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呂歇爾號大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呂歇爾號於1912年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布呂歇爾號
艦名出處 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1]
建造者 基爾帝國船廠
動工日 1907年2月21日
下水日 1908年4月11日
服役日 1909年10月1日
結局 1915年1月24日被擊沉於多格灘海戰
技術數據
艦級 獨級艦
艦型 裝甲巡洋艦大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15842噸
  • 滿載:17500噸
全長 161.8米
全寬 24.5米
吃水 8.84米
動力輸出 23536千瓦
動力來源 三軸,三台三脹蒸汽機
速度 25.4節
續航距離
  • 6600海里以12節
  • 3350海里以18節
乘員
  • 853人
  • 多格灘海戰為1026人
武器裝備
裝甲

布呂歇爾號(德語:SMS Blücher[註 1][註 2]德意志帝國海軍於20世紀早期建造的一艘獨級德語Einzelschiff大巡洋艦及最後一艘裝甲巡洋艦。它是根據德國情報部門錯誤認為的英國無敵級戰鬥巡洋艦的尺寸所設計。布呂歇爾號較以往的裝甲巡洋艦更大,裝備有更多的重型武器,但其尺寸及武裝仍無法與英國皇家海軍和德意志帝國海軍用於替代裝甲巡洋艦的戰鬥巡洋艦相匹敵。該艦得名於前普魯士陸軍元帥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這是在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指揮普魯士軍隊的總司令。

布呂歇爾號於1907年至1909年間在基爾帝國船廠建造,並於1909年10月1日投入使用。該艦在其運用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在第一偵察集群服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它參加了1914年的突襲雅茅斯英語Raid on Yarmouth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等行動。在1915年1月24日的多格爾沙洲海戰[註 3]期間,布呂歇爾號被英國海軍中將戴維·貝蒂率領的戰列巡洋分艦隊的炮火擊中,導致速度明顯減慢。德國分艦隊司令、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遂決定放棄布呂歇爾號,以拯救其更有價值的戰鬥巡洋艦。在英艦的猛烈炮火下,它被擊沉,英國驅逐艦則開始打撈倖存者。然而,當一艘德國齊柏林飛艇將沉沒的布呂歇爾號誤認為是英國戰鬥巡洋艦而展開轟炸時,迫使驅逐艦撤離。確切的傷亡人數已不可考,估計數字從747至1000人不等。布呂歇爾號亦成為在是次海戰中唯一損失的軍艦。

設計

布呂歇爾號線條畫,顯示了主炮和裝甲保護的配置

德意志帝國海軍將可執行多種任務的裝甲巡洋艦定義為大巡洋艦。這些艦隻的設計目的是與敵對海軍的偵察部隊交鋒,並可在戰列線中作戰。[4]最早的裝甲巡洋艦——俾斯麥侯爵號於1900年被匆忙生產出來,並專門部署至中國協助鎮壓義和團運動。而此後的裝甲巡洋艦——除兩艘沙恩霍斯特級艦隻外,都是跟隨艦隊的偵察部隊服役。[5]

1906年5月26日,德意志帝國議會通過了對建造布呂歇爾號以及拿騷級戰艦的前兩艘艦的專項撥款。儘管艦隻較以往的裝甲巡洋艦更大更具威力,但布呂歇爾號仍被歸入這一類別德語Schiffstyp,以便隱藏其更為強大的特性。[6]艦隻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大巡洋艦而以字母「E」為代號進行訂購。[註 4]其設計受到了需要與英國當時在建的裝甲巡洋艦相匹配的要求所影響。德國人預計這些新的英國艦隻將裝備六門或八門9.2(230毫米)口徑炮。[8]作為回應,帝國海軍批准了一種在六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十二門210毫米(8.3吋)炮的設計。這比德國之前的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火力要大得多,後者僅裝備了八門210毫米炮。[9]

在最終決定批准建造布呂歇爾號的一周後,德國海軍武官獲得了新式英國艦隻的實際細節,它們被稱作「無敵級[註 5]。事實上,無敵號[註 5]裝備有八門與戰艦同款的12吋(300毫米)炮。人們很快就認識到,這些軍艦是一種新型的軍艦,它們最終被歸類為戰鬥巡洋艦。當無敵級的細節曝光後,重新設計布呂歇爾號已為時過晚,並且由於沒有申報重新設計的撥款,所以工程按原計劃進行。[11]因此,布呂歇爾號在建造之前便已過時,並且迅速被德國海軍的戰鬥巡洋艦所超越——其中首艘(馮·德·坦恩號)於1907年訂購。[12]儘管如此,布呂歇爾仍然依照傳統被部署至偵察集群。[註 6]艦隻最終花費了德國政府2853.2萬馬克[15]

整體特徵

布呂歇爾號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61.1(5287)和161.8米(530呎10吋)。舷寬的標準為24.5米(80呎5吋),而隨着在艦隻兩側安裝防魚雷網英語Torpedo net,則舷寬也相應增至25.62米(84呎1吋)。它的前吃水有8.84米(29呎0吋)深,但後吃水略少,為8.56米(28呎1吋)深。艦隻的設計排水量為15,842公噸(15,592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17,500公噸(17,200長噸)。船體採用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造,再覆以鋼製船體板鉚接而成。它們被分為十三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65%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15]

來自德國海軍檔案館的資料表明,布呂歇爾號的整體運轉令人滿意,它在海上的縱搖英語Ship motions較輕且運動溫和。[15]然而,艦隻的橫搖英語Ship motions嚴重,並且在滿舵情況下的垂直傾側會提高至10°,速度損失則高達55%。其穩心高度為1.63米(5呎4吋)。布呂歇爾號的標準船員編制為41名軍官和812名水兵;當它在擔任分艦隊旗艦時則可額外增配14名軍官和62名水兵。艦隻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兩艘哨艇英語Picket boat、三艘駁船、兩艘機動艇英語Launch (boat)、兩艘高低桅帆船和一艘小划艇英語Dinghy[15]

機械裝置

布呂歇爾號配備有三台立式四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每台發動機各負責驅動一副三葉螺旋槳;其中中心槳直徑為5.3米(17呎5吋),兩個外槳略大,直徑為5.6米(18呎4吋)。艦隻以單舵駕駛。三台發動機以獨立的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作隔離。每個艙內各設六台船用鍋爐,共計十八台燃煤式鍋爐。艦隻的設計最高速度為24.5(45.4公里每小時),但在試航中曾達到25.4節(47.0公里每小時)。在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下,布呂歇爾號可以航行最多6,600海里(12,200公里)。若將速度提升至18節(33公里每小時),則巡航範圍會下降至3,250海里(6,020公里)。艦隻的常規貯煤量為900公噸(890長噸),但若加以利用船體內的空間,燃料供應量可以擴大至2,510公噸(2,470長噸)煤。布呂歇爾號的電氣設備由六台渦輪發電機英語Turbo generator組成,它們可在225伏特的額定電壓下輸出高達1,000千瓦特(1,300匹馬力)的總電功率。[15]往復式發動機軍艦所達到的最大推進功率也由布呂歇爾號產生,它在1909年的試航中曾達到37,799匹指示馬力(28,187千瓦特)。[16]

武器裝備

布呂歇爾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安裝在六座雙聯裝炮塔上的21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21 cm SK L/45[註 7]其中艦艏、艦艉各一對,主艦艛兩側的翼炮塔中亦各有兩對。它們共提供1020發炮彈,或是每炮85發。[15]每枚炮彈的重量為108公斤(238英磅),長度為610毫米(24.0)。[18]炮管可降至-5°俯角和升至20°仰角,最大射程為19,100(20,900)。[15]它們的射速為每分鐘4-5發。[18][19]

布呂歇爾號的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為八門架設於MPLC/06型炮廓英語Casemate[註 8]內的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 naval gun[20][21]其中艦舯兩側的中央各設四門。[15]該炮有能力命中13,500米(14,800碼)以外的目標。[19]它們共提供1320發炮彈,或是每炮165發,持續射速為每分鐘5-7發。[20]炮彈的重量為45.3公斤(100英磅),[21]並連同13.7公斤(30英磅)重的RPC/12型推進劑一起裝填至黃銅彈殼內。[20]炮管的炮口初速為835米每秒(2,740呎每秒),[19]預計在發射約1400枚炮彈後需要進行更換。[20]

艦隻還配備了十六門廓裝或樞軸安裝的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其中艦艏、艦艉和艦橋附近的炮廓內各設有四門,另外四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樞軸基座內。它們共提供3200發炮彈,或是每炮200發,[15]持續射速為每分鐘15發。這些高爆彈藥的重量為10公斤(22英磅),[21]並連同3公斤(6.6英磅)重的RPC/12型推進劑一起裝填至黃銅彈殼內。[22]它們的預期壽命為7000發。炮管的最大射程為10,700米(11,700碼)。[21]

布呂歇爾號同樣配備了四具450毫米(17.7)浸沒式水下魚雷發射管;分別佈設在艦艏、艦艉和兩邊舷側,並提供11枚魚雷。[15]這些魚雷攜帶有110公斤(240英磅)重的彈頭,並有兩種影響射程的速度設置。其中在32節(5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下,魚雷的有效射程為2,000米(2,200碼);若將速度提升至36節(67公里每小時),則射程僅有1,500米(1,600碼)。[21]

裝甲保護

與同時期的德國主力艦一樣,布呂歇爾號配備了克虜伯滲碳鋼英語Krupp armour。其裝甲甲板的厚度在50至70毫米(2.0至2.8吋)之間;艦隻更重要的區域覆以較厚的裝甲保護,而不太重要的部分則採用較薄的裝甲。[15]在包含有輪機艙、彈藥艙和其它核心部件的艦隻中央部分,水線裝甲帶有180毫米(7.1吋)厚,並在延伸至不太重要的區域時逐漸弱化至80毫米(3.1吋),艦艏及艦艉則不設任何保護。整條裝甲帶都以一層30毫米(1.2吋)厚的柚木作支承。它還得到一層35毫米(1.4吋)厚的防魚雷艙壁作為補充,[15]但覆蓋範圍僅限於前部和後部的中心線炮塔之間。[23]

司令塔是布呂歇爾號裝甲最重的部分,其側部和頂部分別有250毫米(9.8吋)和80毫米厚。後司令塔的裝甲則顯著較弱,頂部厚30毫米,側部厚度也僅有140毫米(5.5吋)。艦隻的中央堡壘受到160毫米(6.3吋)厚的裝甲保護。主炮炮塔有180毫米厚的的兩側和80毫米厚的頂部,副炮的廓裝炮塔也有140毫米厚的裝甲。[15]

服役歷史

戰前的布呂歇爾號,約1913年

布呂歇爾號於1908年4月11日下水,至1909年10月1日完工並投入公海艦隊使用。它自1911年起開始擔任炮兵學校的教練船。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布呂歇爾號得以跟隨新式戰鬥巡洋艦馮·德·坦恩號、毛奇號和旗艦塞德利茨號一同加入第一偵察集群服役。[15]艦隻參加的首次行動是在波羅的海針對俄羅斯帝國海軍的一次無果掃蕩。1914年9月3日,布呂歇爾號連同第四戰列分艦隊的7艘前無畏戰艦、5艘巡洋艦和24艘驅逐艦駛入波羅的海,目的是要牽扯出一部分俄國艦隊並將其摧毀。行動中,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於達戈島(今希烏馬島)以北遇到了俄國裝甲巡洋艦巴揚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Bayan (1907)帕拉斯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Pallada (1906)。前者試圖將俄國艦隻引致布呂歇爾號,以便能夠摧毀它們,但俄國人拒絕接受誘惑,而是撤回到芬蘭灣。至9月9日,該行動終止,兩支艦隊間沒有任何重大交戰。[24]

1914年11月2日,布呂歇爾號以及戰鬥巡洋艦毛奇號、馮·德·坦恩號和塞德利茨號在四艘小巡洋艦的陪同下,離開玉石灣英語Jade Bight並駛向英國海岸。[25]這支部隊於翌日拂曉抵達大雅茅斯對開海面並炮擊了港口英語Raid on Yarmouth,而小巡洋艦施特拉爾松德號則在附近布下雷區。英國潛艇D5號英語HMS D5試圖攔截德國襲擊者,卻因觸及施特拉爾松德號佈下的水雷而沉沒。此後不久,第一偵察集群司令、海軍準將弗朗茨·馮·希佩爾命其艦隻返回德國水域。在途中,一場大霧籠罩了黑爾戈蘭灣,因此艦隻受命暫時停航直至能見度提高,這樣它們方可安全通過防禦雷區。大巡洋艦約克號則發生導航失誤,致使其進入了德國雷區。它觸及兩枚水雷並迅速沉沒;全艦629名官兵中只有127人獲救。[25]

炮擊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

一戰期間的布呂歇爾號

德國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決定對英國海岸進行另一次突襲,希望以此吸引一部分大艦隊成員投入戰鬥,並將其摧毀。[25]在1914年12月15日03:20,第一偵察集群的布呂歇爾號、毛奇號、馮·德·坦恩號、新近入役的戰鬥巡洋艦德夫林格號和塞德利茨號,在小巡洋艦科爾貝格號斯特拉斯堡號、施特拉爾松德號、格勞登茨號以及兩支魚雷艇區艦隊的陪同下離開玉石河口德語Jade (Fluss)[26]這些艦隻向北駛過黑爾戈蘭島,直抵喇叭礁英語Horns Rev燈塔,然後向西轉往斯卡布羅方向。在希佩爾的部隊離港約十二小時後,由14艘無畏艦和8艘前無畏艦組成的公海艦隊主體,以及由2艘裝甲巡洋艦、7艘小巡洋艦和54艘魚雷艇組成的屏護部隊也相繼出發,負責為襲擊部隊提供遠程支援。[26]

早在1914年8月26日,德國小巡洋艦馬德堡號在芬蘭灣擱淺,其殘骸被俄國海軍俘獲,後者找到了德國海軍使用的代碼簿和北海航海圖。這些文件隨後轉交至英國皇家海軍密碼分析部門40號室開始解密德國的信號,並於12月14日截獲了炮擊斯卡布羅計劃的相關信息。[26]該計劃的具體細節尚不清楚,但英國人認為公海艦隊將會像以往炮擊時一樣留在港口以策安全。在第3巡洋分艦隊英語3rd Cruiser Squadron第1輕巡洋分艦隊英語1st Light Cruiser Squadron (United Kingdom)以及第2戰列分艦隊英語2nd Battle Squadron的六艘無畏艦的支援下,英國海軍中將戴維·貝蒂麾下的四艘戰鬥巡洋艦將對希佩爾的部隊實施伏擊。[27]

在12月15-16日夜間,公海艦隊的主體遇到了英國驅逐艦。由於擔心夜間可能遭到魚雷攻擊,英格諾爾遂命令艦隻撤退。[27]希佩爾沒有意識到英格諾爾的轉變,因此他繼續落實炮擊計劃。抵達英國海岸後,希佩爾的戰鬥巡洋艦被分為兩組。塞德利茨號、毛奇號和布呂歇爾號往北炮轟哈特爾浦,而馮·德·坦恩號和德夫林格號則向南攻擊斯卡布羅和惠特比。在這三座城鎮中,僅哈特爾浦有岸基炮台保護。[28]在炮擊哈特爾浦期間,塞德利茨號被命中三次,布呂歇爾號則遭到海岸炮的六次打擊。布呂歇爾號的損失很小,但仍有9人陣亡、3人負傷。[28]至16日09:45,兩組成員重新集結,開始向東撤離。[29]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s of the British and German fleets; the German light cruisers pass between the British battleship and battlecruiser forces while the German battlecruisers steam to the northeast. The German battleships lie to the east of the other ships.
公海艦隊於12月16日上午的所處方位

與此同時,貝蒂的戰鬥巡洋艦已經就位,擋住了希佩爾選定的出口通道,而其它部隊也正形成包圍。在12:25,德國第二偵察集群的小巡洋艦開始穿越英國部隊尋找希佩爾。[30]隸屬第2輕巡洋分艦隊英語2nd Light Cruiser Squadron (United Kingdom)南安普敦號英語HMS Southampton (1912)發現了施特拉爾松德號並向貝蒂報告。在12:30,貝蒂將他的戰鬥巡洋艦轉向德國艦隻。他認為德國巡洋艦隻是希佩爾的先導屏護艦,而戰鬥巡洋艦仍在前方約27海里(31哩;50公里)處。[30]一直為貝蒂擔任屏護的第2輕巡洋分艦隊被派往追擊德國巡洋艦,但英國戰鬥巡洋艦發出的錯誤信號使它們又返回了屏護陣位。[註 9]這種混亂使德國小巡洋艦得以逃脫,並向希佩爾通報了英國戰鬥巡洋艦的位置。德國的戰鬥巡洋艦遂轉向英國部隊的東北方向推進,並順利逃離。[30]

英德雙方都對他們未能有效地與對手交戰而感到失望。英格諾爾上將的聲譽因其怯戰而受到很大的影響。毛奇號的艦長怒不可遏,他認為英格諾爾調頭是「因為其畏懼十一艘本可被消滅的驅逐艦……在當前的領導下,我們將一事無成」。[31]官方的德國歷史記載中也批評英格諾爾沒有利用其輕型部隊去試探英國艦隊的兵力,並指出:「他決定採取的這項措施不僅嚴重危及其身處英國海岸附近的先遣部隊,而且還剝奪了德國艦隊的一次毫無懸念的重大勝利」。[31]

多格灘海戰

行進中的布呂歇爾號

1915年1月初,德國海軍司令部獲悉英國艦隻正在多格灘地區進行偵察。英格諾爾上將起初並不願意嘗試摧毀這些部隊,因為馮·德·坦恩號當時在旱塢內進行定期維修,第一偵察集群的兵力被暫時削弱了。然而,時任公海艦隊參謀長的海軍少校理夏德·埃克曼英語Richard Eckermann卻堅持要採取行動,促使英格諾爾妥協並命令希佩爾將他的戰鬥巡洋艦帶至多格灘。[32]

1月23日,希佩爾受命率隊出擊英語Sortie,這支部隊以塞德利茨號為主導,隨後依次是毛奇號、德夫林格號和布呂歇爾號;它們得到了小巡洋艦格勞登茨號、羅斯托克號、施特拉爾松德號和科爾貝格號,以及來自第五區艦隊和第十八半區艦隊共19艘魚雷艇的護航。格勞登茨號和施特拉爾松德號被分配至前側屏護陣位,科爾貝格號和羅斯托克號則分居戰鬥巡洋艦的左側和右側。而每艘小巡洋艦都配備一支魚雷艇半區艦隊。[32]

英國人對德國無線電信號的截獲和解密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他們不知道確切的計劃,但40號室的密碼譯解員能夠推斷出希佩爾將在多格灘地區開展一項行動。[32]為了對付它,貝蒂率領的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1st Battlecruiser Squadron、海軍少將戈登·摩爾英語Gordon Moore (Royal Navy officer)麾下的第2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2nd Battlecruiser Squadron以及海軍準將威廉·古迪納夫英語William Goodenough治下的第2輕巡洋分艦隊,將於1月24日08:00在多格灘以北約30海里(35哩;56公里)初與海軍準將雷金納德·蒂里特英語Reginald Tyrwhitt率領的哈里奇部隊英語Harwich Force會合。[32]

在08:14,科爾貝格號發現了輕巡洋艦奧羅拉號英語HMS Aurora (1913)和哈里奇部隊的幾艘驅逐艦。[33]奧羅拉號用探照燈向科爾貝格號搦戰,於是科爾貝格號攻擊了奧羅拉號,並取得兩次命中。奧羅拉號回擊,同樣取得兩次命中作為報復。希佩爾立即將他的戰鬥巡洋艦轉向炮火聲中,幾乎同一時間,施特拉爾松德號在其陣位西北方向觀察到了大量的濃煙。這被判斷為一群向希佩爾駛來的大型軍艦。[33]希佩爾事後回憶稱:

希佩爾轉向南方逃跑,但速度被限制在23節(43公里每小時),因為這是布呂歇爾號在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註 10]追趕的英國戰鬥巡洋艦則以27節(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很快便趕上了德艦。在09:52,獅號英語HMS Lion (1910)從大約20,000碼(18,000米)的距離向布呂歇爾號開火;不久之後,長公主號英語HMS Princess Royal (1911)虎號也開始射擊。[33]至10:09,英軍炮火首次命中布呂歇爾號。兩分鐘後,德艦開始還擊,主要集中在獅號身上,射程為18,000碼(16,000米)。獅號於10:28在水線上方被擊中,炮彈於舷側撕開了一個孔洞並導致煤艙被淹。[34]大約在這個時候,布呂歇爾號的一枚210毫米炮命中了獅號的前炮塔。炮彈未能穿透裝甲,但震蕩產生的效果仍然使其左炮暫時失效。[35]10:30,新西蘭號英語HMS New Zealand (1911)作為貝蒂陣線的第四艘艦,也進入布呂歇爾號的射程並開火。至10:35,雙方距離已拉近至17,500碼(16,000米),此時整條德國陣線都處於英國艦隻的有效射程之內。貝蒂遂命其戰鬥巡洋艦與德國對手分別交戰。[註 11]

至11:00,布呂歇爾號被英國戰鬥巡洋艦大量發射的重炮擊中後已嚴重受損。儘管如此,領頭的三艘德國戰鬥巡洋艦——塞德利茨號、德夫林格號和毛奇號,則仍然集中火力攻擊獅號並取得數次命中;後者的三台直流發電機中已有兩台失效,而左舷側的輪機艙也被淹沒。[36]在11:48,另一艘英國戰鬥巡洋艦不撓號英語HMS Indomitable (1907)抵達現場,並由貝蒂直接指揮前往摧毀當時已起火燃燒並已嚴重向左傾側的布呂歇爾號。該艦的一名倖存者講述了當時正在造成的破壞:

一副描繪着布呂歇爾號起火及嚴重傾側的畫作

當領頭的英艦報稱有U艇出沒後,英國人的攻擊被迫中斷。貝蒂迅速下令進行規避,這使德國艦隻能夠拉大與追擊者的距離。[37]此時,獅號的最後一台發電機失效,航速降至15節(28公里每小時)。在遭受重創的獅號艦上,貝蒂命令其餘戰鬥巡洋艦「與敵人的後方交戰」,但信號的混亂導致這些艦隻僅是單獨鎖定了布呂歇爾號。[38]後者繼續頑強抵抗;並成功擊退了第1輕巡洋分艦隊的四艘輕巡洋艦以及四艘驅逐艦的進攻。然而,第1輕巡洋分艦隊的旗艦奧羅拉號還是以魚雷兩次命中了布呂歇爾號。至此,除了後部炮塔外,該艦所有的主炮炮塔都已啞火。有另外七枚魚雷在近距離平射射程內集體發出;它們的命中導致艦隻於13:13傾覆。在交戰過程中,布呂歇爾號共遭到70-100枚大口徑炮和數枚魚雷的打擊。[39]

當艦隻沉沒時,英國驅逐艦駛至附近,試圖從水中救出倖存者。然而,德國齊柏林飛艇L5號卻將正在下沉的布呂歇爾號誤認為是英國戰鬥巡洋艦,並試圖轟炸驅逐艦,從而迫使後者撤離。[38]死亡人數眾說紛紜;保羅·施馬倫巴赫的報告稱,29名軍官中有6人以及999名水兵中有275人從水中救起,遇難總數為747人。[39]由埃里希·格勒納整理的德國官方消息稱,布呂歇爾號在沉沒時共有792人死亡;[15]而在詹姆斯·戈德里克所引用的英方資料則指出,全艦當時至少有1200名船員,其中僅234人倖存。[40]在獲救的人員中包括有布呂歇爾號的時任艦長、海軍上校埃爾德曼。他後來在英國囚禁期間死於肺炎[38]另有二十人也在作為戰俘期間死去。[39]

正在下沉的布呂歇爾號向舷側傾覆

專注於攻擊布呂歇爾號使毛奇號、塞德利茨號和德夫林格號得以逃脫。[41]希佩爾將軍原本打算用他的三艘戰鬥巡洋艦掉頭並從側翼攻擊英國艦隻,以解救遭受重創的布呂歇爾號,但當他得知其旗艦亦嚴重受損時,它決定放棄裝甲巡洋艦。[38]希佩爾在事後是這樣解釋自己的決定:

當貝蒂登上長公主號,並重新恢復對其麾下艦隻的控制時,德國艦隻已有太大的領先優勢,英國人無法趕上它們;至13:50,他下令停止追擊。[38]德皇威廉二世對布呂歇爾號的沉沒和塞德利茨號的幾乎沉沒感到憤怒,下令公海艦隊在海港禁足。埃克曼少將遭撤職,而英格諾爾上將也被迫辭職。其公海艦隊總司令職位由海軍上將胡戈·馮·波爾取代。[42]

註釋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即「陛下之艦」。
  2.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2]
  3.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3]
  4.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7]
  5. ^ 5.0 5.1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0]
  6. ^ 當代德國海軍學說要求一個偵察集群至少由四艘大型艦隻或半個分艦隊組成。[13][14]而作為艦隊中最大的非主力艦,布呂歇爾號的戰鬥序列常被編為第四艘。[8]
  7.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21 cm SK L/4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5表示炮管長度,即45倍徑[17]
  8. ^ MPL(Mittel-Pivot-Lafette)表示「中心樞軸炮架」。[17]
  9. ^ 貝蒂原本打算僅保留古迪納夫英語William Goodenough分艦隊最後端的兩艘輕巡洋艦,但諾丁漢號英語HMS Nottingham (1913)艦上的信號員英語Signalman誤解了這個信號,認為它是針對整個分艦隊的,因此將之傳達至古迪納夫,後者遂命其分艦隊回到貝蒂戰鬥巡洋艦群前方的屏護陣位。[30]
  10. ^ 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海軍都長期處於優質煤短缺的狀態。因此,其船舶的發動機無法以最佳性能運轉。例如在日德蘭海戰中,最高速度為27.5節(50.9公里每小時)的馮·德·坦恩號由於這個問題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限速於18節(33公里每小時)。
  11. ^ 因此,由獅號對戰塞德利茨號、虎號對戰毛奇號、長公主號對戰德夫林格號和新西蘭號對戰布呂歇爾號。
引用
  1. ^ Rüger,第160頁.
  2.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62頁
  3.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53頁
  4. ^ Staff,第3頁.
  5.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6. ^ Gardiner & Gray,第134頁.
  7. ^ Gröner,第56頁.
  8. ^ 8.0 8.1 Herwig,第45頁.
  9. ^ Gröner,第52頁.
  10.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艦史,第24頁
  11. ^ Staff,第3, 4頁.
  12. ^ Staff,第4頁.
  13. ^ Philbin,第119頁.
  14. ^ Scheer,第13頁.
  15.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Gröner,第53頁.
  16. ^ Friedman,第91頁.
  17. ^ 17.0 17.1 Grießmer,第177頁.
  18. ^ 18.0 18.1 NavWeaps (21 cm/45).
  19. ^ 19.0 19.1 19.2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20. ^ 20.0 20.1 20.2 20.3 NavWeaps (15 cm/45).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Staff,第6頁.
  22. ^ NavWeaps (8.8 cm/45).
  23. ^ Gardiner & Gray,第151頁.
  24. ^ Halpern,第185頁.
  25. ^ 25.0 25.1 25.2 Tarrant,第30頁.
  26. ^ 26.0 26.1 26.2 Tarrant,第31頁.
  27. ^ 27.0 27.1 Tarrant,第32頁.
  28. ^ 28.0 28.1 Tarrant,第33頁.
  29. ^ Scheer,第70頁.
  30. ^ 30.0 30.1 30.2 30.3 Tarrant,第34頁.
  31. ^ 31.0 31.1 Tarrant,第35頁.
  32. ^ 32.0 32.1 32.2 32.3 Tarrant,第36頁.
  33. ^ 33.0 33.1 33.2 33.3 Tarrant,第38頁.
  34. ^ Tarrant,第39頁.
  35. ^ Goldrick,第263頁.
  36. ^ 36.0 36.1 Tarrant,第40頁.
  37. ^ Tarrant,第40–41頁.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Tarrant,第42頁.
  39. ^ 39.0 39.1 39.2 Schmalenbach,第180頁.
  40. ^ Goldrick,第279頁.
  41. ^ Tarrant,第41頁.
  42. ^ Tarrant,第43頁.

參考資料

在線來源

座標54°33′30″N 05°27′50″E / 54.55833°N 5.46389°E / 54.55833; 5.4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