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陰之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河陰之變
行動種類流血政變
地點北魏河陰縣
目標屠殺洛陽當權皇族和大臣,令爾朱榮得以把持朝政
作戰單位爾朱榮軍隊
指揮者爾朱榮
日期528年
結果大量當權皇族和大臣被殺,包括胡太后幼主元釗
死亡數以千計

河陰之變北魏權臣、太原王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一起針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亦稱爾朱榮之亂。因事件發生在河陰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境),故名。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大將爾朱榮在洛陽對慕容紹宗說:「洛中人士繁盛,驕侈成俗,不加芟翦,終難制馭。」於是採納部屬費穆的建議,計劃盡殺朝中百官。

事變過程

北魏胡人俑,山西博物院藏

四月,爾朱榮擁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孝莊帝,年號「建義」,又以「入匡朝廷」為名向洛陽進兵,四月十一日,爾朱榮從河內到達高頭驛,元子攸從雷陂北渡奔赴榮軍大營,北魏河橋守將李神軌鄭季明等人開門投降。四月十二日,爾朱榮駐軍於邙山之北,河陰之野,先「沉胡太后幼主於河(黃河)」。四月十三日,爾朱榮藉口祭天,將北魏王公大臣召集至河陰(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境),趁之不備,以契胡鐵騎包圍,飛矢交加,馬蹄踐踏,屠戮殆盡。當時漢人及漢化的鮮卑文武百官約七千餘人,在京約二千三百餘人[1],死者竟達一千三百人[2],以至於次日孝莊帝入洛陽城登基時,只有散騎常侍山偉一人在南闕謝恩。

屠殺之後,胡太后的妹妹胡玄輝收了太后和幼主元釗的屍體,葬於雙靈寺。朝中倖存官僚「人情駭怨」,或隱居避禍。二十四史魏書作者魏收亦曾親歷河陰之難,成為少數倖存者。爾朱榮將兵馬駐紮於洛陽永寧寺,盡掌朝政,大量武將進入政治舞台,填補北魏的權力真空。

死難者和人數

北魏諸王中,元雍[3]元欽[4]元略[5]元劭[6]元溫等人皆遇害,其他遇害者有李瑒[7]崔忻[8]崔勵[9]袁翻[10]盧仲宣[11]等。死亡人數至今成謎,目前學術界能考證出來的遇害者名單已不超過百人。[12]

影響

藉助這場軍事政變,爾朱榮把遷到洛陽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他的勢力由此更加強大,從而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爾朱榮派人將元子攸送至洛陽,自己則因殺人太多,民憤極大,不敢進洛陽,只能據晉陽,等待時機篡位。孝莊帝不滿爾朱榮專權,永安三年(530年)九月,在明光殿計殺爾朱榮及其黨元天穆。爾朱榮死後,其餘黨爾朱兆再殺死孝莊帝。一年之後,爾朱氏餘黨又被高歡和河北大族擊敗。軍政大權遂落入高歡宇文泰手中,北魏名存實亡,政權分裂為東魏西魏

註釋

  1. ^ 《通典》卷三八《職官二十》載北魏「內外文武官七千七百六十四人,二千三百七十一人內,五千三百九十三人外」。
  2. ^ 《魏書·爾朱榮傳》記載為一千三百人,《魏書·莊帝紀》、《魏書·靈征志》、《北史》及《通鑑魏紀》等記為二千人,《洛陽伽藍記》中記為三千人。王鳴盛認為:「河陰殺千三百餘人,而《北史》改作兩千餘人,恐亦欲甚其罪增加之。」
  3. ^ 《魏書》卷二一上《獻文六王·元雍傳》:「孝莊初,爾朱榮欲害朝士,遂雲雍將謀逆,於河陰遇害。贈假黃鉞、相國,諡文穆王。」
  4. ^ 《魏書》卷十九上《景穆十二王·元欽傳》:「(元)衍弟欽……後除司空公,封巨平縣公。於河陰遇害,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
  5. ^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圖版一三九《元略墓誌》:「君諱略,字俊興,司州河南洛陽都鄉照文里人也。大魏景穆皇帝之曾孫,南安惠王之孫,司徒公中山獻武王之第四子。……春秋卌有三,以大魏建義元年歲次戊申四月丙辰朔十三日戊辰薨於洛陽之北邙。……詔贈太保徐州刺史,諡曰文貞王。」
  6. ^ 《魏書》卷二一下《獻文六王·元劭傳》:「(元勰)嫡子劭,……孝昌末,……乃入為御史中尉。莊帝即位,尊為無上王。尋遇害河陰。追諡曰孝宣皇帝,妻李氏為文恭皇后。」
  7. ^ 《廣弘明集》卷六《辯惑篇·列代王臣滯惑解》:「李瑒,趙人,魏延昌末為高陽王友。………後遇害於河陰。」
  8. ^ 《魏書》卷四九《崔鑒傳》:「(崔秉)長子忻,……復為安遠將軍、尚書左中兵郎中。以鄭儼之甥,兼尚書左丞。莊帝初,遇害於河陰,年四十二。」
  9. ^ 《魏書》卷六七《崔光附崔勵傳》:「孝昌元年十二月,詔除太尉長史,仍為齊州大中正,襲父爵。建義初,遇害河陰,時年四十八。」
  10. ^ 《魏書》卷六九《袁翻傳》:「建義初,遇害於河陰,年五十三。所著文筆百餘篇,行於世。贈使持節、侍中、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11. ^ 《北史》卷三十《盧玄附盧仲宣傳》:「觀弟仲宣,……位太尉屬。魏孝莊帝初,遇害河陰。」
  12. ^ 窪添慶文《河陰之變小考》記八十二人姓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