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肥城老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光緒年間《肥城縣志》上的肥城縣城圖

肥城老城,即肥城老縣城,又稱臥虎城玉城,位於今中國山東省肥城市老城街道,為元代至民國期間肥城縣縣治所在地。該城起源於西漢,元代在今址建立起土製城池,明代改造為石城,1945年至1958年之間城池被拆除,1980年後肥城縣城搬遷,老城走向衰落。目前為肥城市老城街道機關駐地。

歷史

春秋時期肥城境內有肥子國,而肥子國國都無考。戰國時有肥邑,西漢始設肥城縣,當時肥城縣治所在今臥虎城原址以西[1],為土城,始建年代亦無考。兩漢魏晉時期,肥城屬盧縣,南北朝時重設肥城縣,此後此城先後為濟北郡肥城郡、肥城縣、辛寨鎮駐地。

元朝時期,以辛寨鎮重設肥城縣。平陰縣達魯花赤趙珪在今臥虎城故壘築磚城。城周六里一百步,城高一丈五尺,城厚一丈,護城河寬一丈,深五尺。僅開闢南北兩座城門,南曰文安,北曰武定。城牆原本四面平直,明永樂年間,東北兩側被河水侵蝕,此後隨走勢修築,因此走向略有凹陷。成化五年(1469年),知縣林廷庸、千戶曹紀修築月城和門樓。嘉靖隆慶年間,知縣錢商周重修。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知縣馬經綸改造為石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縣李九如率民眾補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同治二年(1863年),知縣蔣子林吳樹聲又分別倡議補修[2][1][3][4]

1938年1月1日,日本軍隊進攻肥城縣城,肥城縣政府及國民黨正規武裝力量未做抵抗而撤離,隨後肥城縣城被日軍攻克。日軍在肥城市建立維持會後不久便撤離肥城縣城,城內僅留下維持會武裝。1月17日,由中國共產黨組織、成立僅數天的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攻入肥城縣城,同年4月縣城又被日軍攻佔,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共產黨軍隊才重新奪回肥城縣城。1946年,肥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進入肥城縣城,為了防止日軍或國民黨軍隊攻佔肥城縣城並憑藉城牆堅守,肥城地方政府開始拆除臥虎城城牆,城牆附屬的設施如角樓、城門等一併被拆除,護城河也被填平。此後,國民黨軍隊與共產黨軍隊幾度爭奪肥城,肥城最終被中國共產黨控制。[5]

1949年年末,老城建築用地共計0.399平方公里,人口3784人[6]。1958年,臥虎城城牆最終被完全拆除。當年隨着大躍進的開始,肥城煤炭需求激增,有勘探隊伍在老縣城附近發現大量煤礦,為了開採煤礦,肥城縣決定遷走縣城,此後肥城老縣城的發展受到政策限制[7],而新縣城直到1975年才開始修建[8]。1979年末開始,肥城市黨政機構和主要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先後遷往新縣城[9]。至1987年,老縣城的肥城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位已經完全被新縣城取代。而老縣城則作為老城鎮(今老城街道)黨政機關駐地存在至今。[8]

構造

防禦工事

1971年肥城縣城及周邊地區的衛星地圖

臥虎城東西寬750米左右,南北長1250米,整座城的面積約90萬平方米,大致呈矩形,但西北角為鋸齒形,東城牆一段為向內凹的弧形,史書將其描述為一隻靜臥的老虎,因而得名「臥虎城」[10][11]。臥虎城有城牆角樓垛口門樓護城河,防禦工事極為完善。這些設施大多在1945年至1958年間被扒毀或填平[8]

臥虎城城牆初為土製,明萬曆年後改為石制。石制城牆橫截面呈直角梯形,高約十米,底寬約11米,頂寬9米,其外部用加工過的33層整齊的青石條鋪成,牆頂用青石板平鋪,內部則是用四十多層灰土層層夯實的加了黑礬石灰和亂石[12]。城牆頂部用青石平鋪,頂部外側還有用青磚砌成的留有箭孔的垛口。其外部的青石十分工整,經數百年風吹雨打後表面光潔如玉,故也號稱「玉城」。臥虎城城牆以堅固而著稱。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曾使用炮轟擊臥虎城城牆,但僅僅在城牆上留下了十厘米深的痕跡。建造臥虎城城牆花費了大量的石料,據民間傳說,臥虎城城池所用的青石來自城旁的巧山,城池建好之後,巧山被夷為平地。[13]

臥虎城號稱有四個城門,但東門不開,西門無形,事實上只開南北兩個城門,南門稱為文安門,北門為武定門。城門為堅固的用鐵釘鉚合的木質鐵皮黑漆城門,城門還設置有門樓、瓮城等。城外還引康河水開挖了三米寬,兩米深的護城河。[13]

城內建築

臥虎城城內最主要的街道為南北向的「霸王街」,這條街道連接臥虎城南北門,為臥虎城連接城外的唯一地面通道。三條東西主幹道與霸王街交匯形成「王」字形的街道佈局。這些主要道路均以青石板鋪設,民國時期,臥虎城主要街道已經安裝了路燈,每條街還設置了街長,用以維護街道上的公共設施。[13]

1940年代初期,臥虎城內有七個保存完整的牌坊,這七座牌坊均建於明朝,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建造於明嘉靖年間的四隅首,該牌坊位於霸王街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以氣勢宏偉而聞名[12],最終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中損毀。另有五座牌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損毀。最後一座牌坊飛舄乘驄坊在文革「破四舊」期間被拆毀。[14][13]

肥城縣縣署在臥虎城東部,始建於元代,元末焚毀,後多次重修[15]。文廟在縣署東南、武廟在縣署西南。城隍廟在城西北部,據稱城隍廟內有座能動的城隍像,按下廟內城隍像的膝蓋,城隍爺即能站起[13]。清初,臥虎城城內及附近還有社稷壇、風雨雷電山川壇、邑歷壇等禮儀祭祀場所[16]

參考資料

  1. ^ 1.0 1.1 《山東通志·疆域·城池》:「肥城縣舊為辛寨鎮,舊城在縣西。元至元十二年置今治所。」
  2. ^ 肥城市人民政府《肥城年鑑》編輯部. 《肥城年鉴(1988-1992)》,乡镇办事处概况-老城镇-历史要述.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18-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2). 
  3. ^ 光緒《肥鄉縣誌·卷之三·建置》頁一:城池 漢舊城在縣西,元至元十年置今治舊爲辛寨鎮,監肥城抹漢趙珪始因故壘而築以磚,周六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池闊一丈,深五尺。城止二門,南曰文安,北曰武定,舊制四面皆直。永樂間,東北二隅爲河水所囓,後隨勢修築,微缺凹矣。洪武二十一年設守禦千戶所,成化五年,知縣林廷庸、千戶曹紀分築月城,復搆門樓。嘉靖、隆慶間,知縣錢商周重修。萬厯二十二年知縣馬經綸始甃以石。國朝乾隆二十二年知縣李九如率民力補修三十二叚。五十七年,知縣蔣子林請帑補修。同治二年,知縣吳樹聲倡捐補修,至今賴之。
  4. ^ 《肥城縣志·卷之七·職官》頁四十三:元 達魯花赤 抹漢即趙珪,至元間囗肥城,創立縣治,用奠民居,賑饑荒,興學校,甚有惠政。先是,民輸賦於府,往來數百里,道經監河,夏月霖潦,民多病涉,乃立團並庫於縣以便民。尤喜延攬賢士,折節寒素。當時有平原君之稱焉。
  5. ^ 山東省肥城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肥城县志》,大事记-1840~1949年.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3). 
  6. ^ 肥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肥城市志(1988-2002)》,第一编-境域区划 第三章-城镇村庄 第一节-城区.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18-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2). 
  7. ^ 肥城市地方史志辦公室. 《肥城年鉴2017》,市情概况-建置沿革.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18-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3). 
  8. ^ 8.0 8.1 8.2 山東省肥城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肥城县志》,第一编-行政区域 第四章-城镇村庄 第一节-县城.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1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5). 
  9. ^ 肥城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肥城地理志》,第一编-境域区划 第四章-行政区划 第一节-城区.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18-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2). 
  10. ^ 肥城市人民政府. 老城街道-走进肥城-中国 肥城. www.feicheng.gov.cn. [2018-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0). 
  11. ^ 肥城市地方史志辦公室. 《肥城年鉴2017》,镇街概况-老城街道. [2018-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12. ^ 12.0 12.1 肥城市史志編輯委員會. 《肥城风物》,名胜古迹-古代建筑-肥城旧县城.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18-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2).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肥城市人民政府. 卧虎城-文化传承-走进肥城-中国 肥城. www.feicheng.gov.cn. [2018-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2). 
  14. ^ 肥城市史志編輯委員會. 《肥城风物》,名胜古迹-古代建筑-老县城牌坊. 山東省省情資料庫. [2018-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2). 
  15. ^ 《肥城縣誌(康熙)·建置志·公署》:「縣誌在城震方,即鸞台基。元末兵焚,明洪武三年,知縣丘思齊建。正統八年,知縣彭良重修。正德十年正堂災,至十六年知縣劉贊建立。嘉靖四十年知縣鄭維邦重修。」
  16. ^ 《肥城縣誌(康熙)·建置志·縣署》:「社稷壇在縣治北,洪武三年知縣丘思齊創建,弘治十四年知縣張希達重修。風雨雷電山川壇在縣治西南,洪武三年知縣丘思齊創建,弘治十四年知縣張希達重修。邑厲坦在縣北門外,洪武三年知縣丘思齊創建,弘治十四年知縣張希達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