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崔僧祐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僧祐(?—?),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人,出自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清河青州房,劉宋、北魏官員。

生平

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將軍慕容白曜圍攻歷城時,崔僧祐的母親明氏、弟弟崔僧淵都在城內。泰始四年(468年),宋明帝劉彧任命崔僧祐擔任輔國將軍,率領數千兵馬,與青齊人親屬身在歷城、梁鄒的人士明同慶、明菩薩等人擔任將領佐吏,從淮海地區揚言去救援。崔僧祐的軍隊將要到不其,聽說叔叔崔道固已經戰敗,自己的母親和弟弟都被北魏俘虜,因此停軍不前。慕容白曜圍困東陽時,上表請求崔僧祐的堂弟崔景徽前去勸諭崔僧祐,崔僧祐為了救母親和弟弟的命,於是歸降北魏[1]。慕容白曜將崔僧祐送到京城,崔僧祐在客邸幾年,獲賜爵層城侯。崔僧祐與房法壽畢眾敬薛安都等人都不和睦[2]。房法壽等人告發崔僧祐歸順北魏沒有誠意,崔僧祐被拘捕一年多,因為大赦獲得釋放。之後崔僧祐與僧人法秀謀反被定罪處死[3][4]

家庭

曾祖

  • 崔瓊,後燕車騎屬

祖父

  • 崔輯,劉宋泰山郡太守

父母

兄弟

  • 崔僧淵,北魏龍驤將軍、南青州刺史

子女

  • 崔道寧,北魏給事中

參考資料

  1. ^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對曰:「張讜父子,始有歸順之名,後有閉門之罪,以功補過,免罪為幸。臣又見崔僧祐母弟,隨其叔父道固在歷城。僧祐遙聞王威遠及,恐母弟淪亡,督率鄉閭來欲救援。既至郁洲,歷城已沒,束手歸誠,救母弟之命。聖朝嘉其附化,賞以三品。亡父之誠,豈後僧祐?」
  2. ^ 《魏書校勘記·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一五》:與房法壽畢薩諸人皆不穆 按青齊降魏諸將無「畢薩」其人,「薩」當是「薛」之訛,指薛安都。
  3. ^ 《魏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道固兄目連子僧祐。白曜之圍歷城也,僧祐母明氏、弟僧淵並在城內。劉彧授僧祐輔國將軍,領眾數千,與青齊人家口在歷城、梁鄒者明同慶、明菩薩等為將佐,從淮海揚聲救援。將至不其,聞道固已敗,母弟入國,徘徊不進。白曜圍東陽時,表請景徽往喻僧祐,乃歸降。白曜送之,在客數載,賜爵層城侯。與房法壽、畢薩諸人皆不穆。法壽等訟其歸國無誠,拘之歲余,因赦乃釋。後坐與沙門法秀謀反,伏法。
  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二》:上以崔道固兄子僧祐為輔國將軍,將兵數千從海道救歷城,至不其,聞歷城已沒,遂降於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