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行本紀功碑
姜行本紀功碑 | |
---|---|
年代 |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 |
發掘地點 |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 |
現存於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
姜行本紀功碑,全稱大唐左屯衛將軍姜行本勒石紀功文,是記述唐姜行本等人攻打高昌戰事的紀功碑。紀功碑最初位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松樹塘一帶。現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該碑亦被稱為姜行本碑[書 1]、唐姜行本碑[書 2]、左屯衛將軍姜行本勒石之紀文[書 3]等。
姜行本紀功碑的發現
清雍正九年(1731年),姜行本紀功碑出土於鎮西府松樹塘一帶(今屬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是巴里坤縣、伊吾縣與哈密市交界處)。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為了疏通運糧通道,寧遠大將軍岳鍾琪開始命人修築天山運道。天山運道修築完成後,查郎阿經過數十年將姜行本紀功碑運到了天山頂。同治年間,哈密辦事大臣文麟將該碑運至天山關帝廟,並修築碑亭設置柵欄予以保護[書 4][書 5]。故姜行本紀功碑在《鎮西廳鄉土志》中亦被稱為天山唐碑[書 6],而該處山峰也因碑得名「庫舍圖嶺」[史 1]。到了民國二十年(1931年),馬仲英率部入疆,並攻陷哈密縣,天山關帝廟被燒毀,姜行本紀功碑也被棄置於荒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國國民黨哈密專員李朗星又將此碑遷至哈密老城(漢城)中山堂的西圖書堂,並將其鑲嵌入牆壁之中。二十世紀50年代,姜行本紀功碑被運至烏魯木齊市,並保存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內[書 4][書 5][書 7][刊 1][網 1]。
姜行本紀功碑在被放置在天山關帝廟時有一些傳說。廟中的人常說這碑有神力,輕易不能拓,如拓會立刻招致風雪阻斷行人的去路。更有甚者稱,路過閱讀碑上文字便會使得風雪驟至,不只是山神呵護還是怪物附着於此[刊 2][書 4]。
石碑現狀與碑文內容
姜行本紀功碑高250厘米,寬90厘米,厚25厘米。碑文字體為楷書,共18行,滿行47字。正面碑額5行,每行3字,正文共752字[書 8][a]。碑額內容為[b]:
大唐左屯衛將軍姜行本勒石紀功文
姜行本紀功碑碑文詳細記錄了攻打高昌的時間、地點、作戰方式、行軍路線、將領名諱等內容[書 9]。記載的內容講述的是在唐貞觀年間,高昌王麴文泰在西突厥欲谷設的支持下,與唐為敵,扣留過往使者,使得交通阻斷。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上柱國、陳國公侯君集率數十萬大軍討伐高昌。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左屯衛將軍開國公薛萬均、左屯衛將軍姜行本則為副總管,參與作戰的有沙州刺史劉德敏、右監門中郎將衡智錫、左屯衛中郎將屈昉等人。姜行本率山東巧匠先行抵達伊州(今哈密市一帶),並在今松樹塘附近開始囤積糧草、置辦戰馬,並且利用當地豐厚的松木資源開始製造戰車、拋石機等工程器械。在攻打高昌的戰役中,有力的配合前方作戰部隊,最終攻克高昌[書 7][書 9]。碑文如下:
昔凶奴不滅,竇將軍勒燕山之功;閩越未清,馬伏波樹銅柱之跡。然則振英風於絕域,申壯節於異方,莫不騰茂實扵千秋,播芳猷扵萬古者矣。大唐德合二儀,道高五帝。握金鏡以朝萬國,調玉燭以馭兆民。濟濟衣冠,煌煌禮樂。車書順軌,扶桑之表俱同;治化所沾,濛汜之鄉,暨苑天山而池瀚海,內北戶以靜幽都,莫不解辮髮扵藁街,改右衽扵夷邸。高昌國者,乃是兩漢屯田之壁,遺兵之所居。麴文泰者即其苗裔也。往因晉室多難,群雄競馳,中原乏主,邊隅遂隔,間屆戎狄,竊多撥王,磨□至今,靡遺聲教。自皇威遠被,稽顙來诓,雖沐仁風,情懷首鼠。杜遠方之職貢,阻重驛之往來,肆豺狼之心,起蜂蠆之毒,發徒眾庶,賊殺無已,聖上慜彼蒼生,申茲吊伐,乃詔使持節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上柱國、陳國公侯君集交河道行軍大揔管,副揔管左屯衛大將軍、上柱國、永安郡開國公薛萬均,副總管左屯衛大將軍、上柱國、通川縣開國男姜行本等,爰整三軍,龔行天罰。但妖氣未殄,將軍逞七縱之威;百雉作固,英奇申九攻之略。以通川公深謀簡出,妙思縱橫,命飾前軍營造攻具。乃統沙州刺史、上柱國、望都縣開國侯劉德敏,右監門中郎將、上柱國、淮安縣開國公衡智錫,左屯衛中郎將、上柱國、富陽縣開國伯屈昉,左武侯郎將李海岸,前開州刺史時德衡,右監門府長史王進威等,並率驍雄,鼓行而進。以貞觀十四年五月十日,師次伊吾折羅漫山,北登黑紺所。未盈旬月,剋成奇功。伐木則山林殫盡,叱吒則川谷盪薄。衝梯蹔整,百櫓冰碎,機檜一發,千石雲飛。墨翟之拒無施,公輸之妙詎比。大揔管運籌帷幄,繼以中軍鐵騎亙原野,金鼓動天地,高旗蔽日月,槊長戟彗雲。自秦漢出師未有如斯之盛也。班定遠之通西域,故跡罕存;鄭都護之滅車師,空聞前史。雄圖世著,彼獨何人?乃勒石紀功,傳諸不朽,其詞曰:
扵赫大唐,受天明命。化齊得一,功無與兢,荒服猶阻,夷居天定,乃拜將軍,殄茲梟獍。其一:六奇動思,群雄逞力。陣開龍騰,營設虎踞,氣麗星光,旗明日色,楊旌塞表,振威西極。其二:峨峨峻嶺,渺渺平原,塞雲暝結,胡風晝昏。經年凝冰,高樹吟猿,銘功贊德。
大唐貞觀十四年歲次庚子閏六月丁卯朔廿五日辛卯立。
瓜州司法參軍河內司馬太真詞具
碑左側刻有兩行提名,分別是薩孤吳仁和牛進達的頭銜和部隊數量。內容[書 8]分別是:
交河道行軍揔管右曉衛將軍上柱國□□□□□薩孤吳仁領軍十五萬
交河道行軍揔管左武衛將軍上柱國□□縣開國公牛進達領兵十五萬
而碑右側刻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華民國駐哈密官員李朗星所撰鐫的「移藏姜行本碑記」。碑文為楷體,豎排四行。其內容為:
餘轉戰江河間,將日寇擊降之。翌年春,奉命率部西來實邊,仲夏,督政東疆於民眾。浮湯之際出巡哈密、鎮西、伊吾等縣。東至天山巔,忽視唐碑於道旁,字多不辨,當僱工移至嶺側。三十六年秋,民物安阜。適經籌建之哈密中山紀念堂。告成,慮此碑風雪日侵,年遠字湮,乃移入城妥藏於堂西之圖書堂中,期保真跡永垂年耳。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吉日襄陽李朗星識
史書記載、爭議與推論
關於姜行本的紀功碑在《舊唐書》與《新唐書》中均有多次記載。書中均記載姜行本是在此處原有的班超紀功碑的石刻上,將原文磨去重新鐫刻自己的事跡[史 2][史 3][史 4][史 5]。長期以來,金石學家把巴里坤松樹塘發現的石碑當作新舊《唐書》中所述的將班超紀功碑磨去重新鐫刻的紀功碑。直到對位於哈密市煥彩溝的煥彩溝石刻的重新考察,發現煥彩溝石刻碑文中也有講述姜行本的內容,同時有被磨去的漢代碑文痕跡。有學者則認為煥彩溝石刻才是史書上提及的被姜行本磨去碑文的石刻。而傳世的姜行本紀功碑是姜行本另選擇石塊勒文,並非史書上記載的紀功碑[刊 3]。也因此,為了區分兩碑刻,傳世的姜行本紀功碑因其是東漢以來規範的新式石碑形制,被稱為「姜行本紀功新碑」。而煥彩溝石刻作為舊制的天然刻石,被稱為「姜行本紀功舊碑」[書 5]。
姜行本紀功碑並未放置在碑文所講述的攻打高昌的高昌城附近,而是在數百公里外的松樹塘。在攻破高昌後,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查抄發配很多高昌遺民。而當屬下將士知道此事後,更是明目張胆的持杖搶劫[史 4]。而《新唐書》中的記載侯君集除了掠奪財物,還欺辱婦女[史 5]。《資治通鑑》中更是記載了此役中與姜行本同為交河道行軍副總管的薛萬均私通高昌婦女的事[史 6]。身為行軍副總管的姜行本在勒紀功碑時可能既不想紀此醜聞,又不想讓受到迫害的高昌遺民知曉勒紀功碑之事。這可能就是姜行本選擇在松樹塘勒碑而非高昌城的原因之一[刊 4]。
註釋
參考文獻
- 史料
- ^ 徐松. 西域水道记·卷三.
蒙古語庫舍,碑也。以嶺有唐碑,故名。
- ^ 劉昫. 旧唐书·卷五十九. 維基文庫 (中文).
及高昌之役,以行本為行軍副總管,率眾先出伊州。未至柳谷百餘里,依山造攻具。其處有班超紀功碑,行本磨去其文,更刻頌,陳國威德而去,遂與侯君集進平高昌。
- ^ 歐陽修等. 新唐书·卷九十一. 維基文庫 (中文).
其處有漢班超紀功碑,行本磨去古刻,更刊頌陳國威靈。遂與侯君集進平高昌,戰有功,璽書尉勞。
- ^ 4.0 4.1 劉昫. 旧唐书·卷六十九. 維基文庫 (中文).
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國,俘智盛及其將吏,刻石紀功而還。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請,輒配沒無罪人,又私取寶物。將士知之,亦競來盜竊,君集恐發其事,不敢制。及京師有司推其罪,詔下獄。
- ^ 5.0 5.1 歐陽修等. 新唐书·卷九十四. 維基文庫 (中文).
高昌平,君集刻石紀功還。初,君集配沒罪人不以聞,又私取珍寶、婦女,將士因亦盜入,不能制。及還京師,有司劾之,詔君集詣獄簿對。
- ^ 歐陽修等.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維基文庫 (中文).
君集之破高昌也,私取其珍寶;將士知之,競為盜竊,君集不能禁,為有司所劾,詔下君集等獄。……又有告薛萬均私通高昌婦女者,萬均不服,內出高昌婦女付大理,與萬均對辯。
- 書目
- ^ 王昶. 金石萃编·卷四十五·唐五. : 9.
- ^ 徐松. 西域水道记.
- ^ 畢沅. 关中金石记·卷二. : 3.
- ^ 4.0 4.1 4.2 4.3 戴良佐. 西域碑铭录. 新疆人民出版總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3: 39–42. ISBN 9787228152544.
- ^ 5.0 5.1 5.2 朱玉麒. 瀚海零缣——西域文献研究一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中華書局. 2019: 16–20. ISBN 978-7101141337.
-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 (編). 新疆乡土志稿. 北京: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1990: 200–201.
- ^ 7.0 7.1 王毅民. 《哈密文物志》編纂組 , 編. 哈密文物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 276–279. ISBN 7-228-02632-2.
- ^ 8.0 8.1 張建國.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 編.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志. 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出版社. 1993: 502. ISBN 7-5631-0361-9.
- ^ 9.0 9.1 9.2 鄭成加. 哈密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編. 哈密地区志. 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出版社. 1997: 1312–1313. ISBN 7-5631-0926-9.
- 期刊
- ^ 1.0 1.1 董蘇寧. 哈密地区碑刻述评. 西域研究. 1998, (02): 46–54. doi:10.16363/j.cnki.xyyj.1998.02.006.
- ^ 徐靜靜. 《姜行本纪功碑》研究概述及其研究价值. 青年文學家. 2012, (04): 192.
- ^ 3.0 3.1 馬雍. 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 出土文獻研究. 1985, (00): 196–203.
- ^ 王澗泓; 莎麗萍. 《姜行本纪功碑》勒于巴里坤原因初探.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05): 26–28. doi:10.13831/j.cnki.issn.1672-8254.2006.05.008.
- 網站
- ^ 民国拓唐姜行本纪功碑拓本. 浙江博物館公共服務綜合平台.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