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解放與改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解放與改造
類型政治報刊
版式半月刊
持有者研究系
創辦者梁啓超
編輯張東蓀俞頌華梁啓超
創刊日1919年9月1日
停刊日1922年9月5日
政治立場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
語言中文
總部 中華民國 上海北京

解放與改造》雜誌是五四時期倡導自由主義(社會改良思潮)的主要報刊。1919年9月,雜誌在上海創刊,以北平新學會名義出版。半月刊。32開本。第1卷共出8期,第2卷出16期。1920年遷至北京,是政團研究系的政論刊物。《解放與改造》是半月刊,32開本,創辦者有張東蓀俞頌華梁啓超等,主編為梁啓超。

《解放與改造》創刊時,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期刊《新青年》和《新潮》均因主持人參與了五四運動而暫停,《每周評論》則在1919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封,《解放與改造》於是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期的一份重要刊物,尤其在社會主義思想傳入方面功不可沒。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解放與改造》缺乏深入的研究,迄今為止,研究《解放與改造》的專著尚未出現。[1]

宗旨和目的

推動社會革新,反封建軍閥;鼓吹社會改良主義,研究社會主義,提倡無政府主義的第三種文明,但反對俄國革命馬克思主義

《解放與改造》創刊之時,正是國內五四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利益交互的時候,苦悶前行的中國人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看到了一條新的道路。然而關於「社會主義」這個新鮮名詞,當時很少有人明白它到底是什麼,更不要說適不適合在中國發展。說白了,當時的人們被」如何改造中國「這一問題所困擾,正積極地尋找改造中國社會的方案。在這種背景下創刊的《解放與改造》就表示:「我們當首先從事解放:就是使現在的自我完全從以前的自我解放出來,同時使現在的世界也從以前的世界完全解放出來。但解放不是單純的脫除,乃是『替補』(Complement)。替補就是改造:所以一方面是不斷地解放,他方面是不斷地改造。」所以,《解放與改造》的宗旨定位為「主張解放精神物質兩方面一切不自然不合理之狀態,同時介紹世界新潮以為改造地步」。

張東蓀把自人類出現以來的文明分為三個時期,——封建主義文明、 資本主義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他 認為中國的文化運動 「 應該專從無政府主義第三種文明去下培養功夫。要提倡互助的精神; 要培植協同的性格;要養成自治的能力;要促通合群的道德「。

內容設置

作為一份以政論為主的理論性雜質,《改造》涉及的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

  1. 有關社會主義的譯介。
  2. 心理學、哲學、生物學、社會學等西方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輸入。
  3. 對中國各種現實問題的關注和研究。
  4. 文學和文化研究。

經歷

《解放與改造》雜誌1919年9月1日發表了列寧的著述的第一篇中譯作,即《俄國政黨與無產階級的任務》,報刊上關於俄國革命布爾什維克的報道此後越來越多。1919年9月15日,雜誌發表了日本人寫的《列寧、托洛茨基及其原則的實現》的譯文,裏面第一次介紹托洛茨基

歷史

  • 1920年,雜誌更名為《改造》。
  • 1922年9月出版第4卷第46期停刊。

與《新青年》雜誌

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期一份十分重要的雜誌,《改造》與北京的《新青年》一南一北遙相呼應。但是與《新青年》不同的是,它的創辦者和核心撰稿人不是大學裏無黨無派的教授,而是曾經與軍閥關係密切的研究系知識分子。(雖然雜誌發行時,研究系的精神領袖梁啓超及骨幹張君勱、蔣百里等人均不在國內,但《解放與改造》卻是在梁啓超指導下創刊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