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蘇豫皖邊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魯蘇豫皖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立的一個省級戰地政區。直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歷史

為了減輕冀察、魯蘇兩敵後游擊戰區的困難,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41年12月把平漢路以東、淮河以北的豫東、淮北、蘇魯邊,設立一個戰區,轄60個縣。組建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分會,直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作為魯蘇戰區與冀察戰區的後勤供應渠道和戰略支撐點。[2]1940年冬,黨政分會從漯河西側五里廟遷到臨泉縣城北五里的於老莊。[3]與地方爭權奪勢,委派縣長,以軍令推行政令。1942年1月,為便於湯統轄指揮該區域內原隸屬第一戰區冀察戰區的部隊,晉升湯恩伯為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時山東、江蘇兩省已淪陷,而安徽、河南兩省政府則與之磨擦不已。1942年春撤銷黨政分會,成立第一戰區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部,專管軍事。魯蘇豫皖邊區地理位置特殊,兼負有遏制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南下隴海路進入豫皖蘇水東地區、新四軍第四師跨過津浦路堅持開闢路西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任務,1942年湯給蔣介石的電報,常可見「抗日剿匪」、「斃傷日敵偽匪」字樣。為此,湯恩伯大量收編地方游雜部隊,亦有避免人槍被八路軍新四軍收編之用意。這種做法,使湯部壯大,也使其軍紀下滑。1942年7月,軍委會指示湯恩伯向東北方向擴展,建立魯西根據地。[4]

1942-1943年中原大饑荒,湯恩伯之「魯蘇豫皖邊區」實際控制的皖西北、豫東、豫中,首當其衝,災情極重

1944年夏,豫湘桂會戰爆發。日軍發動了對皖北的進攻,企圖佔領阜陽,中國軍隊為此展開阜陽保衛戰(亦稱阜潁戰役)。1944年4月下旬,日軍第六十五師團的太田米雄所部、騎四旅團滕田所部、汪偽花其望部3個團數千人,在沿淮河的田家庵壽縣一帶集結,4月24日向皖北潁上縣進發,企圖佔領阜陽。守衛阜陽的主要是騎二軍所屬的騎三師,暫編十四師及一一七師。騎兵第八師也重返皖北,臨時歸騎二軍序列。日軍未能攻佔阜陽,5月7日開始撤退。中國軍隊乘勝追擊,先後收復潁上、蒙城、壽縣、鳳台等地。在當時豫湘桂會戰國民黨軍一敗塗地的情況下,阜陽保衛戰勝利鼓舞與增強了廣大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與決心。[5]

豫中戰役湯恩伯部潰敗到陝西,湯部第19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在「平漢路以東,淮河以北,渦河以西,鄢陵、扶溝、淮陽、雙溝、義門集連線以南之氾西地區」,設立「路東遊擊區」,下設8個分區根據地。[6]洛陽淪陷後,此地劃屬第十戰區,改為第十戰區臨泉指揮所,主任何柱國[7]抗戰勝利後,臨泉指揮所遷往徐州。

組織架構

  • 黨政分會主任委員湯恩伯、1942年1月起任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兼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在葉縣設立副司令長官部[8]
  • 黨政分會副主任委員,後任副總司令沈克[9]
  • 副總司令何柱國(兼騎兵第二軍軍長)
  • 副總司令陳大慶
  • 秘書長李銑
  • 參謀長劉子奇萬建藩
  • 秘書處駐於老莊
  • 副官處駐於老莊
  • 軍醫處駐於老莊
  • 參謀處駐小王莊
  • 軍法處駐於寨
  • 軍需處駐朱樓
  • 阜陽辦事處
  • 立煌辦事處
  • 山東遊擊幹部訓練班(簡稱魯干班),主任為蔣介石,湯恩伯任副主任。
  • 政治部(原黨政處)駐孟寨
    • 《重建日報》:先前叫《重建導報》,1941年在臨泉城泉河北前冢子,很短時間遷到界首劉興鎮,1942年初遷到臨泉城南13公里的長官店北張寨村(現屬於臨泉縣單橋鎮)。實際負責人是副社長王鳳池。鉛印、單張、雙版、日報。發行人李銑。山東省圖書館對該報有收藏:「創刊、停刊日期不詳」。 [10]
    • 「三一出版社」1942年由安徽臨泉遷葉縣城西寺莊街。詩人臧克家來到葉縣寺莊街擔任「三一出版社」副社長。
    • 「三民主義青年訓導團」(簡稱「青訓團」),駐葉縣任店。湯恩伯自兼主任,實由陳霖負責。
    • 魯蘇豫皖邊區政治學院:1941年9月開學。1942年3月邊區政治學院第二學期在臨泉開學的同時,葉縣城南二里原苗圃處(面積25畝)及附近民地總佔地2000餘畝,大規模地興建永久性校舍的工程就開始了。湯恩伯令從三十一集團軍各軍的工兵營和各師的工兵連,組成集團軍工墾總隊參加土木建築,工墾總隊長由張陶擔任。「自力更生」的辦法,「建材取之於民,技術取之於軍」,不向中央要一分錢,建築工程所用的磚瓦木料是從方城、舞陽、西華、襄城、郾城、臨汝、臨潁、魯山、郟縣、寶豐、許昌、禹縣、葉縣等十三縣征派,所有的木工和泥工也是由以上各縣派來的,工人的工資、伙食也由各縣負擔。學校大門至校部(教務處)1公里為一條寬20米的大路,自校門伸入,直達校部。路兩旁栽着柏樹和花卉,兩座禮堂夾着大路相對屹立,可容兩萬多人。靠禮堂的東南、西三面,建有排列整齊的教室20多個;挨近教室的門外邊建有寢室18所,每所7間;校門外西南角是操場,面積約十餘畝,藍、排球場各8個,可容3000多人上操;校部北邊200米處,建有飛機式大飯廳,擺有飯桌,可供4000人就餐。有10個伙房,做飯的300多人。1943年8月由安徽臨泉遷葉縣城南二里原苗圃處,改稱「魯蘇豫皖邊區學院」。院長始由湯恩伯兼任,後改由張清漣充任。該院設機械、紡織、農墾和土木工程四個系,又辦地方行政訓練班、新聞班、會計班、師資班等,共有學生3000人。[11]1944年4月上旬,中原戰事發生後,遷往淅川縣上寺、宋灣、馬灣、吳灣一帶。1944年10月間,因湯部潰敗,經費無着,被迫結束。院本部已畢業的地方行政班、新聞班、會計班,師資班學生,分派湯部所屬各軍及河南未淪陷各地工作。未畢業的機械系、紡織系、農墾系,土木工程系學生,由院長分別介紹到其他大學同科系借讀。中學部除對高中畢業班學生給發畢業證讓其自由投考各大學外,其餘高初中各班學生改編為國立戰時中學,由院長張清連任校長,遷住陝西西鄉縣上課。院本部及中學部教授、講師、教職員工等,願在戰中服務者均可留用。不願在戰中服務者,發給路證讓他們各奔前程。
      • 中學部:1944年9月與第31集團軍子弟學校(簡稱「三一學校」)中學部合併為「第一戰區中學」(國立戰時中學,簡稱「戰中」),由邊區學院院長張清連任校長,遷往陝南西鄉縣堰口鎮。
  • 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分會幹訓團:1941年初,在河南省漯河成立魯蘇豫皖四省邊區戰地工作人員訓練班,主要培訓所轄游擊縱隊的少尉到中校級軍官和地方各縣科員以上的幹部及少數招考的學生。同年冬,隨黨政分會遷駐臨泉縣城南關,次年3月改為邊區幹部訓練團(簡稱「干訓團」)。民國33年秋改為第一戰區臨泉干訓團,增設騎兵班和高級射擊班。民國34年改為第十戰區臨泉干訓團。團長由蔣介石兼,副團長由湯恩伯兼,團附是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何柱國和第十九集團總司令陳大慶兼,每期千人,共辦10期。
  • 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分會特種幹部訓練班(特訓班):1942年夏,軍統局為培養特務人員籌辦特訓班,湯恩伯兼班主任,周麟祥任教育長。班本部駐縣城東北王大灣,5個學生中隊,分別駐王大灣、殷莊、史樓。共辦兩期,結業600人。
  • 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分會黨政工作總隊:魯蘇豫皖邊區戰地黨政分會對外的工作隊。民國32年底從太和遷駐縣城東北王大灣,次年夏為逃避日本飛機轟炸,移駐長官店西大亓莊、饒樓,後又遷回王大灣。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後,分成兩路去開封和徐州。
  • 中美臨訓班民國34年春,國民黨當局強調對敵(日本)、偽(漢奸)、匪(誣指共產黨)鬥爭的需要,舉辦中美合作所技術人員訓練班臨泉分班(簡稱「中美第十一分班」)。班本部駐縣城東3公里周莊,學員、學生共4個中隊600人,分別駐蕭莊、閻莊、任馬莊。軍統局局長戴笠兼班主任,周麟祥任副班主任。該班系軍統特務組織,學生學員畢業後組織別動軍,進行武裝活動,抗戰勝利後撤銷。
  • 軍統阜陽調查室主任武鳴軒(黃埔六期生)
  • 第三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湯恩伯/陳大慶(1943年9月副總司令、1944年1月代總司令)/王仲廉(1944年夏),政治部主任李銑
  • 第九十二軍 軍長李仙洲,軍部駐阜陽附近。2個師在津浦路以西,渦陽、蒙城一帶沿渦河南岸佈防。渦河以北,既是敵占區,也是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部的「路西」游擊區,其根據地在津浦路以東靈壁五河泗縣一帶。
    • 第21師:師長侯鏡如,1943年升任軍長,副師長廖運澤升師長,奉命以主力在太和附近沿淝河南岸佈防,以一個團任阜陽城防。廖運澤兼任阜陽警備司令。
    • 第142師:師長傅立平
  • 騎兵第二軍:軍長何柱國/1943年廖運澤,副軍長安俊才。1939年夏,騎二軍調來界首一帶,其軍部駐沈丘何柱國駐界首藏公館。從周口太和統屬騎二軍防區。
  • 魯東挺進軍總指揮部
  • 汜北挺進軍總指揮部
  • 挺進第四縱隊:1942年東經湯恩伯轉報蔣介石,宛西團隊抽調人槍編入「魯蘇皖豫邊區挺進」第四、六、七三個縱隊,離宛赴漯河、周口等地參加抗日。第四縱隊王金生為司令,由鎮平民團編成
  • 挺進第五縱隊司令廖運升。轄三四九、三五〇、三五一3個團,成立不久改名為暫編第十四師,後又被改為第八縱隊,駐防蒙城一帶監視日軍行動。

太和駐軍王仲廉倪耀祖徐良霍守義

  • 挺進第六縱隊:1942年東經湯恩伯轉報蔣介石,宛西團隊抽調人槍編入「魯蘇皖豫邊區挺進」第四、六、七三個縱隊,離宛赴漯河、周口等地參加抗日。第六縱隊陳舜德任司令,轄內鄉劉宗閣(裴自新的第七團)、浙川蕭鴻運、鄧縣王乾一等團。司令官階均為少將,由國防部長何應飲頒發任命狀。進駐周家口以東,擔任河防區守備任務。豫中會戰畢,第六縱隊奉令調駐內鄉縣西峽口整頓。
  • 挺進第七縱隊:1942年東經湯恩伯轉報蔣介石,宛西團隊抽調人槍編入「魯蘇皖豫邊區挺進」第四、六、七三個縱隊,離宛赴漯河、周口等地參加抗日。

參考文獻

  1. ^ 冯杰:《汤恩伯与河南抗日战场》,网易新闻. [202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5). 
  2. ^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2編(軍事)第1卷,第20頁。該書稱魯蘇皖豫邊區。個別文件有此稱呼,但大部分文件稱為魯蘇豫皖邊區。存世的「魯蘇豫皖邊區戰地黨政分會戰訓班第四期畢業紀念章」為證。
  3. ^ 劉熙明,《國民政府軍在豫中會戰前期的情報判斷》,《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4. ^ 《軍委會致湯恩伯等電》(1942年7月16日),二史館藏,戰史會檔案。
  5. ^ ([//web.archive.org/web/20210709185047/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1104/c85037-2777589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光鳳:「廖運升在皖抗戰記」,《黨史縱覽》2015年02期
  6. ^ 《何柱國在第19集團軍幕僚會議上的訓詞》(1945年3月19日),二史館藏,戰史會檔案。
  7. ^ 仲向白:「我所知道的第十戰區臨泉指揮所學兵營」,《河南文史資料》2019年第4輯
  8. ^ 鄒偉平、章瑞年,《湯恩伯傳》,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9. ^ 临泉县志军事编第二章 驻军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驻军 一、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 [202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10. ^ 梁家貴:「試論全面抗戰時期的國民黨安徽報業——以《重建日報》為中心之探討」,《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v.37;No.168(02):17-22.
  11. ^ 《叶县县志》大事记(1912-1949). [2020-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