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列·馬丁諾維奇·胡齊耶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列·馬丁諾維奇·胡齊耶夫
出生1925年十月4日 編輯維基數據
第比利斯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2019年三月19日 編輯維基數據 (93歲)
安葬於特羅耶庫羅夫公墓 編輯維基數據
就讀學校
職業演員電影導演編劇、戲劇老師、教育學家、電影編劇 編輯維基數據
僱主
  • Top Courses for Scriptwriters and Film Directors 編輯維基數據
獎項紀念列寧誕辰一百周年獎章俄羅斯聯邦國家獎、Golden ram、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 編輯維基數據

馬列·馬丁諾維奇·胡齊耶夫(俄語:Марле́н Марты́нович Хуци́ев,1925年10月4日—2019年3月19日),是蘇聯的著名導演,是「生活流派」的代表人物。拍攝的《伊里奇的哨所》曾遭到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的點名批評,不得不重新剪輯改名上映。[1][2][3]

生平

1925年,出生於格魯吉亞第比利斯的公務員家庭。1937年,父親判死刑。1952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在敖德薩電影製片廠工作。1953年,與大學同學合著第一部劇本。

1956年,合著劇本拍成電影在全國公映。1965年,任蘇聯電影攝影師聯盟委員會成員。1966年簽署反對為斯大林平反的《25人公開信》。1978年,在格拉西莫夫電影學院任教。2019年,去世。

作品

電影

  • 《濱河街之春》(1956年)
  • 《兩個費奧多爾》(1959年)
  • 《伊里奇的哨所/那年我二十歲》(1963年)
  • 《後記》(1983年)

劇本

  • 《濱河街之春》(合著,1953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