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氏
姓氏 | |
拓跋 | |
《百家姓》第454位 | |
62: |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
63: | 拓跋夾谷 宰父穀梁 |
64: | 晉楚閆法 汝鄢涂欽 |
拓跋氏,又作拓拔、托跋、禿髮,古代鮮卑氏族之一,為拓跋部的族長,拓跋部部落大人的家系多屬於此氏族。拓跋部建立了包括北魏在內的許多拓跋國家。在北魏時,採取漢化政策,改姓元,西魏時期一度恢復拓跋姓,唐朝之後拓跋氏族逐漸漢化,被融入漢人之中。
歷史
鮮卑舊有的氏族,分為三十六部與九十大姓,在拓跋毛時,拓跋氏與三十六部結盟,形成拓跋部,消滅了其餘九十大姓。拓跋氏成為族長,也因此成為北魏王族的開始。拓跋詰汾時,其長子禿髮匹孤成為河西鮮卑首領,其拓跋力微則繼續為部落首領。因此分支出禿髮氏一支,禿髮與拓跋,可能是同音異譯[1]。
唐朝皇室認為,其祖先李虎出身南北朝大族隴西李氏,為老子李耳後代,因此以老子後裔自居的唐朝皇室於佛道之爭時偏袒道教[2][3][4]。和尚法琳宣稱李唐皇室為拓跋氏之後[5]。由此觸怒皇室,被流放益州而死[6]。劉盼遂[7]與王桐齡[8]認為李淵家族應為拓跋氏後裔,但遭陳寅恪駁斥。劉盼遂之後取消了自己的觀點[9]。
一般認為突厥用桃花石稱中國,來源即「拓跋」一詞。戈登指出,拓跋應該對應准蒙古語系詞彙taγβač。其中βač(跋)是借詞,對應印度語支pati,意思為「主人」[10]。另有理論認為漢文中的「拓跋」與後突厥碑文上的Tabγač(𐱃𐰉𐰍𐰲,音:桃花石)並無關係,據李蓋提和林安慶的研究,拓跋實質上為兩個阿爾泰語系詞彙所組成,即tog(拓)和beg(跋,即貝伊),tog有塵土、泥土之意,beg為氏族和部落首領,兩者皆為後世突厥的官號。這兩種理論都與北魏官方史書《魏書》中的「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的解釋相符。[11][12]
參考資料
- ^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禿髮之先,與魏同出,禿髮即拓跋之轉,無二義也。古讀輕唇音如重唇,故赫連佛佛即勃勃,髮從犮得聲,與跋音正相近。魏伯起書尊魏而抑涼,故別而二之,晉史亦承其說。」
- ^ 李淵《先老後釋詔》:「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後興,宜崇客禮,令老先、孔次、末後釋。」
- ^ 《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曰:朕本系老聃,東周隱德,末葉承嗣,起自隴西,……朕所以尊乎祖風,高出一乘之上,敦乎本化」
- ^ 《舊唐書‧傅奕傳》:「太史令傅奕上疏請除去釋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託。故使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 游手遊食,易服以逃租賦。……』」
-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3:「琳聞,拓拔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
- ^ 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帝時大怒豎目,問法師曰:朕聞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追逐其短禽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喻。擢髮數罪比此猶輕,盡竹書愆方斯未擬。爬毀朕之祖祢。謗黷朕之先人。如此要君理有不恕!」
- ^ 見劉盼遂〈李唐為蕃姓考〉、〈李唐為蕃姓考續〉、〈李唐為蕃姓三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
- ^ 見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1932年。
- ^ 岑仲勉《隋唐史》:"劉盼遂曾著《李唐為蕃姓考》三篇、最後又自取消其學說。"
- ^ Golden, Peter B., 「Oq and Oğur ~ Oğuz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urkic Languages, 16/2 (2012). pp. 155-199
- ^ 羅新,論拓跋鮮卑之得名,歷史研究,2006年第六期。
- ^ 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魏書·卷一·帝記第一》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