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要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虎頭要塞(日語:虎頭要塞ことうようさい)位於滿洲國東部邊境(現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雞西市虎頭鎮),是侵華日軍東北要塞之一。

虎頭要塞是日本關東軍為防禦蘇聯紅軍侵入滿洲,或作為入侵蘇聯而營造的主要據點之一。虎頭要塞坐落於烏蘇里江滿洲國一側,可以俯瞰到蘇屬伊曼(今達利涅列琴斯克)的高地之間,東西約長10公里,南北約4公里,是漫長的邊境線上唯一可以監視西伯利亞鐵路的戰略據點。

經緯

虎頭要塞的建設於1934年開始,至1939年竣工,要塞駐有第5軍所屬的第4國境守備隊,承擔着阻止蘇聯紅軍侵入滿洲和切斷西伯利亞鐵路的任務。

但是,由於日蘇中立條約的存在,使得關東軍沒有與蘇軍交戰的機會,因而主要承擔關東州的警備任務。從1943年下半年起,關東軍開始抽調守備部隊補充持續惡化的南方戰線,虎頭要塞的輕型火炮也轉送到了南方。1945年3月,第4國境守備隊解散,要塞由臨時設置的國境警備隊守備。其後為了強化對蘇警戒,要塞的軍備得以增強,更在1945年7月進駐總兵力約1400人的第15國境守備隊

在關東軍於滿洲建立的一系列要塞中,虎頭要塞以其戰略價值成為了最重要的要塞之一。

要塞炮

1941年,受關東軍特種演習和日軍要塞營建的刺激,蘇聯將橫跨烏蘇里江的西伯利亞鐵路橋向遠離國境的方向移動了15公里,以避開虎頭要塞的火炮覆蓋範圍。為了應對蘇聯的行動,1941年10月,日軍將1920年代開發,但因尺寸和消耗巨大而無法使用,一直閒置在國內的試製四十一厘米榴彈炮日語試製四十一糎榴弾砲佈置在虎頭要塞,至1942年3月佈置完成。出於保密之考慮,此炮在要塞的佈置作業皆在夜間進行。日軍還將佈置在東京灣富津射擊場的九〇式二十四厘米列車炮日語九〇式二十四糎列車加農改造軌道規格之後移至虎頭要塞,該炮射程長達50公里,甚至高於大和級戰艦的主炮射程(42公里)。此外,虎頭要塞還配置了七年式三十厘米長榴彈炮日語七年式三十糎長榴弾砲四五式二十四厘米榴彈炮日語四五式二十四糎榴弾砲九六式十五厘米加農炮日語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四五式十五厘米加農炮日語四五式十五糎加農砲等大口徑遠程火炮。

虎頭要塞之戰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凌晨,蘇軍開始進攻,駐虎頭要塞的第15國境守備隊與入侵蘇軍展開激戰。時任守備隊長的西協武陸軍大佐當時正身在第5軍司令部無法歸隊,因此要塞駐軍由炮兵隊指揮官大木正陸軍大尉代理指揮。隨着周邊地區的日本平民大量湧入要塞避難,被包圍在要塞中的總人數達到了1800人。然而,威力巨大的九〇式列車炮正在進行向通化移動的準備,處於分解狀態無法使用,要塞駐軍使用制式四十一厘米榴彈炮對前述之西伯利亞鐵路伊曼迂迴線鐵路橋,以及進攻蘇軍進行了持續炮擊,直到炮身損耗到無法使用。

8月15日,陷入絕望的守軍得知了天皇跪地投降的消息。8月17日,蘇軍派遣五名日軍戰俘傳達停止交戰、無條件投降和解除要塞武裝的要求,遭到要塞駐軍的拒絕,其中一名戰俘更遭到日軍將校斬殺。之後戰鬥繼續進行到8月26日,要塞陷落之時,要塞內的駐軍和平民生還者僅有50人。虎頭要塞守軍在自身數量十倍以上蘇軍的攻勢下抵抗了兩周以上,虎頭要塞之戰也因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的激戰。

流行文化

虎頭要塞之一封未發出的信
基本資料
導演胡明凱
編劇柳樺
主演
片長93 分鐘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