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律安·德·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律安·德·呂

愛德華·德律安·德·呂[1](法語:Édouard Drouyn de Lhuys法語發音:[edwaːʁ dʁuɛ̃ də lɥis]1805年11月19日——1881年3月1日於巴黎),法國外交家,政治家,七月王朝時當選議員,第二共和第二帝國時期屢任外長,參議員。

生平

其父為稅務官員(Receveur général des finances)。德律安·德·呂畢業於路易大帝中學,1825年修辭學科目獲獎。學習法律後,從事外交。

七月王朝時期(1830—1848)

1830年,德律安·德·呂任駐馬德里大使館隨員。1883年任駐海牙代辦,為修復法國支持比利時的干預政策後與荷蘭關係。後返回馬德里大使館任秘書。1840年,梯也爾任其在外交部主持商務。1842年德律安·德·呂當選議員,以反對基佐(1840至1842年間外相)政策而為人所知。1846、1847年間參與改革議題。

第二共和時期(1848—1851)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後,德律安·德·呂當選代表塞納-馬恩省議員,並主持外交事務委員會。1848年12月19日,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當選共和國總統,任其為外交部長。時值教宗國危機,教宗庇護九世出逃,法國發兵至奇維塔韋基亞。德律安·德·呂企圖避免奧地利當方面決定教宗返回羅馬,並支持以馬志尼為首的共和政府,因與政府其他成員不和被迫辭職。1849年,任駐倫敦大使,於唐·帕西菲科事件(Don Pacifico Affair)時逆轉英法關係危機。1851年1月,再次短暫擔任外交部長(1月9日至24日)。

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

1851年政變後,德律安·德·呂於1852年7月28日再次出任外相,於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主持外交事務,並參與其後1854年及1855年的維也納會議。德律安·德·呂認為必須與奧地利結盟,與拿破崙三世意見相左,遂於1855年5月7日辭職。

1862年,德律安·德·呂第四次出任外相。1866年因支持針對普魯士的軍事干預,遭拿破崙三世反對而辭職。從此離開政治舞台。

參考資料

  1. ^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上). mall.cnki.net. [2022-08-21]. [失效連結]
  • Bernard d'Harcourt, Les Quatre Ministères de M. Drouyn de Lhuys, Plon, 1882.
  • Spencer, Warren Frank. Edouard Drouyn de Lhuys and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Second Empir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