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菲利普·莫里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菲利普·莫里森
出生1915年十一月7日 編輯維基數據
桑莫維爾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2005年四月22日 編輯維基數據 (89歲)
劍橋 編輯維基數據
學位物理和數學博士 編輯維基數據
就讀學校
職業物理學家、非虛構文學作家、大學教員、核子科學家、解說人 編輯維基數據
僱主
配偶Emily Morrison 編輯維基數據
獎項奧斯特獎章、里克特邁耶紀念獎、美國物理學會會士、Joseph A. Burton Forum Award 編輯維基數據
簽名

菲利普·莫里森(Philip Morrison,1915年11月7日—2005年4月22日)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曼哈頓計劃,後來又從事量子力學原子核物理學、高能天體物理學搜尋地外文明計劃方面的研究。

莫里森四歲時患上了脊髓灰質炎[1][2][3][4],由於患有脊髓灰質炎,莫里森直到三年級時才開始上學。莫里森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他對物理學有濃厚興趣[5]。他後來前往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物理學,並且師從羅伯特·奧本海默。 1940年,莫里森在羅伯特·奧本海默[6]的指導下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7]他還加入了美國共產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加入了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並參與曼哈頓計劃,他與尤金·維格納一起從事核反應堆設計工作。

1944年,他搬到位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他與喬治·基斯佳科夫斯基合作開發了爆炸透鏡英語Explosive lens。莫里森將三位一體彈芯放在一輛道奇汽車的後座上,然後把它運到核試驗現場。他還是阿爾伯塔計劃英語Project Alberta核彈裝載團隊的負責人,他協助將原子彈裝載到飛機上,然後載有核彈的飛機前往廣島和長崎丟下原子彈(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戰爭結束後,他前往廣島評估原子彈造成的損害。

戰後他反對核武器擴散。他為《原子科學家公報》撰稿,並協助創辦了美國科學家聯盟國防和裁軍研究所英語Institute for Defense and Disarmament Studies。20世紀50年代,他是為數不多的保留教職並積極參與學術活動的前美國共產黨黨員,但他的研究方向從核物理轉向了天體物理學。他發表了關於宇宙線的論文,他195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被外界視為伽馬射線天文學誕生的標誌。他還參與編寫大眾科學書籍、文章而且還會出現在電視節目中。

參考文獻

  1. ^ Braces | Post Polio: Polio Place.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17, 2018). 
  2. ^ Appliances for polio.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7, 2018). 
  3. ^ Sartori & Tsipis 2009,第3頁.
  4. ^ Philip Morrison. 每日電訊報. April 27, 2005 [February 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1, 2018). 
  5. ^ Sartori, Leo; Tsipis, Kosta. Obituary: Philip Morrison. Physics Today. March 2006, 59 (3): 83–85. Bibcode:2006PhT....59c..83S. doi:10.1063/1.2195325可免費查閱. 
  6. ^ Philip Morrison. Nuclear Age Peace Foundation. [February 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5, 2017). 
  7. ^ Sartori & Tsipis 2009,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