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陔餘叢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陔餘叢考
原名陔餘叢考
作者趙翼
系列筆記系列
語言中文
主題以詩文、史事等之考據類型為主
發行資訊
出版地點中國江蘇陽湖
中譯本出版日期乾隆55年(1790年)
媒介線裝書
頁數7類43卷(經學卷1-雜俎卷43)

陔餘叢考》為清代學者趙翼所撰之讀書筆記。緣起於趙翼於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自黔西罷官後之讀書札記,逾十餘年後始刊行。[1]書前小引,自謂「以其為〈循陔〉時所輯」、即「循陔」(奉養母親)家居之餘所輯考的筆記叢書,故名之曰《陔餘叢考》。

內容架構

全書四十三卷,不分門目、以類相從,共有7類。其中卷一至卷四論經學、卷五至卷十四論二十四史、卷十五論《通鑑綱目》、卷十六至二十論重要史事、卷二十一至二十四論詩文雜事、卷二十五論紀年,卷二十六和二十七論官制、卷二十八和二十九論科舉、卷三十和三十一論風俗、卷三十二論喪禮、卷三十三論器物、卷三十四論術數、卷三十五論神佛、卷三十六至三十八論稱謂、卷三十九至四十三為雜考。

宋朝以後私人撰述筆記盛行。《陔餘叢考》即屬於考據類型的筆記,即以提問為始,舉列相關資料循歸納之方向;內容以詩文、史事等為主,不論有無結論,均可供後人作更深入之探討。但在內容上較為瑣碎、深淺不一,是典型的札記書。趙翼在考訂輯記時有獨到之見解,所提出的看法往往突破傳統論說束縛,不為時人意見左右。例如《陔餘叢考》卷一「宋儒疑古文尚書」條明指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七(第一百七)反駁〈書序〉「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提出的證據再加以反駁。趙翼以為漢初人不識古文,至孔安國以今文讀古文,始有識之者,其後漸盛。這與吳棫朱熹吳澄,乃至於閻若璩等人懷疑「古文易讀,今文難讀」的說法剛好相反。趙翼本人雖非經學家,[2]但他對經學的確下過一番工夫;雖不免仍被譏為門外之談。另外,該書卷五至卷二十一之史學考證則已具備《二十二史劄記》之基礎。[3]趙翼能嫻熟地運用歸納、比較的方法,[4]歸納出社會史與制度史發展趨勢的通則。[5]例如,《陔余叢考》卷十九提到「縱囚不始於唐太宗」,但縱囚事以唐太宗最著名。趙翼又詳考從後漢開始至明正史和野史記載,縱囚事共25人26例。梁啟超以為趙翼為文「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本書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成書,最早有湛貽堂刻本。

刊本

  • 湛貽堂刊本,《陔餘叢考》,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 商務印書館,《陔餘叢考》,1957年排印本。
  • 世界書局刊本,《陔餘叢考》,台灣,2009年7月。

註釋

  1. ^ 據杜維運考證,《叢考》初寫於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之間。作者七十歲時還陸續有修訂。(杜維運,《趙翼傳》,頁122,頁143。)
  2. ^ 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小引〉自稱「資性粗鈍,不能研究經學」。(《廿二史劄記》,卷首,曹光甫校點,《趙翼全集》第一冊,頁1。)
  3. ^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評價該書說:「雲崧本詞賦家,於經從無所得,故考論經義,率皆門外之談。惟史家頗稱熟悉。曾著有《廿二史劄記》。此間十一卷,已得其大略,著作於《札記》之前者。而雜論故事數卷,尚多可取。」
  4. ^ 杜維運,《趙翼傳》,頁224。
  5. ^ 杜維運,《趙翼傳》,頁226。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