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藍子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狐藍子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科: 藍子魚科 Siganidae
屬: 藍子魚屬 Siganus
種:
狐藍子魚 S. vulpinus
二名法
Siganus vulpinus
Schlegel et Muller, 1845[2]
異名
  • Amphacanthus vulpinus
    Schlegel & Müller, 1845
  • Lo vulpinus
    Schlegel & Müller, 1845
  • Teuthis tubulosa
    Gronow, 1854
  • Teuthis vulpina
    Schlegel & Müller, 1845

狐藍子魚學名Siganus vulpinus)為藍子魚科藍子魚屬魚類,俗名狐面藍子魚、狐狸魚。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薩摩亞群島、北至菲律賓、台灣島以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海域等,深度0至30公尺,屬於暖水性近岸魚類。於1845年首次被德國動物學家Hermann Schlegel和 Salomon Müller正式描述為Amphacanthus vulpinus,模式產地為印度尼西亞摩鹿加群島之一的特爾納特島[2]本魚吻略延長呈管狀,體色在魚體前三分之一部份以白色為底上有2條黑色寬斜帶,一條自頭頂延伸至吻端,另一條則自鰓蓋後上方向喉部延伸,並擴及腹鰭處,後三分之二則為均勻的亮黃色,在身體的後上方有2個大黑斑,有時會相連,有時會消失,魚鰭除胸鰭透明外,皆為亮黃色,尾鰭微凹,背鰭硬棘13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臀鰭軟條9枚,硬棘有毒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潟湖及臨海珊瑚礁,具有領域性,通常成對出現,以藻類浮游生物為食[3],為高經濟價值的觀賞魚。

在夜間或受到驚嚇時,狐藍子魚體側會變成暗淡的斑駁圖案

參考文獻

  1. ^ Carpenter, K.E.; Smith-Vaniz, W.F. Siganus vulp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69738933A115471944 [errata version of 2016 assessment] [24 July 2020].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69738933A69742649.en可免費查閱. 
  2.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狐蓝子鱼.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Lougher, Tristan. What Fish?: A Buyer's Guide to Marine Fish. Interpet Publishing. 2006: 118. ISBN 0-7641-3256-3. Wild specimens feed primarily on algae and zooplankton. 

擴展閱讀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狐藍子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