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地理學
疾病地理學指以空間觀點研究疾病的分佈、起源地的環境及其擴散路徑的學問,是人文地理學的分科,亦是醫學、公共衛生學與地理學的重疊部分。
研究範疇
- 地表現象與疾病的空間分佈。
- 疾病的擴散過程與環境的關係已了解其擴散源、擴散原因及擴散速度。
- 透過地理資訊系統(簡稱:GIS)呈現與分析,並預測未來的可能發展趨勢。
疾病的種類
世界衛生組織
地方病
- 自然環境影響
致病因素
- 生物性:分佈具有地方性,與某些生物的生長環境限制有關。
- 化學性:受化學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無傳染問題。
- 物理性:受濕度、氣溫及氣壓等物理環境因素所影響的疾病。
疾病的擴散
擴散強度
- 近鄰效應:距離擴散源愈近,因接觸密度愈大,導致擴散強度愈強。
- 都市化:都會區因人口密度高,導致疾病的接觸密度高,而使強度愈強。
阻礙效果
- 定義:疾病擴散遭遇阻礙而停滯的現象。
- 阻礙物
- 因交通革新導致近代的疾病阻礙效果逐漸降低。
擴散類型
- 擴張型擴散:由病原地向四周呈漣漪式擴散,強度隨距離減弱,如流行性感冒。
- 位移型擴散:疾病流行時遭遇阻礙效果,故疫區位置採不相鄰更動,即新舊疫區隔了一段距離。
- 混合型擴散:或稱綜合型擴散,最常見的擴散方式,為擴張型與位移型的綜合,新舊疫區部分重疊,使疾病擴散速度更快,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霍亂。
- 階層型擴散:疾病隨着都市等級擴散,因時空收斂導致大都市間來往密集,使得疾病易從大都市開始擴散,如SARS、愛滋病。
參考資料
- 高中地理總複習下﹙龍騰文化出版﹚。
- Introducing Physical Geography(Fifth Edition)(WILEY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