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 (1908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伯祥(1908年—2011年6月10日),吉林柳河縣孤山子鎮大甸子村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

少年時,王伯祥家境比較富裕,進私塾上學,之後轉到國民小學。1928年,他考入張學良任校長的東北講武堂。1934年,到馬鴻逵的部隊任總部參議,後又任總部參謀處上校主任。1939年升任第168師少將師參謀長,後又擔任新編第31師參謀長、騎兵師參謀長、整編騎兵第10旅副旅長、騎兵師副師長。1949年8月,組建寧夏兵團賀蘭軍,任副軍長[1]

1949年9月寧夏戰役期間,王伯祥與軍長馬全良商議決定接受和平條件,宣佈起義。1949年9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進駐銀川,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11月到西安西北軍政大學高級研究班學習。學習結束後,被分配到甘肅天水第一高級步兵學校任軍事教員。1952年7月,西北第一高級步兵學校和石家莊第六高級步兵學校合併為石家莊第二高級步兵學校,又被調往石家莊任軍事教員。1955年肅反運動,攜家屬被發配到寧夏吳忠金積縣當了農民。1956年,甘肅省畜牧廳廳長馬全良到寧夏吳忠金積視察工作時偶遇王伯祥。1956年9月,王伯祥被安排到吳忠自治州政協工作。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被調往吳忠金積縣政協任副秘書長。之後吳忠金積縣撤消,調吳忠市任政協委員。1960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室任參事[2]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伯祥被撤消了參事職務,被遷趕到同心縣偏僻的鄉村勞動改造。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做出決定,為王伯祥平反,他任參事室副主任,後又轉為正廳級。歷任自治區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屆文史委員會委員。2001年3月離休[3]

2011年6月10日在銀川逝世,享年103歲[4]

參考

  1.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投诚 陕甘宁青新地区.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5.12: 402–403. ISBN 7-5065-2826-6. 
  2. ^ 馮炯華主編;《寧夏年鑑》編輯委員會. 宁夏年鉴 2006.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6.11: 199. ISBN 7-80192-941-1. 
  3. ^ 銀川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 银川文史资料 第16辑. 銀川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2007.10: 35–39. 
  4. ^ 寧夏年鑑編輯委員會,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編. 宁夏年鉴 2012.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2.12: 489–490. ISBN 978-7-227-05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