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卡爾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曼·拉扎列維奇·卡爾曼(俄語:Кармен, Роман Лазаревич,1906年11月29日—1978年4月28日),蘇聯著名紀錄電影先驅、攝影家、電影導演、編劇、戰地記者。以拍攝和報道西班牙內戰而聞名。為報紙和雜誌撰寫了許多文章、回憶錄、書籍。榮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人民藝術家稱號。

羅曼·卡爾曼以戰爭紀錄電影聞名。親身參加了西班牙內戰中國抗日戰爭蘇聯偉大衛國戰爭莫斯科會戰列寧格勒圍城戰等戰役,擔任蘇軍多個方面軍的電影組組長。實地拍攝了斯大林格勒保盧斯元帥投降,1945年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法案。以及越南抗法獨立戰爭古巴革命戰爭等。

在各國的革命戰爭年代,羅曼·卡爾曼就實地採訪了中國的毛澤東、越南的胡志明、古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以及大選上台的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並拍攝了紀錄電影

生平

生於敖德薩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作家拉扎爾·奧西波維奇·卡爾曼(1876-1920),母親是意第緒語小說翻譯家迪娜·利沃夫娜·萊普納 (1885-1938)。十月革命後,拉扎爾·卡爾曼在敖德薩的布爾什維克報刊宣傳工作,白軍佔領敖德薩後被關入監獄感染了重症肺結核,1920年春天病逝。

二十年代初期,羅曼·卡爾曼在一所勞動學校學習,兼職賣報,全家生活貧困。在這段艱難時期,羅曼患上了斑疹傷寒。 1922年,和母親用出版父親選集的版費移居莫斯科。報考莫斯科鮑曼高等技術學校未被錄取。在莫斯科的商店當職員,業餘在工人學校學習。母親為當時剛剛復刊的《星火》雜誌撰寫文學作品,設法安排他在這家雜誌社擔任攝影記者。被錄用後,羅曼情緒激動地離開了編輯部,手裏拿着第一張記者證:「它是米哈伊爾·科爾佐夫俄語Кольцов, Михаил Ефимович簽名的,我把它作為珍貴的遺物保存到今天」。1923年9月,羅曼發表了第一張照片,這是他在《星火》雜誌編輯委員會的指示下拍攝的,介紹了抵達莫斯科的保加利亞革命者瓦西里·科拉羅夫。正是從這個時候,從這期雜誌開始,羅曼才真正開始關在新聞和後來的紀錄片方面的工作:「我被攝影徹底帶走了。在《星火》雜誌社的工作對我來說是一所很棒的技能學校」。拍攝的第一個重大新聞是在工會大廈柱廊拍攝列寧葬禮。

1923-1930年,在《星火》、《聚焦俄語Прожектор (журнал)》、《蘇聯照片俄語Советское фото》雜誌擔任攝影記者。參加了「俄羅斯無產階級攝影師協會」。有一段時間,與​​插圖豐富的藝術和文學雜誌《三十天俄語Тридцать дней》合作,該雜誌成立於1925年。

1926年在新聞大廈舉辦的第一次蘇聯攝影報道展以及1927年的「蘇聯攝影十年」展覽中,羅曼的攝影作品得到了充分的讚賞,是最年輕的獲獎者。其中最令人難忘和最重要的攝影報道,包括沃爾霍夫蘇聯第一座水電站英語Volkhov Hydroelectric Station開工、沙圖拉發電廠英語Shatura Power Station盛大投產運營、第聶伯河水電站開工、建設庫基斯沃姆喬爾英語Kukisvumchorr Microdistrict市、高爾基重返蘇聯、紅場閱兵等。羅曼回憶:「攝影報道是我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的激情所在,是一所卓越的學校,一所新聞學院」。在他的攝影報道工作中,他經常遇到攝影師,熟悉攝影技術並開始認真思考與靜態攝影相比,電影報道有更大的表現能力。

觸動羅曼轉入紀錄電影業的最重要事件是埃羅費耶娃執導的電影《到幸福的港灣》。1929年羅曼進入國立電影學院攝影系,1932年畢業。他的第一部電影是1929年一系列關於農業集體化的故事。 1930年,《工廠廚房》問世,在同行中獲得了知名度和認可。1930年開始在中央紀錄片製片廠工作。 1934年7月,拍攝了一部H·G·威爾斯抵達莫斯科訪問的紀錄片電影報道。這是羅曼第一部有聲電影採訪。威爾斯在採訪中說:「1920年我在俄羅斯見到了列寧。列寧告訴我:『十年後到我們這裏來。』的確,十四年過去了,但我還是來了。」。1936年,作為攝影師參與了迪那摩運動俱樂部英語Dynamo Sports Club「高爾基-卡拉庫姆-帕米爾-莫斯科」乘用汽車測試拉力賽。

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的尤里斯·伊文思(左)、歐內斯特·海明威(中)和路德維希·雷恩英語Ludwig Renn

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卡曼十分關注報紙上關於西班牙的新聞報道,渴望也參與到內戰中。卡曼決定盡其所能去西班牙。為此,寫了一封請願書,其主要內容可簡明扼要概述為:「蘇聯攝影師今天必須在那裏」。他帶着這份請願書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通信處,寫上「致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親啟」。兩周後,卡曼被召到電影總局局長鮑里斯·舒米亞茨基那裏,被批准與鮑里斯·康斯坦丁諾維奇·馬卡謝耶夫俄語Бори́с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Макасе́ев出差前往西班牙開戰新聞報道。在柏林轉機飛抵巴黎,才獲得了入境西班牙的簽證,然後到達西班牙巴斯克地區伊倫。當時那裏正在激烈戰鬥。蘇聯攝影師深入戰地,立即開始拍攝,之後返回巴黎沖洗製作了他們的「西班牙編年史」第一部。蘇聯攝影師再入西班牙—在巴塞隆拿、馬德里見到了作家、記者米哈伊爾·科爾佐夫英語Mikhail_Koltsov、德國作家路德維希·雷恩英語Ludwig Renn歐內斯特·海明威。與荷蘭紀錄片電影家尤里斯·伊文思一起拍攝了電影《西班牙土地》(1937)。後來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海明威從古巴給卡曼寄來一封信,信中表示相信卡曼身處險境,希望在第二戰線開通後見面。信的落款是:「您好!致敬!你的海明威」。卡曼和鮑里斯·康斯坦丁諾維奇·馬卡謝耶夫俄語Бори́с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Макасе́ев在西班牙前線拍攝的鏡頭被剪輯成特別新聞短片「西班牙的事件」。在西班牙,卡曼還為《消息報》撰寫新聞報道。後來,康斯坦丁·西蒙諾夫注意到卡曼拍攝的西班牙內戰的鏡頭,開始欣賞和理解這部作品背後是一個軍事攝影師的艱辛和勇敢的工作:

為了欣賞一個前線攝影師的勇氣,當時沒有現在的技術,沒有現在強大的長焦鏡頭,看着這些老鏡頭,每次你都要在心裏想像那個拍電影的人在什麼地方,攝影機如何擺放是。現在,戰後的我們可以很好地想像這一點並欣賞卡曼從一開始就在前線堅持工作的非凡勇氣。

1938年,卡曼參加北極地區科學考察工作,登上蘇聯最北端的魯道夫島。還擔任過《蘇聯建設英語USSR in Construction》雜誌攝影記者。

赴中國拍攝抗日戰爭:「從那裏,卡曼從中國帶來了一部帶有火藥味的電影,講述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勇氣」。

1939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1940年加入蘇聯作家協會

偉大衛國戰爭爆發後,1941年6月25日應徵入伍,擔任報道員、西北方面軍英語Northwestern Front電影組組長,在莫斯科會戰列寧格勒圍城戰前線拍攝新聞電影,還為《消息報》新聞攝影、撰寫戰地報道,並為合眾國際社擔任戰地記者。因為蘇聯不允許外國記者上前線,外媒通過蘇聯情報局英語Soviet Information Bureau與蘇聯記者和作家合作報道戰地新聞。

1942年8月,參與拍攝溫斯頓·丘吉爾訪問蘇聯。領導中央方面軍西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電影組。 1943年2月,在斯大林格勒拍攝了保盧斯元帥的投降,並於1943年2月1日拍攝了羅科索夫斯基「對保盧斯的審訊」,後來被世界媒體廣泛報道使用。羅曼本人當時三天沒睡,與搭檔鮑里斯·伊里奇·謝爾俄語Шер, Борис Ильич緊急飛往莫斯科,把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英語Stalingrad Front頓河方面軍英語Don Front作戰部隊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擊敗德軍的電影片段送到首都。拍攝了華沙解放。是最早拍攝馬伊達內克集中營的攝影師之一。參與了1945年攻佔柯尼斯堡戰役中奪取尼曼河維斯杜拉河奧得河渡口的戰鬥。與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部隊一起完成了從維斯杜拉河奧得河的戰鬥歷程。

1945年4月26日,在蘇聯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坦克第22軍攻入柏林西門子施塔特地區的戰鬥中,卡曼得到了一部與柏林市中心,特別是帝國總理府能通話的電話。卡曼想給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打電話,在蘇軍翻譯維克多·博耶夫的幫助下,蘇聯軍官偽裝成柏林居民需要與戈培爾就一件重要而緊急的事情進行交談。在撥通帝國宣傳部長辦公室後,翻譯自稱是一名想與戈培爾博士交談的蘇聯官員。博耶夫問戈培爾還要德軍還要抵抗多久,部長回答說幾個月時間。卡曼回憶:在談話結束時,博耶夫說「請記住,戈培爾先生,我們會在任何地方找到你,無論你逃到哪裏,絞刑架已經為你準備好了」。事後立即把電話交談速記複製幾份發給莫斯科。博耶夫回憶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司令員「博格丹諾夫英語Semyon Bogdanov非常憤怒。他和其他指揮官認為我錯過了談判投降條件的絕佳機會。唯一使我免於因我所做的事情而受到懲罰的事情是不久之後我們部隊的快速前進」。

1945年5月8日,卡曼在柏林拍攝了德國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卡曼回憶,在朱可夫元帥要求德國投降代表團團長威廉·凱特爾簽署投降書後,大廳里攝影師和攝影師開始瘋狂一擁而上:

所有人都像着魔似的衝到主席台前,用手肘互相推開,在桌椅上人壓人,忘記了禮節,忘記了對軍官的承諾,推開了大將和海軍上將。我幸運衝到了前排,然後被推到一邊,然後我的頭部好像撞倒了美國海軍上將的三腳架的把手,又被推回到前排,心中一個念頭、一種感覺——拍攝,拍攝,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代價,只為拍攝!..

當天宴會持續了整夜,蘇聯軍官、盟國代表和外國記者參加了宴會。作家西蒙諾夫以前只從卡曼的電影中了解這個人,但在戰爭期間與卡曼在前線的許多部門、蘇聯和德國的城市與他多次會面。西蒙諾夫寫:「他飛行了四年,在戰爭的道路上行駛、行走和爬行。如果正確地說人才就是工作,那麼這確實是一項兇猛的工作,充滿了危險和艱辛」。根據西蒙諾夫的說法,如果沒有卡曼的作品,那些戰爭年代的紀錄片拍攝就像沒有伊利亞·愛倫堡的文章一樣,無法想像戰時新聞報道是個什麼樣。

紐倫堡審判期間,作為蘇聯電影組成員,拍攝了用在電影「人民法庭​​」(1946年)中的素材,並與維托沃伊-斯維洛娃共同執導、編劇。

1945年,拍攝了一場紀念阿爾巴尼亞解放的閱兵式。

1954年5月16日蘇聯攝影小組前往越北叢林解放區,「拍攝一部關於越南的電影,反映越南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在越南六個多月,為紀錄片《越南》(1955)拍攝了大約四萬米的彩色膠片。

1960年在國立電影學院執教,任紀錄片導演製作系主任。1965年兼任蘇聯電影家協會俄語Союз кинематографистов СССР理事。1970年獲得教授職稱。

1977年,羅曼成為蘇美聯合製作的系列紀錄片《衛國戰爭》的藝術總監和導演。為了準備紀錄片材料,使用剪輯了3000萬米的膠片素材,從中挑選剪輯出17小時電影紀錄片。工作非常爭議、苛刻,因為該片需要向美國觀眾展示蘇聯人民反對納粹的偉大衛國戰爭,而美國觀眾對這個話題的了解可以忽略不計。美國人認為主要材料應該是彩色的,但只有蘇聯1945年勝利遊行的拍攝是彩色的。卡曼支持美國同行採訪戰爭傳奇英雄——無腿戰鬥機飛行員馬列西耶夫、蘇聯頭號戰鬥機飛行員闊日杜布、蘇聯二號戰鬥機飛行員波克雷什金、斯大林格勒的英雄將領崔可夫羅季姆采夫英語Aleksandr Rodimtsev巴托夫英語Pavel Batov舒米洛夫英語Mikhail Shumilov,在德國國會大廈樓頂插旗的梅利頓·瓦爾拉莫維奇·坎塔里亞英語Meliton Kantaria。該系列紀錄片的創作協議於1977年4月18日簽署,1977年8月,美國方面劇組來蘇聯,與卡曼一起在莫斯科、摩爾曼斯克、列寧格勒、布列斯特、明斯克、Template:Bsl、基輔、娘子谷大屠殺、伏爾加格勒、新羅西斯克和「小地英語Malaya Zemlya」外景拍攝。1977年10月28日錄製了對勃列日涅夫的採訪,11月16日錄製了對柯西金的採訪,11月28日錄製了對烏斯季諾夫的採訪。1978年2月,羅曼等蘇方劇組人員飛往美國。1978年3月在莫斯科舉行第二輪劇本磋商,決定一起寫劇本,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包括為《解放波蘭》配音,涉及波蘭戰役、華沙起義和卡廷等敏感話題。

這部史詩系列紀錄片嚴重損害了羅曼的健康。他未能出席首映。1978年4月28日因心肌梗塞在莫斯科逝世,告別儀式在電影院大廳舉行。 葬於新聖女公墓

獲得榮譽

  •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76年3月18日)
  • 蘇聯人民藝術家(1966年11月29日)
  • 列寧獎獲得者(1960年)獲獎影片《裏海石油工人的故事》和《海洋征服者》
  • 斯大林一等獎(1942年)——電影「新世界日」
  • 斯大林二等獎(1947 年)——電影《萬國宮》(1947年)
  • 斯大林三等獎 (1952) - 電影《蘇維埃土庫曼斯坦》
  • 蘇聯國家獎(1975年)——電影《燃燒的大陸》(1973 年),智利——鬥爭時期,焦慮時期,同志們」(1974)。
  • 東德國家獎 (1970) - 電影《柏林同志》
  • 兩枚列寧勳章(1976 年)
  • 兩枚勞動紅旗勳章(1940、1957)
  • 紅星勳章(1937年,因在西班牙作戰)
  • 紅旗勳章 (1944) - 敵前強渡納雷夫河時表現出的勇氣
  • 勞動勳章(越南) (1955)
  • 「保衛莫斯科」勳章
  • 「保衛斯大林格勒」勳章
  • 「在 1941-1945 年衛國戰爭中戰勝德國」獎章。
  • 「1941-1945 年衛國戰爭勝利二十年」獎章。
  • 「1941-1945 年衛國戰爭勝利三十年」獎章。
  • 「攻克柏林」獎章
  • 退伍軍人勳章
  • 「蘇聯武裝力量50周年」獎章
  • 「蘇聯武裝力量 60 周年」獎章
  • 「紀念莫斯科建城800周年」獎章
  • 獎章「為了勇敢的勞動。紀念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 100 周年」

紀念

敖德薩的一條街道以的羅曼·卡爾曼名字命名。

1980年,在羅曼從1970年至1978年居住的莫斯科房屋,一座帶有淺浮雕肖像的紀念銅牌揭幕。

2001年,法國紀錄片導演Dominique Chapuis與Patrick Barbéris製作了一部90分鐘電影,名字為《Roman Karmen: A Cineast In The Revolution's Service》。[1]2002年,Barbéris 出版了一部評傳《Roman Karmen, A Red Legend》。[2]

電影作品目錄

參考文獻

  1. ^ Roman Karmen, un cinéaste au service de la révolution, Dominique Chapuis & Patrick Barbéris, Kuiv Productions / Arte France, 20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Roman Karmen, une Légende Rou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ominique Chapuis & Patrick Barbéris, Seuil, 12 October 20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