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來案
梁天來案、七屍八命案[1]是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三日夜[2],發生在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的一起縱火命案。通過民間傳說、小說不斷演繹,梁天來成為冤案昭雪的代表者,此案更是家傳戶曉的民間傳奇。但由於相關司法資料缺失,致使案件實情無從考證。案件相關的司法資料至1930年代才由羅爾綱發現、發表[a]。至今對案情眾說紛紜,未有定論[1]。
晚清以來的民間傳說、小說中,稱梁天來為番禺縣慕德里司譚村(今天廣州市天河區譚村)人,家有妻妾等。親戚凌貴興(又作凌貴卿[2])、凌宗孔因為好色、記仇和迷信祖墳風水,竟然火燒梁天來祖屋石室,燒死梁家七屍八命。梁天來幸而脫逃,控告凌氏叔姪二人。但凌某行賄朝庭大小官員,致使梁天來含冤難說,成為著名的冤案。現代研究者認為,梁案因民間流傳甚廣,後經過主觀附會、以訛傳訛,成為中國傳統小說的典型題材,表達了民眾對包拯式清官的渴望,以及「好皇帝、賊臣子」的傳統政治信仰[2]。
此案亦改編成為不少版本的華語影視、粵劇南音作品。在1970年代,香港無線電視和麗的電視互鬥,也在同一黃金時間播出「雙胞胎」,人稱「梁天來鬥梁天來」。
案件相關文獻、史料
雖然自晚清以來,各類文藝作品對梁天來案多有演繹,但最為重要、直接相關的兩份史料,是民國時期羅爾綱在北京大學研究院所藏的乾隆朝檔案中發現的。一是,乾隆二年(1737年)六月二十二日時任兩廣總督署理廣東巡撫鄂彌達的題本(已殘缺),二是,乾隆二年十月十四日刑部尚書徐本的題本(含鄂彌達題本內容)。兩個題本所涉及的是一個外號穿腮七、本名何信夔的南海縣劫匪所犯下的多起案件。題本主要記錄穿腮七多起搶劫的供詞。關於梁案,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三日夜[2],他「下手放火煙死多命」[1]。雍正九年,此案昭雪。乾隆元年(1736年),穿腮七被捕。鄂彌達擬斬立決。乾隆二年,奉旨將穿腮七正法[2]。此外,對梁案涉及甚少[1]。
對梁案最早的描寫,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歐蘇所著《靄樓逸志·卷五》的〈雲開雪恨〉條目[1][2]。歐蘇在〈雲開雪恨〉中,指梁案起於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至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昭雪[2]。
嘉慶年間,安和先生著《一捧雪警富新書》。1906年,吳研人在《一捧雪警富新書》基礎上改編的《九命奇冤》最為成功。現代研究者認為,《靄樓逸志》、《一捧雪警富新書》中梁案內容多為虛構,所涉官員、情節與史實相背,或為後人附會[1]。同治《番禹縣誌·卷五十五·雜記》[2]曾為凌貴興辯誣[1]。
都市傳說
根據陳振華在電台節目引述曾演出粵語片及電視劇的已故名伶黃曼梨口述:由於真實歷史裏梁天來的冤情不能得到平反,而後來的戲曲、舞台劇及電視節目都讓梁天來得以申冤,所以每當劇目演出之時,不管原來是怎樣的天氣,結果都會落大雨,以示其冤[3]。而在陳振華有份演出的TVB版本《梁天來》,播出之時剛巧就在香港發生「618雨災」,當時的報章亦有指這電視劇引發了雨災。其實,兩間電視台同時間播「梁天來」是1974年,而「618雨災」是1972年,但在播「梁天來」的同時,真的一下大半個月雨。。
影視作品
- 《梁天來 (1974年電視劇)》
- 《梁天來 (電影)》
- 《九命奇冤梁天來》
- 《梁天來七屍八命》
- 《梁天來告狀》
參看
備註
註釋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周寶東. 《历史与文学的错位:晚清小说<九命奇冤>本事考论》. 明清小說研究 (江蘇省南京市: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中心). 2018, (2018年01期): 193–206. ISSN 1004-3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簡體中文).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張秀英. 《雍正朝“广东九命案”始末考》. 濟南教育學院學報 (山東省濟南市: 濟南教育學院學報). 2000, (2000年第2期): 6–8. ISSN 1673-42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簡體中文).
- ^ 電視風雲半世紀,香港電台,201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