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伊·羅森茨維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伊·愛倫·羅森茨維格
出生1950年8月6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逝世2007年10月11日(2007歲—10—11)(57歲)
美國維珍尼亞州阿靈頓
學術背景
受影響自赫伯特·古特曼英語Herbert Gutman
學術工作
主要領域
美國史、勞動階級文化
著名作品《我們要八小時工作制》

羅伊·愛倫·羅森茨維格(英語:Roy Alan Rosenzweig;1950年8月6日—2007年10月11日),任職於美國維珍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的歷史學者。羅森茨維格1994年創建了喬治梅森大學歷史與新媒體中心的創建人並擔任領導人,直到其於2007年因肺癌逝世[1]

生平

羅森茨維格和與伊利沙伯・布萊克馬爾(Elizabeth Blackmar)合著了《公園與人:中央公園史》(The Park and the People: A History of Central Park),《公園與人》獲得數個獎項,包括1993年歷史保護書籍獎以及1993年城市歷史協會北美城市最佳書籍獎等。羅森茨維格也與大衛・特倫(David Thelen)合著了《過去的存在:美國生活中對歷史的大眾利用》(The Presence of the Past: Popular Uses of History in American Life),該書則獲得歷史保護書籍獎與美國國家和地方歷史協會獎。另外羅森茨維格也與史蒂夫・布雷爾(Steve Brier)、約書亞・布朗(Joshua Brown)合著了美國社會史計劃CD《誰建立了美國?》(Who Built America?),該CD以其「對歷史學習與教學的出色貢獻」贏得美國歷史學會的哈維・羅賓森獎。

羅森茨維格的其他著作包括《我們要八小時工作制:1870年到1920年工業城市的勞工與休閒》(Eight Hours for What We Will: Workers and Leisure in an Industrial City, 1870–1920)以及歷史博物館方面的《美國的歷史博物館:批判性評估》(History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ritical Assessment)歷史與公共方面有《展示過去:論歷史與公眾》;歷史教學方面有《歷史教學實驗》(Experiments in History Teaching)口述史方面有《1930年代的政府與藝術》;當代史有《1945年後美國史指南》(A Companion to Post-1945 America))數位史學方面,則有與丹尼爾・科恩(Daniel Cohen)合著的《數位史學:在網絡上對過去的收集、保存與展示指南》(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羅森茨維格長期為古根海姆獎學金的接受者,並在澳大利亞作為傅爾布萊特計劃教授講課。另外,羅森茨維格也曾任美國歷史協會研究副主席。

做為歷史與新媒體中心(CHNM)的創始人與主導者,羅森茨維格參與了許多數位史學計劃,內容包括美國史、歷史思維、法國大革命、科技史、世界史911事件等,這些計劃的內容都可見於中心網站。 有鑑於其在數位史學上的貢獻得國家人文中心與洛克菲勒基金會授與了羅森茨維格理查德・萊曼獎(Richard W. Lyman Prize),以獎勵其「在利用資訊科技促進人文學教學、研究上的貢獻」。

2006年6月,羅森茨維格在《美國歷史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英文維基百科的文章:〈歷史可以開源嗎?維基百科與過去的未來〉,該文討論了將維基百科視為做為歷史性、可靠的資訊來源的利弊,並回答關於維基百科歷史及其對歷史書寫的衝擊等問題。

參考書目選

參考資料

  1. ^ Bernstein, Adam. Digital Historian Roy A. Rosenzweig. Washington Post. 13 October 2007 [8 Octo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