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華縣文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道光三年(1823)《金華縣誌》學宮圖。

金華縣文廟為舊時中國浙江金華府金華縣縣學文廟,原位於府城內西南、清波門內,即今中國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中山路68號艾青小學一帶,原建築今已不存。

金華縣文廟唐宋時附於州學,元至元十三年(1276)始建於醋坊嶺,大德三年(1299)改建於夏塘街,泰定四年(1327)又遷北四隅一坊,至明萬曆十一年(1583)再遷原光孝觀址(原光孝觀遷至長仙門內),即今址[1][2]

據清道光三年(1823)、光緒二十年(1894)兩版《金華縣誌》記載及附圖,金華縣文廟佈局為前廟後學,中軸線上依次為萬仞宮牆(牆外東有德侔天地坊,西有道貫古今坊)、泮池泮橋、櫺星門(東有聖門)、大成門(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大成殿(前有東西廡原各七間,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時改為五間)、明倫堂、敬一亭三間(乾隆六十年(1795)改為樓房三間,名藝圃,為司教署的一部分,光緒十一年(1885)改為單層,仍名敬一亭)和崇聖祠,東為儒學門(題額「堂室初階」)、禮門、司教署(即教諭署)和土地祠,西為忠烈祠和司訓署(即訓導署,第一進名復禮堂)[3]

原縣學後有小山,山頂有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的一覽亭[4],今已遷至天寧寺。另在八詠樓碑廊內尚存多塊明清時期的縣學重修碑記。

參考資料

  1. ^ 清·鄧鍾玉等纂修,《光緒金華縣誌·卷四·建置·學宮》:「縣舊未有學,唐宋皆附州學行舍菜禮,元至元十三年始建於醋坊嶺,大德三年廉訪副使高伯元改建於夏塘街,皇慶元年燬,泰定四年廉訪經歷袁永澄遷於北四隅一坊。……萬曆十一年知府張守約、知縣汪可受病其形勢卑下,得光孝觀址遷之(距縣東南一里許,為西五隅)。」
  2. ^ 《光緒金華縣誌·卷五·建置·寺觀》:「光孝觀在縣治東南長仙門內西十數步,其先在西五隅,今縣學即其址也,宋初道士曹正順募建,明萬曆間知縣汪可受以其地建縣學,因徙今所。」
  3. ^ 《光緒金華縣誌·卷四·建置·學宮》:「今制,大成殿其前為露台,東西為兩廡,前為大成門,門左名宦祠,右鄉賢祠,門前為石坊,坊左有門,坊前為泮池,池前為櫺星門,門外為屏牆,東西二木坊。崇聖祠舊在敬一亭樓下,乾隆六十年教諭李慶增改建敬一亭後。土地祠在學署大門內。潔牲所在石坊左。明倫堂在大成殿後。敬一亭在明倫堂後,乾隆六十年教諭李慶會改建樓三楹,易名藝圃,為司教居宅,光緒十一年知縣曹礪成重建仍名敬一亭(無樓)。司教署在明倫堂東,屋四重十二間,又明倫堂後樓房三間(按此即藝圃,李慶增改入署宅,今建廳事三間),東為園。前為禮門,為義路,為大門,門外為牆,有堂室初階額,同治五年改題小鄒魯。司訓署在明倫堂西,屋三重,每重五楹,皆南向,門東向。」
  4. ^ 《光緒金華縣誌·卷五·建置·古蹟》:「一覽亭在今縣學後,明宣德三年知府錢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