Gillingham (1989), p. 52; Hill (1981)
  17. ^ Frank Stenton, Anglo-Saxon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 254
  18. ^ Miller, Sean. Ceolwulf II (fl. 874–879), king of the Mercians.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21-08-21]. doi:10.1093/ref:odnb/391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8).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19. ^ Stewart Lyon, The coinage of Edward the Elder, in N. J. Higham & D.H. Hill, Edward the Elder 899–924, London 2001, p. 67.
  20. ^ 20.0 20.1 Costambeys, Marios. Æthelflæd (Ethelfleda) (d. 918), ruler of the Mercians.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doi:10.1093/ref:odnb/8907. [永久失效連結]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21. ^ Smith, Lesley M. The Making of Britain: The Dark Ages. Palgrave. 1984: 122 [2021-08-21]. ISBN 978-03333751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22. ^ Knut's Invasion of England in 1015-16, according to the Knytlinga Saga. De Re Militari. [17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September 2011). 
  23. ^ Swanton, Michael.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Phoenix Press. 2000: 168 [2021-08-21]. ISBN 978-18421200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24. ^ Tolkien, J. R. R. The Lord of the Rings. Houghton-Mifflin. 2005: 1133–1138. ISBN 978-0-618-64561-9.  For more on Tolkien’s "translation" of the language of Rohan into Old English, see especially page 1136.
  25. ^ Shippey, Prof. Tom. The Road to Middle Earth. HarperCollins. 2005: 139–140. ISBN 0-261-10275-3.  Shippey notes that Tolkien uses 'Mercian' forms of Anglo-Saxon, e.g., "Saruman, Hasufel, Herugrim for 'standard' [Anglo-Saxon] Searuman, Heasufel and Heorugrim" Footnote page 140
  26. ^ Bed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 Book 3, chapter 21. 
  27. ^ Bradbury, Jim.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Warfare. Routledge. 2004: 137 [2021-08-21]. ISBN 978-04152212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9). 
  28. ^ Bed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 Book 3, chapter 21. 
  29. ^ Bed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 Book 3, chapter 24. 
  30. ^ Fletcher, Richard. The Conversion of Europe. HarperCollins. 1997: 172–174, 181–182. ISBN 0-00-255203-5. 
  31. ^ Zaluckyj & Feryok (2001)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