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對英格蘭 (1986年世界盃足球賽)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根廷對英格蘭
舉行此場賽事的阿茲特克運動場
賽事名稱198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半準決賽
日期1986年6月22日
球場阿茲特克運動場
 墨西哥墨西哥城
球證突尼西亞 阿里·本·納賽爾
入場人數114,580
天氣晴天

阿根廷對英格蘭,是198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的其中一場八強賽事,於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阿茲特克運動場舉行[1]。在這場比賽開始的四年前,阿根廷英國之間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這場戰爭也成為了當時日益激烈的英阿大戰英語Argentina–England football rivalry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比賽裏還誕生了足球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兩個入球,均由阿根廷球員迪亞高·馬勒當拿射進。

比賽第51分鐘,馬勒當拿用左手打進了日後被稱作「上帝之手」的入球。4分鐘後,馬勒當拿從本方半場開始連續帶球過掉英格蘭隊中包括彼得·比士利彼得·列特特里·布徹英語Terry Butcher(兩次)和特里·分域英語Terry Fenwick在內的四名球員五次,隨後假動作晃過英格蘭隊門將彼得·施路頓,踢進了「世紀最佳入球」。憑藉這兩個入球,阿根廷2-1淘汰英格蘭晉身四強,並最終在對西德決賽中擊敗對手,成為當屆世界盃冠軍,馬勒當拿也捧得那屆世界盃的金球獎[2]。而為英格蘭踢進該場比賽唯一入球的加利·連尼加則憑藉該屆盃賽決賽階段的6個入球榮獲世界盃金靴獎[2]

背景

英阿大戰

1966年世界盃半準決賽英阿大戰中,安東尼奧·拉廷英語Antonio Rattín(圖片左側穿10號條紋球衣)被主球證魯道夫·克賴特萊因英語Rudolf Kreitlein(圖片中央穿黑衣)罰出場外。

19世紀的英國移民就將足球運動傳播到了阿根廷[3]。不過英格蘭和阿根廷之間的足球競爭通常要追溯到196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3][4][5]。在該屆世界盃1/4決賽中兩隊在英格蘭隊的主場溫布利球場相遇。比賽中雙方火藥味十足,經常有犯規動作出現。第35分鐘,阿根廷隊隊長安東尼奧·拉廷英語Antonio Rattín因和德國球證魯道夫·克賴特萊因英語Rudolf Kreitlein發生爭吵被罰出場[6][7]。拉廷對此判罰十分憤怒,認為聽不懂西班牙語的克賴特萊因偏袒同處歐洲的英格蘭,因而拒絕下場,比賽一度中斷。隨後拉廷為表達自己的不滿一屁股坐在了專供伊利沙伯二世女王行走的皇家紅地毯上(一說在地毯上跺腳),還將印有英國國旗的角旗揉成一團。最終拉廷被兩名英國警察帶離球場。阿根廷在這場被稱作「世紀大搶劫」(西班牙語:El robo del siglo[8]的比賽中0-1告負,被英格蘭擋在四強門外。拉廷的做法讓時任英格蘭隊領隊阿爾夫·拉姆西將阿根廷人比作「動物」[9],這個比喻讓阿根廷人認為拉姆西是在種族歧視[5]

儘管在這場比賽的十二年後阿根廷球員奧斯瓦爾多·阿迪列斯裏卡多·比利亞英語Ricardo Villa一起加盟英格蘭的托定咸熱刺足球會,並且受到球迷的熱烈歡迎[5],但兩隊之間的較量激烈程度並沒有削弱。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爭的爆發則讓雙方彼此間的衝突進一步加劇。坐落於南大西洋的英國海外領地福克蘭群島一直被阿根廷聲索為本國領土,並稱作馬爾維納斯群島。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軍隊攻佔福克蘭群島,認定此次軍事行動為侵略的英國派遣聯合特遣隊於同年6月14日重新佔領福克蘭群島。儘管兩國之間沒有正式宣戰,這次衝突依然造成了258名英國軍人和655名阿根廷軍人的陣亡。福克蘭群島戰爭讓1986年的這場比賽的對賽雙方情緒十分高漲。馬勒當拿在這場比賽中取勝後表示:「儘管我們在這場比賽前常說,足球與馬爾維納斯群島的那場戰爭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我們知道許多阿根廷年輕人死在了那裏,英國人像殺死小鳥一樣殺死了他們……我們這場比賽是一場報復。」[5][10]:146

1986年世界盃

1986年世界盃原先由哥倫比亞主辦,後因該國爆發經濟危機而放棄承辦[11],改由墨西哥主辦。英格蘭以不敗戰績在歐洲區外圍賽第3小組英語1986 FIFA World Cup qualification – UEFA Group 3成功出線,阿根廷則在南美區外圍賽英語1986 FIFA World Cup qualification – CONMEBOL Group 1分組賽最後一輪一度落後的情況下2-2逼和秘魯,驚險晉身世界盃[12]

在這屆世界盃分組賽中,阿根廷兩勝一平晉身16強,而分組賽前兩場一球沒進的英格蘭在最後一場比賽中憑藉加利·連尼加的帽子戲法3-0擊敗波蘭才勉強出線。進入十六強後兩隊都遇上了來自南美洲足球總會的對手,阿根廷對陣烏拉圭,英格蘭則迎戰巴拉圭[4] 。儘管兩隊在世界盃正賽開始階段表現不甚理想[13],但英格蘭在隨後的比賽中逐漸找回了狀態,阿根廷也憑藉馬勒當拿的實力穩步前行[13]

阿根廷更換球衣

儘管阿根廷在十六強中1-0擊敗烏拉圭晉身八強,但時任阿根廷領隊卡洛斯·比拉爾多英語Carlos Bilardo確信身穿藍色棉襯衫的球員們會在墨西哥城的熱浪中感到十分不適[14]。於是他請求阿根廷的球衣製造商在半準決賽開始前給他的隊員們提供更加輕便的藍色球衣,但由於時間緊迫,製造商無法完成這項任務。在離比賽開始還有三天的時候,比拉爾多讓教練組成員魯本·莫斯切拉(Ruben Moschella)在墨西哥城的商店中搜羅合適的藍色球衣。莫斯切拉帶回了兩件不同的球衣,教練組隨即進行了稱重,但仍無法在二者之間作出選擇。馬勒當拿的及時出現為教練組解了圍:「這件球衣太棒了,穿上它我們一定會擊敗英格蘭。」[14]莫斯切拉趕緊奔赴商店訂購了38件球衣。一名設計師製作了一些臨時的阿根廷足球總會徽章,將它們縫在每件球衣上,並把銀色的號碼熨在球衣背後[14],等待同英格蘭的對決。

晉身之路

阿根廷

1986年6月16日
16:00 CST
阿根廷 1–0
烏拉圭
佩德羅·帕斯庫利英語Pedro Pasculli 入球 42' 比賽報告
普埃布拉夸特莫克運動場英語Estadio Cuauhtémoc
觀眾人數:26,000
球證:路易吉·阿尼奧林英語Luigi Agnolin意大利

英格蘭

1986年6月3日
16:00 CST
葡萄牙 1–0
英格蘭
卡洛斯·曼努埃爾英語Carlos Manuel 入球 76' 比賽報告
蒙特雷科技運動場英語Estadio Tecnológico
觀眾人數:23,000
球證:福爾克爾·羅特英語Volker Roth西德

1986年6月11日
16:00 CST
英格蘭 3–0
波蘭
加利·連尼加 入球 9', 14', 34' 比賽報告
蒙特雷科技運動場英語Estadio Tecnológico
觀眾人數:22,700
球證:安德雷·達伊納英語André Daina瑞士

比賽

賽前事件

兩隊的球迷在比賽開始前就在墨西哥城的街道上以及球場裏爆發了肢體衝突[15],最後幾名英格蘭足球流氓被毆打住院,數面旗幟被阿根廷極端球迷組織「Barra brava英語Barra brava」偷走。這些旗幟後來在數場阿根廷甲組足球聯賽的比賽中被小保加隊球迷在賽場上展示[16]

上半場

兩隊在比賽開始階段互有攻守[13] ,不過阿根廷在隨後的時間裏逐漸主導比賽。馬勒當拿為阿根廷創造了很多進攻的機會,但都被英格蘭隊門將彼得·施路頓一一化解。比賽第13分鐘,阿根廷門將內裏·蓬皮多英語Nery Pumpido撲球脫手,英格蘭球員彼得·比士利抓住機會射門,但沒能入球[4],上半場結束時比數依然是0-0。儘管阿根廷在球場上控球時間更長且跑動比對方積極,但仍然無法突破英格蘭隊的防線。

下半場

上帝之手」入球的進攻過程

下半場的比賽因為兩個經典時刻的誕生,既名垂史冊,又飽受爭議[3][13]

「上帝之手」

下半場比賽第6分鐘,馬勒當拿從球場左側開始向前跑動,朝位於球場右邊的隊友佐治·華丹奴傳出一記低球,冀望形成二過一配合。不過馬勒當拿的傳球稍稍越過了巴爾達諾的身後,落在了拖後的英格蘭中場球員史蒂夫·霍奇英語Steve_Hodge身前。霍奇左腳卸下足球後接下來的行動讓人感到費解——他是想將球回傳給準備衝出罰球區的本方門將彼得·施路頓,讓後者救球,還是將球直接踢出邊線。但不管霍奇的想法如何,他都沒能成功,因為球在被他踢到之後反而折射旋進了罰球區,而這正是馬勒當拿前進的方向。希爾頓見情況不妙急忙沖向皮球,試圖將其打出罰球區,但此時馬勒當拿也已趕到,儘管身高只有1.65公尺的他比希爾頓整整矮了20厘公尺,馬勒當拿還是先一步伸出了左手,一拳把球打入球門[10]:149

執法這場比賽的主球證,突尼斯人阿里·本·納賽爾表示並沒有看到馬勒當拿的故意手球犯規行為,判定入球有效[17]。不過場上的一名旁證,保加利亞博格丹·多切夫英語Bogdan Dochev在2007年接受的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己當時已經看到了馬勒當拿的手球動作。但由於在當時的比賽規則中,旁證不能向主球證指出錯誤的判罰,因此多切夫沒能及時通知主球證納賽爾這一點[18]。多切夫還表示這屆盃賽中數名來自非洲的主球證不太適應歐洲和世界大賽的比賽氣氛,對比賽判罰也沒有多少責任心[19]。納賽爾對多切夫的說法表示並不認可,他說:「我在等多切夫告訴我球場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他並沒有給出手球的信號。而且國際足協賽前發給我們的比賽執法說明上面講的很明確,如果我的搭檔站位比我更好的話,我應該尊重他的意見。」[18]

馬勒當拿後來曾說道:「我在等待隊友擁抱我,但沒有人過來……我告訴他們:『快過來擁抱我,要不球證就不讓我們這麼做了。』」[20]

在賽後的新聞發佈會上,馬勒當拿半開玩笑地表示這個入球「一半功勞屬於我馬勒當拿的頭,一半功勞屬於上帝之手」(西班牙語:Un poco con la cabeza de Maradona y otro poco con la mano de Dios[21]。這也是形容這個入球的詞語「上帝之手」的由來。「上帝之手」讓本已衝突不斷的兩國足球關係進一步緊張:英國球迷認為這場比賽阿根廷人的勝利是一場騙局[22],阿根廷球迷則享受這個領先的時刻。比如曾在1974年至1982年擔任阿根廷國家足球隊領隊一職的塞薩爾·梅諾蒂英語César Luis Menotti就說過:「漂亮!太棒了!這個入球就是這麼不公,就是這麼殘忍,只因我們深深傷害了英國人。[23]」 。

2000年,馬勒當拿在他的自傳《我是迭戈》中承認了這個入球是故意手球:「現在我能夠講述那個時候我不能講的話,也就是那個時候我稱之為『上帝之手』的那個球……什麼上帝之手,那是迭戈[注 1]之手!就像是偷了英格蘭人的錢包。」[10]:149

世紀最佳入球

迪亞高·馬勒當拿向前帶球,特里·布徹試圖阻擋馬勒當拿前進。
馬勒當拿帶球趟過門將彼得·施路頓之後踢進「世紀最佳入球」。布徹阻止馬勒當拿射門未果。
馬勒當拿在打進「世紀最佳入球」後盡情慶祝,身後的布徹(穿6號球衣)坐在球場上。

在馬勒當拿上演「上帝之手」入球的4分鐘之後,他又踢進了日後被稱作「世紀最佳入球」的入球。這一入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精彩的個人入球[4][9]。阿根廷中場球員埃克托·恩裏克英語Héctor Enrique從本方半場將球傳給馬勒當拿,隨後馬勒當拿在10秒內向着60碼(合54.864公尺)之外的英格蘭隊大門一路衝刺,中途過掉了四名英格蘭球員:彼得·比士利彼得·列特特里·布徹英語Terry Butcher(兩次)和特里·分域英語Terry Fenwick。接着馬勒當拿以一個假動作將英格蘭隊門將彼得·施路頓晃到身後,破門得分。阿根廷此時已經2-0領先英格蘭[24]

關於這個入球,馬勒當拿曾說過:「本來我想把球傳給巴爾達諾,但是當我趕到他那裏的時候他們(英格蘭球員)把我圍的嚴嚴實實,我根本沒有機會傳球,因此我只能繼續一個人單打獨鬥來入球了。」[25]後來馬勒當拿也曾對英格蘭隊的公平競賽精神表示讚揚,他說:「如果我們對陣的是另外的任何一支球隊,那我根本踢不進這樣的球,因為在那之前他們就把我撂倒在地了;他們(英格蘭球員)是世界上最高尚的球員。」[26]而助攻馬勒當拿得分的恩裏克在賽後也打趣說他的傳球非常準確,馬勒當拿不可能進不了球[27][28]。這句玩笑不久在阿根廷流行起來,經常用在有球員精彩地踢入球的時候[29][30]

2002年,作為迎接當年舉辦的世界盃的一項活動,馬勒當拿的這個入球在國際足協官網上被評選為「世紀最佳入球」[31],這個入球的得票數擊敗了英格蘭球員米高·奧雲1998年世界盃十六強對陣阿根廷時踢進的個人長途奔襲入球。馬勒當拿在1986年世界盃準決賽擊敗比利時時踢進的另一個入球排名第四位[31]

西班牙語國家中,這個入球經常和烏拉圭足球記者維克托·烏戈·莫拉雷斯英語Víctor Hugo Morales的一段現場解說聯繫在一起:

他要把球傳給迭戈,那裏有馬勒當拿,兩個人在他身邊,馬勒當拿接到了球,這個世界足球的天才從球場右翼開始前進,他離開了邊路,要把球傳給布魯查加……還是馬勒當拿!天才!天才!天才!那兒,那兒,那兒,那兒,那兒,那兒!球進啦!球進啦!我要哭啦,上帝啊,足球萬歲!這是什麼入球!迭戈的入球!馬勒當拿!原諒我的哭泣,馬勒當拿,為了難忘的奔襲,為了這個從古至今最偉大的入球!宇宙小風箏,你從哪個星球來到人間?你將眾多英格蘭人甩到身後,你讓阿根廷握緊拳頭哭泣!阿根廷2-0英格蘭!迭戈的入球!迭戈的入球!迭戈·阿曼多·馬勒當拿!感謝你,上帝,為了足球,為了馬勒當拿,為了那些淚水,為了阿根廷2-0英格蘭[注 2]
— —維克托·烏戈·莫拉雷斯[32][33]

萊因克爾的入球,阿根廷的勝利

在阿根廷取得兩球領先優勢後,英格蘭將2名入替球員——基斯·華度約翰·班尼斯——先後派上球場,意圖加強進攻。英格蘭人幾乎得到了回報:在比賽前半段消耗了太多體力的阿根廷人逐漸疲於奔命,英格蘭人則開始大規模進攻,欲將比數扳平。在格倫·霍德爾和約翰·班尼斯的帶動下,英格蘭創造了許多入球機會。第81分鐘,萊因克爾接到巴恩斯的傳球破門得分,踢進個人在本屆世界盃的第6粒入球[4]。在萊因克爾入球後不久,入替出場的阿根廷球員卡洛斯·塔皮亞英語Carlos Daniel Tapia立刻還以顏色,他的射門擊中門柱內側彈出[13] 。英格蘭隊最終沒能再次改寫比數,阿根廷隊2-1擊敗對手,晉身四強。

賽後

史蒂夫·霍奇在賽後與馬勒當拿互相交換了球衣。霍奇後來將這件阿根廷球衣捐贈給位於英國的國家足球博物館[34]

這場比賽的結果進一步加深了英格蘭球迷與阿根廷之間的矛盾,他們認為馬勒當拿的手球欺騙了球證,致使英格蘭出局[22] 。而在阿根廷,這場比賽被視為是對於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1966年世界盃那場「世紀大搶劫」最好的復仇。阿根廷前國腳羅伯托·佩爾富莫英語Roberto Perfumo曾表示:「1986年,我們擊敗英格蘭就足夠了,奪得世界盃冠軍是次要的。將英格蘭打敗就是我們的真實目的。」[5]

儘管馬勒當拿的「上帝之手」在英格蘭充滿爭議,但「世紀最佳入球」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認可。一個證明英國人對這個入球充滿讚譽的證據出現在2002年,在英國第四台播出的節目「100個最偉大的體育瞬間英語100 Greatest (UK TV series)」中,「世紀最佳入球」在英國觀眾中的得票數位居第六[35]。此外,一尊馬勒當拿踢進「世紀最佳入球」的雕塑矗立在墨西哥的阿茲特克運動場場外,以紀念這個偉大的時刻[36]

阿根廷在隨後的比賽中一路高歌猛進,並最終在這屆世界盃決賽中3-2擊敗西德,繼1978年世界盃之後再次奪冠。而在4年後的1990年世界盃上,阿根廷又一次在決賽中遇到西德,這一次阿根廷輸掉了比賽,屈居亞軍[37]。英格蘭球員萊因克爾憑藉這屆盃賽踢進的6粒入球摘得該屆世界盃金靴獎。4年後的1990年世界盃,英格蘭隊最終獲得第四名,這是他們在1966年本土奪冠後世界盃的最佳戰績[38][39]

阿根廷和英格蘭在之後的世界盃賽場上又有過兩次交手記錄。1998年世界盃十六強,雙方先是各自罰進一粒十二碼,隨後米高·奧雲踢進一粒精彩的長途奔襲入球。上半場補時階段,阿根廷在經過一系列自由球配合後由查維·辛尼迪將比數扳為2-2平。而在下半場比賽中,英格蘭球員大衛·碧咸因不冷靜行為被紅牌罰下[40]:192,另一名英格蘭球員蘇·金寶的入球又因隊友犯規被判無效[40]:193,最終阿根廷在互射十二碼中擊敗英格蘭晉身八強。賽後多名英格蘭球迷痛駡球證,並質疑爲何不將故意推倒碧咸的迪亞高·施蒙尼趕離場。四年後的2002年世界盃,兩隊在分組賽中相遇。由於這場比賽在英國當地時間中午12:30開球,數百萬英格蘭球迷停下手頭的工作和其他各種活動,在電視機前觀看比賽,因此這場比賽被稱為「史上最長的午休」。英格蘭憑藉大衛·碧咸踢進的十二碼1-0擊敗對手,而輸掉這場比賽的阿根廷最終沒能從小組中出線[31][41]

2015年8月17日,馬勒當拿前往突尼斯拜訪了執法這場比賽的主球證阿里·本·納賽爾。馬勒當拿將一件親筆簽名的阿根廷球衣贈給納賽爾以表示敬意,還將納賽爾稱作「我的終生摯友」[42][43][44][45]

比賽細節

阿根廷
英格蘭
GK 18 內裏·蓬皮多英語Nery Pumpido
DF 5 何塞·布朗英語José Luis Brown
DF 9 何塞·庫丘福英語José Luis Cuciuffo
DF 19 奧斯卡·魯傑裏
MF 2 沙治奧·巴迪斯達 於60分鐘被罰黃牌 60'
MF 7 豪爾赫·布魯查加 於75分鐘換出 75'
MF 10 迪亞高·馬勒當拿
MF 12 埃克托·恩裏克英語Héctor Enrique
MF 14 裏卡多·朱斯蒂英語Ricardo Giusti
MF 16 胡利奧·奧拉爾蒂科埃切亞英語Julio Olarticoechea
FW 11 佐治·華丹奴
後備球員:
GK 15 路易斯·伊斯拉斯英語Luis Islas
DF 13 奧斯卡·加雷英語Oscar Garre
MF 20 卡洛斯·塔皮亞英語Carlos Daniel Tapia 於75分鐘入替上陣 75'
MF 21 馬塞洛·特羅比亞尼英語Marcelo Trobbiani
FW 17 佩德羅·帕斯庫利英語Pedro Pasculli
領隊:
卡洛斯·比拉爾多英語Carlos Bilardo
GK 1 彼得·施路頓
DF 2 加裏·M·史蒂文斯英語Gary Stevens (footballer, born 1963)
DF 3 肯尼·桑瑟姆英語Kenny Sansom
DF 14 特里·分域英語Terry Fenwick 於9分鐘被罰黃牌 9'
DF 6 特里·布徹英語Terry Butcher
MF 4 格倫·霍德爾
MF 16 彼得·列特 於69分鐘換出 69'
MF 17 特雷弗·史蒂文英語Trevor Steven 於74分鐘換出 74'
MF 18 史蒂夫·霍奇英語Steve Hodge
FW 10 加利·連尼加
FW 20 彼得·比士利
後備球員:
GK 13 克裏斯·伍茲英語Chris Woods
DF 15 加裏·A·史蒂文斯英語Gary Stevens (footballer, born 1962)
MF 8 雷·韋建士
FW 11 基斯·華度 於69分鐘入替上陣 69'
FW 19 約翰·班尼斯 於74分鐘入替上陣 74'
領隊:
波比·笠臣

註釋

  1. ^ 即馬勒當拿自己。
  2. ^ 西班牙語原文:Ahí la tiene Maradona, lo marcan dos, pisa la pelota Maradona, arranca por la derecha el genio del fútbol mundial, deja el tendal y va a tocar para Burruchaga... ¡Siempre Maradona! ¡Genio! ¡Genio! ¡Genio! Ta-ta-ta-ta-ta-ta-ta-ta... Gooooool... Gooooool... ¡Quiero llorar! ¡Dios Santo, viva el fútbol! ¡Golaaazooo! ¡Diegoooool! ¡Maradona! Es para llorar, perdónenme... Maradona, en una corrida memorable, en la jugada de todos los tiempos... Barrilete cósmico... ¿De qué planeta viniste para dejar en el camino a tanto inglés, para que el país sea un puño apretado gritando por Argentina? Argentina 2 - Inglaterra 0. Diegol, Diegol, Diego Armando Maradona... Gracias Dios, por el fútbol, por Maradona, por estas lágrimas, por este Argentina 2 - Inglaterra 0.

參考資料

  1. ^ FIFA. 1986 FIFA World Cup Mexico. FIFA. [201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4). 
  2. ^ 2.0 2.1 FIFA. 1986 FIFA World Cup Mexico - Awards. FIFA. [2018-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3. ^ 3.0 3.1 3.2 Kuper, Simon. The conflict lives on. The Guardian (London). 2002-02-25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4. ^ 4.0 4.1 4.2 4.3 4.4 Argentina – England. FIF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2). 
  5. ^ 5.0 5.1 5.2 5.3 5.4 Carlin, John. England v Argentina – A history. The Observer. 2002-05-19 [201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6. ^ World Cup: 25 stunning moments … No23: The 1966 World Cup. TheGuardian.com. The Guardian. 2014-06-05 [2014-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7. ^ Hurst the hero for England in the home of football. FIF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4). 
  8. ^ Mundial de Inglaterra 1966 – EL ROBO DEL SIGLO. Todoslosmundiales.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5). 
  9. ^ 9.0 9.1 New chapter in an historic rivalry. FIFA. 200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8). 
  10. ^ 10.0 10.1 10.2 迪亞高·馬勒當拿、達尼埃爾·阿爾庫齊、埃爾內斯托·切爾基斯·比亞羅著,陳凱先、屠孟超譯,我是迭戈——馬勒當拿自傳,譯林出版社,2002年,ISBN 7-80657-326-7
  11. ^ Pougatch, Mark. Three Lions Versus the World: England's World Cup Stories from the Men Who Were There. Mainstream Publishing. 2011-01-11: 175 [2018-01-04]. ISBN 978-1-907195-5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12. ^ 華迪維亞. 奇!32年前我把你们踢出世界杯 现在带你们回来. 新浪.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986 England:Argentina. Englandcaps.co.uk. [200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8). 
  14. ^ 14.0 14.1 14.2 Curious tales of World Cup shirts. FIFA. [2014-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30). 
  15. ^ No podemos impedir que viajen. Clarín. 2006-05-16 [200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2). 
  16. ^ Pánico en St. Etienne: Hooligans go home (PDF). Diariohoy.net. 1998-06-23 [2006-06-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12-23). 
  17. ^ World Cup: 25 stunning moments … No9: Diego Maradona's Hand of God. Guardian. 2014-04-08 [2015-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18. ^ 18.0 18.1 Shumanov, Metodi. How Diego Maradona’s Hand of God goal ignited a feud between the men who gave it. the Guardian. 2014-12-10 [201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0). 
  19. ^ Linesman saw 'Hand of God'. The Sun. 2007-01-16 [201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20. ^ Bechtel, Mark. "The Right Way to Cheat: Pulling a Fast One Is Sometimes Part of the Game". CNNSI. 2005-08-24 [2006-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4). 
  21. ^ Wells, Tom. Maradona: I hold my hands up. The Sun (London). 2008-01-31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2. ^ 22.0 22.1 David, McCarthy. Terry Butcher: Maradona robbed England of World Cup glory. Daily Record. 2008-11-18 [2014-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23. ^ John Carlin. England v Argentina - A history. The guardian.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24. ^ Top 10 World Cup goals. The Telegraph. [2014-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25. ^ Maradona, D. Maradona: The Autobiography of Soccer's Greatest and Most Controversial Star, p.129. Skyhorse Publishing, 2007. ISBN 1-60239-027-4.
  26. ^ Maradona's strike is goal of century. Rediff.com. 2002-05-30 [201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27. ^ hizo el gol con la mano y otro gracias a mí, que le di el pase (risas). FIFA.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28. ^ Con el pase que le di a Maradona, si no hacía gol era para matarlo. frasesfutboleras.blogspot.com. 2006-05-26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5). 
  29. ^ Sorin:I feel like Enrique during his assist to Maradona (PDF). Diariohoy.net. 2006-06-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2). 
  30. ^ el “pase-gol” del Negro Enrique. Diariouno.com.ar. 201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9). 
  31. ^ 31.0 31.1 31.2 Diego Maradona goal voted the FIFA World Cup Goal of the Century. FIFA. 2002-05-30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32. ^ Youtube (編). Maradona Gol a los ingleses por V H morales. 2007-04-25 [2013-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8). 
  33. ^ ABC (編). Maradona: De la mano de Dios a la boca del patán. 2009-10-25 [201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30). 
  34. ^ NATIONAL FOOTBALL MUSEUM. DIEGO MARADONA’S ARGENTINA SHIRT, 1986. [201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35. ^ 100 Greatest Sporting Moments – Results. Channel 4.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2-04). 
  36. ^ Messi's goal better than Maradona's goal of the century?. 2007-04-28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37. ^ FIFA. 1990 FIFA World Cup Italy. www.fifa.com. [201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0). 
  38. ^ 馬騰、周博. 图说英格兰大赛血泪史:悲悲悲!1966年后太惨了. 新浪網.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39. ^ 莫羅. 英格兰历届世界杯战绩:本土夺冠外再难入决赛. 網易.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40. ^ 40.0 40.1 Astaire, Simon. Sol Campbell: The Authorised Biography. Spellbinding Media. 2014. ISBN 978-190996403-7. 
  41. ^ Brown, Phil. The Free Lance-Star - Google News Archive Search. news.google.com. The Free Lance-Star. 2002-06-08 [201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42. ^ MARCA.com. Maradona holds up his hands in apology. 2015-08-17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43. ^ 'My eternal friend': Diego Maradona meets infamous ref who gave 'Hand of God' goal. 2015-08-18 [201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3). 
  44. ^ Rebossio, Alejandro. Maradona visits Tunisian referee who awarded him 1986 “Hand of God” goal. 2015-08-18 [2018-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 
  45. ^ Reuters, Tunis. Maradona meets infamous ‘hand of God’ referee in Tunisia. The Reuters. 2015-08-18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46. ^ Mike Payne. England National Football Team Match No. 618.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