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 (天津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隆福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天津市薊縣孫各莊鄉隆福寺村北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隆福寺,位於天津市薊縣孫各莊鄉隆福寺村北,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是清代皇家祭祀陵墓的專用寺廟之一。清朝曾在寺旁建有隆福寺行宮。

歷史

隆福寺位於薊縣縣城東北約50華里(約30公里)處的葛山(又稱「隆福山」)下。葛山是清東陵的靠山昌瑞山的余脈。葛山腳下有小魚嶺、大魚嶺,兩嶺之間為隆福寺及隆福寺行宮。隆福寺及隆福寺行宮東鄰清東陵的門戶西峰口,西鄰黃花山下的六王陵以及端慧皇太子園寢。[1]

隆福寺始建於唐朝初年,遼朝天慶金朝正隆年間多次修葺。清朝乾隆九年(1774年)奉旨重修,改寺(漢傳佛教寺院)為喇嘛廟(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原寺(漢傳佛教寺院)遷到遵化馬蘭峪塔山。該寺內懸掛乾隆帝御題「浩然正氣」、「真如本相」、「無住慈雲」匾額三塊。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隆福寺西側建隆福寺行宮。行宮主要建築為乾隆帝御題六景:「翠雲山房、翠微室、碧巘丹楓、天半舫、挹霞呌月、翼然亭」。[2][3][1]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重修擴建隆福寺行宮,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完工。[1]

《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七《京畿薊州四》記載:[4]

《乾隆御製文三集》卷十一《重修葛山隆福寺碑記》記載:「癸卯(乾隆四十八年)秋,往盛京瞻謁福陵、昭陵,見實勝寺在前處以喇嘛,默思其義,蓋以國家定製,中外蒙古諸王公凡過陵者無不瞻拜。而蒙古敬佛,用以起敬延福,奠安洪基,意深遠矣。歸而命內府就此寺用盛京實勝寺之例,拓而新之。以為昌瑞山前屏,而由西峰口赴京,諸蒙古視若盛京之實勝寺。」文中還闡述隆福寺的名字如下:「所謂隆也,吉蠲考享詒爾雙福,群黎百姓,遍為樂爾德。所謂福也,夫不以一人之福為福,而合倔兆人之福以為福,此名與實,之所以副爾非侈,風陵松柏之頌為也。然則承是隆福者,其亦唯一日二日兢兢業業,以無忘我祖。櫛風灑雨之勞,丕顯丕承之緒,以勤思中外億兆生靈託命之重。庶幾隆者益隆,而福亦垂裕萬年矣,是為記。」隆福寺於「甲辰春鳩庀材」(乾隆四十九年春重修開工),「丙午秋竣」(乾隆五十一年秋重修完工)。[1]

清朝時,隆福寺行宮為皇帝謁東陵時駐蹕之所。《畿輔通志》卷十五記載,清朝皇帝、后妃謁東陵時,自北京紫禁城出發後,「沿途以駐蹕行宮之所凡四」,即煙郊行宮白澗行宮桃花寺行宮、隆福寺行宮。隆福寺行宮是到東陵之前的最後一處行宮,也是謁陵畢後還京的第一處行宮。[1]

隆福寺是清朝皇家祭陵用的三大廟之一(其他兩座是今遼寧瀋陽實勝寺河北易縣永福寺)。[5]清朝規定,隆福寺歸理藩院管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九七四記載:隆福寺設有滿族喇嘛20名,派滿洲大喇嘛1名,擇選德木齊、格斯貴各1名,教習喇嘛3名。《陵寢易知》記載,隆福寺還設有10名看廟兵。隆福寺由滿洲大喇嘛住持,通習滿文經卷。隆福寺內全部費用都由清廷承擔,隆福寺是皇家喇嘛廟。[1]

《陵寢易知》「射」「御」卷記載,看守隆福寺行宮設「千總一員、委署把總一名、兵七名」,其餘辦事人員多名,負責隆福寺及行宮的安全、環境衛生等事宜。隆福寺村的西營在清朝設有里營衙門、外營衙門,分別看守隆福寺和隆福寺行宮。隆福寺村現有滿族村民大部分是當年看守隆福寺和隆福寺行宮的人員的後裔,原來多屬滿洲鑲黃旗滿洲鑲白旗[1]

隆福寺曾為清朝帝后入葬前的暫安之所。[1]

  • 咸豐帝孝德皇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初九日,咸豐帝孝德皇后的梓宮自北京奉移隆福寺暫安,同時還有三名常在的棺槨奉移隆福寺暫安。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從隆福寺奉移至定陵地宮與定妃園寢地宮永安。[1]
  • 同治帝孝哲皇后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同治帝孝哲皇后的梓宮自北京奉移隆福寺暫安。其間等待陵寢竣工。光緒五年(1879年)三月,從隆福寺奉移至惠陵地宮永安。[1]
  • 慈禧皇太后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二十七日,慈禧皇太后的梓宮自北京出發,九月三十日(第四宿)移入隆福寺蘆殿暫安,十月初一日移入菩陀峪定東陵隆恩殿暫安,十月初四日移入地宮永安。在此期間,同治帝的三位皇貴妃及光緒帝的后妃等人送葬。[1]

隆福寺及隆福寺行宮於中華民國時期因年久失修和土匪、村民破壞而被毀,現存建築基址。[2][3][1]

建築

隆福寺及隆福寺行宮,自東向西分佈。東山坡前是隆福寺,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40米,周圍有3米多高的圍牆。隆福寺西側是隆福寺行宮,行宮和隆福寺之間有一條天然水溝相分隔。行宮佔地面積大約50多畝。行宮分為行宮中路、行宮西路。中路與西路四周統一建有3米多高的圍牆,中路與西路之間有一條人工水溝相分隔,有一堵矮牆,牆上有一座垂花門。行宮外還有不少附屬建築。[1]

清宮《奏銷檔》四〇一號(乾隆五十三年一至二月)記載,乾隆五十一年秋重修完工後的隆福寺建築有:「山門一座,天王殿一座,重檐真如大殿一座,萬善正覺殿一座,法堂一座,大悲輪藏重檐殿二座,圓通、地藏、伽藍、祖師配殿四座,鐘鼓樓二座,六方重檐碑亭二座,金剛殿二座,配殿二座。」[1]

隆福寺現存遺址自南向北依次為:[1]

  • 山門:面闊五間
  • 前殿:面闊五間
    • 碑亭:兩座
    • 東、西配殿:分別位於前殿前的東西兩側
  • 重檐大殿:面闊五間
  • 其他建築:庫房、經房、禪房、法堂等20多間。除此之外的其他建築已無地面遺址。[1]

隆福寺行宮分為中路、西路。行宮中路、西路共有殿樓房亭七十九間,遊廊七十二間:[1]

  • 行宮中路:分為東、西兩平台,西台比東台高出約1米。東台是皇帝理政及休息之所。行宮中路有宮門三間、內奏事樓六間、二宮門三間、順山殿六間、上用殿前後三排二十三間、穿堂一間、淨房三間、遊廊二十六間。西台以及半山腰是行宮御題六景,為帝后賞景之所。
  • 行宮西路:主要為皇后、嬪妃晏寢之所。行宮西路位於行宮中路的西南方,有遊廊和垂花門通往行宮中路。行宮西路的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倒坐房九間,西側有配房三間,順山殿東西各三間,中間樓三間,上用殿五間,西值房八間,敞亭一座,八方亭一座,遊廊四十六間,垂花門一座。
  • 其他:行宮西南方另有暫安殿。行宮外圍設有軍機處六間,看守房六間。隆福寺外圍設有守護營房、馬隊營房、炮台、御馬圈、靶場、火藥庫、白棚底等附屬設施。[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