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氣旋加菲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特強熱帶氣旋加菲洛
Very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Gafilo
特強熱帶氣旋(法國英語Météo-France
五級熱帶氣旋(美國
2004年3月6日,特強熱帶氣旋加菲洛接近馬達加斯加
形成2004年3月1日 (2004-03-01)
消散2004年3月18日 (2004-03-18)
2004年3月15日起轉變成溫帶氣旋
最高風速10分鐘持續 230公里/小時(145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260公里/小時(160英里/小時)
陣風: 325公里/小時(200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895百帕毫巴);26.43英寸汞柱
(西南印度洋最低記錄)
死亡363死亡,181失蹤
損失$2.5億(2004年美元
影響地區馬達加斯加
2003-2004年西南印度洋氣旋季的一部分

特強熱帶氣旋加菲洛(英語:Very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Gafilo法語發音:[ɡafil])是西南印度洋有史以來氣壓最低、巔峰風力第二強(僅次於2015年尤尼思)之熱帶氣旋。加菲洛規模異常龐大猛烈,是2003-2004年氣旋季最致命、最具破壞性的熱帶氣旋,導致馬達加斯加至少363人喪生,並造成大約2.5億美元(2004年)的損失,成為該島國自有效記錄以來最慘重風暴。

加菲洛從迪戈加西亞島南方形成,3月3日增強至中等熱帶風暴,3月4日成為熱帶氣旋,更在3月6日達到特強熱帶氣旋。3月7日早晨,加菲洛登陸馬達加斯加,穿越馬達加斯加後於莫桑比克海峽重組直至3月9日再次登陸馬達加斯加。在陸地上打轉3天以後,該系統於3月13日抵達印度洋,並在3月14日轉化為副熱帶低氣壓

氣象歷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2月29日,一擾動在迪戈加西亞島南方的季風槽形成,次日法國氣象局英語Météo-France留尼旺分部(MFR)對其升格熱帶擾動。儘管3月2日中等東側垂直風切導致中心外露,深對流組織改善、中等極向流出英語Outflow (meteorology)仍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對此副熱帶脊線英語Subtropical ridge北方的系統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不過系統也藉由短暫加速移動削弱了垂直風切。[1][2]由於3月3日中心上方深對流組織逐步改善,系統因而增強至熱帶低氣壓,隨即再增強至中等熱帶風暴並由毛里裘斯次區域熱帶氣旋諮詢中心命名「加菲洛」(Gafilo),不久後MFR更升格加菲洛為強熱帶風暴。到了晚上,加菲洛移速減慢並沿着正建立的副熱帶脊線北側往西北西移動,同時它達到了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一級。[3]

3月3日的熱帶氣旋加菲洛

儘管乾空氣在3月4日顯著抑制深對流,MFR仍舊憑藉雲卷風眼而升格加菲洛為熱帶氣旋,當時這風暴正開始擴張順時針環流並向西南西移動。[4]加菲洛在3月5日獲得雙流出英語Outflow (meteorology)通道,因而快速增強,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四級,MFR也在晚上升格加菲洛為強熱帶氣旋。[5]到了3月6日,不僅海平面溫度超過29°C,來自西側的非典型第三條流出通道讓條件更加優越,促使MFR在06Z升格加菲洛為特強熱帶氣旋。在這時候,加菲洛已擁有十分清晰、渾圓、溫暖的直徑20海里(37公里;23英里)風眼,也同時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五級。[6][7]到了12Z,雖然微波掃描圖像顯示眼壁置換週期已開始,加菲洛仍獲得巔峰,十分鐘持續最大風速達到125節(230公里/小時、145英里/小時),氣壓亦降低至895百帕。[8]

之後加菲洛受地形干擾而稍微減弱,隨即在3月7日早晨登陸馬達加斯加薩瓦區安塔拉哈,並沿着東南方的副熱帶脊線英語Subtropical ridge西北側往西南移動。[9]不同於其他風暴,加菲洛罕見的大環流讓外圍部分仍留在海上,導致這個陸上低氣壓只會穩步減弱。[10]3月8日中午之前,加菲洛以中等熱帶風暴強度抵達莫桑比克海峽,然而最強風力都在北側。[11]到了3月9日,加菲洛首先近乎滯留,然後沿着東方的副熱帶脊線西側往東南移動,馬達加斯加氣象站在中午的觀測資料促使MFR升格加菲洛為強熱帶風暴,但JTWC最佳路徑分析加菲洛在同一時間已低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一級。[12]

加菲洛在3月9日晚間登陸馬達加斯加阿齊莫-安德列發那區穆龍貝北方,之後在馬達加斯加南部開始長達3天的順時針轉圈。[10]登陸後加菲洛減弱更甚,JTWC分析它在3月11日已於陸地消散,MFR也在這個陸上低氣壓於3月12日早晨往東南移動時發佈最後警報,然而MFR在中午出乎意料地再次對該毫無組織的系統發佈警報,因為預測殘餘中心將回到海上。到了晚上,憑藉低層環流中心上改善的深對流、極向流出英語Outflow (meteorology)、微弱垂直風切,JTWC對這個陸上殘餘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13]

3月13日早晨,加菲洛以熱帶擾動強度抵達印度洋,不過JTWC以低層環流中心欠缺組織、垂直風切轉為中等為由取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14]加菲洛在3月14日於留尼旺南方轉化為副熱帶低氣壓,這時候良好的高層幅散與溫暖的26°C至29°C海平面溫度讓深對流增強,低層環流中心上的雲簇變得更有組織。[15]晚上達到副熱帶時期較弱的巔峰以後,加菲洛就在3月15日轉化為溫帶低氣壓並往東移動。西南方正建立的副熱帶脊線英語Subtropical ridge讓這個溫帶低氣壓在3月16日移速減緩並轉往西北移動,之後這低氣壓繼續緩慢減弱,直到3月18日完全消散為止。[16]

影響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馬哈贊加受損的海岸線

加菲洛帶給馬達加斯加強勁風勢與豐沛降雨。首次登陸後半天,馬哈贊加附近仍可在3月7日晚上觀測到颶風級風力。加菲洛3月9日在莫桑比克海峽重組時,邁因蒂拉努的雨量多達190毫米、陶拉納魯更記錄到242毫米。在加菲洛於陸上打轉3天期間,穆龍達瓦於3月11日記錄到238毫米降雨。[10]

由於1個月前氣旋艾麗塔已重創馬達加斯加,加菲洛為該國帶來的損失因而極為慘重。塔那那利佛的國家救援委員會統計237人死亡、181人失蹤、879人受傷、30.4萬人無家可歸(單獨安塔拉哈就有17.4萬人),超過2萬棟房屋全毀,413棟公共建築、3400座學校受損,其中1400座全毀。聯合國估計多達70萬人受災,其中28萬人需要立即協助。[10]

儘管在加菲洛中心北方300公里,渡輪「Samson」仍在3月7日夜間於馬哈贊加西北方的港口外海沉沒。加菲洛一道狹窄但強勁的雨帶造成海象非常惡劣,讓該渡輪引擎故障並瞬間翻覆。罹難者數目仍舊無法確定(船上有正式120人),只有3人漂浮、擱淺、並從該船難獲救。[17]

在安塔拉哈,糧食價格狂漲35%,港口嚴重受損而難以使用,連接這城市與外圍村莊的道路與橋樑都無法通行,電力、水源、通訊亦全面中斷。[18]整體而言,加菲洛在馬達加斯加主要於北部、西北部、西南部造成洪災,嚴重損害香草、稻米、香蕉等作物,在許多地方這些作物甚至可能已全部受損。[10]

此外,收穫亦受打擊。部分區域已受艾麗塔影響,導致資源耗盡。由於沒立即處理,水性疾病如瘧疾腹瀉即發生,甚至霍亂可能在6到8週之間肆虐。[18][19]

其他島嶼

加菲洛對西南印度洋其他島嶼僅造成極少損失,但降雨卻相當豐沛。儘管距離加菲洛中心很遙遠,留尼旺仍在48小時內觀測到393毫米,塞舌爾在3月4日也有159毫米。特羅姆蘭島曾在加菲洛南方160公里,十分鐘持續最大風速仍可達到49節、陣風更達到66節。在3月7、8日期間,馬約特記錄到100至275毫米降雨。[20]

善後

因為加菲洛,馬達加斯加政府於2004年9月通過跨部會命令17939/2004,明訂出口庫存與新取得的薔薇木為「搶救財貨」,導致薩瓦區的國家公園進入無政府狀態,伐木者大量砍伐薔薇木與黑檀木,與加菲洛帶來的損失不大相稱。[21][22]在這段時期,馬洛傑基國家公園報告因為授予出口權利,公園內恢復伐木了。[23]風暴2年過後,2006年政府通過跨部會命令16030/2006,出口禁令才恢復,但是不久前出口商才在2005年10月遊說政府「按照運營商表達的不滿」延展備忘錄923/05。[22][24] 出口商在2006年與2007年受熱帶氣旋影響時,獲得授權鼓勵囤積大量木材於武希馬里納安塔拉哈周邊。[24]

氣象紀錄

憑藉其最低氣壓895百帕,加菲洛成為有可靠記錄以來西南印度洋氣壓最低之熱帶氣旋,也是1982年克里斯-達米亞以來本區域首個氣壓低於900百帕的熱帶氣旋。其巔峰風速達十分鐘持續125(230公里/小時、145英里/小時),一度成為西南印度洋風力最強之熱帶氣旋,直至2015年被尤尼思所超越[來源請求]

加菲洛在3月7日以特強熱帶氣旋之姿搭配十分鐘持續最大風速120(220公里/小時、140英里/小時)與氣壓905百帕登陸馬達加斯加,與2002年的氣旋哈利並列有記錄以來登陸馬達加斯加甚至非洲最強風暴[來源請求]

引用出處

  1. ^ 2004年3月2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3日). 
  2. ^ Gafilo. Saison cyclonique Sud-Ouest de l’océan Indien, 2003–2004. 法國氣象局. 2006: 62 [2013-06-02]. ISBN 2951166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3. ^ 2004年3月3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5日). 
  4. ^ 2004年3月4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24日). 
  5. ^ 2004年3月5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5日). 
  6. ^ Gafilo. Saison cyclonique Sud-Ouest de l’océan Indien, 2003–2004. 法國氣象局. 2006: 63, 66 [2013-06-02]. ISBN 2951166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7. ^ 2004年3月6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5日). 
  8. ^ Gafilo. Saison cyclonique Sud-Ouest de l’océan Indien, 2003–2004. 法國氣象局. 2006: 65 [2013-06-02]. ISBN 2951166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9. ^ 2004年3月7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5日).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Gafilo. Saison cyclonique Sud-Ouest de l’océan Indien, 2003–2004. Météo-France. 2006: 68, 69 [2013-06-02]. ISBN 2951166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11. ^ 2004年3月8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5日). 
  12. ^ 2004年3月9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5日). 
  13. ^ 2004年3月12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24日). 
  14. ^ 2004年3月13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24日). 
  15. ^ 2004年3月14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5日). 
  16. ^ 2004年3月15日報文 (TXT). Mtarchive Data Server. 艾奧瓦州立大學. [2013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5日). 
  17. ^ Gafilo. Saison cyclonique Sud-Ouest de l’océan Indien, 2003–2004. 法國氣象局. 2006: 70–72 [2013-06-02]. ISBN 2951166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18. ^ 18.0 18.1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Madagascar: Cyclone Gafilo (PDF). ReliefWeb. 2004年3月17日 [2013年5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年11月29日). 
  19.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 Madagascar: Cyclone Gafilo, Final Report, Appeal 08/04. ReliefWeb. 2005年5月25日 [2011年3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8月31日). 
  20. ^ Gafilo. Saison cyclonique Sud-Ouest de l’océan Indien, 2003–2004. 法國氣象局. 2006: 63, 67 [2013-06-02]. ISBN 2951166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21. ^ Patel, E.R. Logging of Rare Rosewood and Palisandre (Dalbergia spp.) within Marojejy National Park, Madagascar (PDF). Madagascar Conservation & Development. 2007年12月, 2 (1): 103–1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11-12). 
  22. ^ 22.0 22.1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llegal felling, transport and export of precious wood in SAVA region Madagascar (PDF). Global Witness. 2009年8月 [2010年1月30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年4月7日). 
  23. ^ Marojejy National Parks – News Updates. 馬洛傑基國家公園. 2009年11月 [2010年2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2月21日). 
  24. ^ 24.0 24.1 Gerety, Rowan Moore. Major international banks, shipping companies, and consumers play key role in Madagascar's logging crisis. WildMadagascar.org. 2009年12月16日 [2010年1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3月30日).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