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莎蒂

典範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鐵莎蒂
Subway Sadie
廣告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阿爾弗雷德·桑特爾(Alfred Santell
監製艾爾·羅克特(Al Rockett
編劇阿黛爾·科曼迪尼[*]
劇本阿黛爾·科曼迪尼Adele Comandini
保羅·斯科菲爾德(Paul Schofield
原著根據米爾德里德·克拉姆(Mildred Cram)的《沙漠莎蒂》(Sadie of the Desert)改編
主演多蘿西·瑪卡伊爾Dorothy Mackaill
傑克·馬爾霍爾(Jack Mulhall
攝影亞瑟·艾德森Arthur Edeson
剪接休·貝內特(Hugh Bennett
製片商艾爾·羅克特製片廠(Al Rockett Productions
片長70分鐘
語言無聲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26年9月12日 (1926-09-12)
發行商第一國家影業

地鐵莎蒂》(英語:Subway Sadie)是一部1926年的美國無聲喜劇劇情片,由阿爾弗雷德·桑特爾執導,根據米爾德里德·克拉姆1925年發表的短篇故事《沙漠莎蒂》改編。影片講述了紐約女店員莎蒂·赫爾曼(多蘿西·瑪卡伊爾飾)和地鐵警衛赫伯·麥卡錫(傑克·馬爾霍爾飾)之間的愛情故事,兩人在地鐵站相識相戀並訂婚,但莎蒂之後從售貨員成為實盤買手,她必須在自己的新工作和嫁給赫伯之間作出選擇。電影中的演員還包括查爾斯·默里、佩吉·肖、加斯頓·格拉斯和伯納德·蘭德爾。

影片的製作於1926年5月拉開帷幕。亞瑟·艾德森擔任攝影指導,拍攝工作在紐約市中央公園周邊的賭場夜總會進行。1926年9月12日,影片在紐約首映,經第一國家影業發行。許多出版物都對電影有正面評價,稱讚了演員的表演和桑特爾的執導技巧。如今,《地鐵莎蒂》很可能已經佚失。

劇情

莎蒂·赫爾曼(Sadie Hermann,多蘿西·瑪卡伊爾飾)是紐約一間皮草商店的店員,她一直夢想着能夠到巴黎旅遊。一天早上搭地鐵上班時,她認識了愛爾蘭裔地鐵警衛赫伯·麥卡錫(Herb McCarthy,傑克·馬爾霍爾飾),經過一段交談,兩人約定這周星期日在紐約的克麗歐佩特拉方尖碑旁見面。[1][2]

赫伯和莎蒂很快陷入熱戀並訂婚,但莎蒂卻在這時獲得了擢升,從售貨員成為實盤買手,必須取消婚約到巴黎工作,赫伯對此非常傷心。莎蒂準備離開,但卻收到了赫伯發來的訊息,原來他遇上事故而住進了醫院。莎蒂前去醫院看望情郎,並且決定放棄自己的新工作,嫁給赫伯;接下來未婚夫告訴她,自己的父親正是地鐵公司的總裁。[1][2]

製作

多蘿西·瑪卡伊爾
傑克·馬爾霍爾
多蘿西·瑪卡伊爾(左)和傑克·馬爾霍爾(右)共同主演了《地鐵莎蒂》

《地鐵莎蒂》由阿爾弗雷德·桑特爾執導[2],阿黛爾·科曼迪尼和保羅·斯科菲爾德把米爾德里德·克拉姆(Mildred Cram)於1925年發表在《紅皮書雜誌》(The Red Book Magazine)上的短篇故事《沙漠莎蒂》(Sadie of the Desert)改編成本片的劇本[3]

電影於1926年5月3日開始進入製作階段[4]。艾爾·羅克特是影片的製片人和製片主任,他與桑特爾一起選擇了電影中的演員。傑克·馬爾霍爾獲選飾演男主角赫伯·麥卡錫。雖然已經坐過很多次地鐵,但他從沒注意到其中的警衛,所以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坐了「幾乎整整一天」的地鐵,來對這些警衛加以觀察[5]。馬爾霍爾對桑特爾有着很高的評價:

他是位了不起的導演,能夠讓人感到非常自然。他擁有像卓別林執導《巴黎一婦人》(A Woman of Paris)時那樣的思路,在我看來,他與劉易斯·邁爾斯通馬爾科姆·聖克萊爾Malcolm St. Clair)都給予他人相同的感觸,都是新一代的導演。他們並不總是把時間花在技術問題上,把演員像木偶一樣擺弄。[6]

獲選扮演女主角莎蒂·赫爾曼的多蘿西·瑪卡伊爾認為,這部電影能夠吸引「美國的每個女孩」前來觀看。她相信,「這部電影中的每個情節都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女孩身上。這正是我所喜歡的。這裏面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是真的。」[7]。其他演員和角色包括:查爾斯·默里(Charles Murray)詮釋司機、佩吉·肖(Peggy Shaw)出演埃塞爾(Ethel)、加斯頓·格拉斯(Gaston Glass)飾演弗雷德·佩里(Fred Perry)、伯納德·蘭德爾(Bernard Randall)扮演布朗(Brown[8]

亞瑟·艾德森是黑白無聲片《地鐵莎蒂》的攝影指導[8]。影片在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多個地點取景,其中包括克麗歐佩特拉方尖碑[9]和當地一家賭場客棧,這也是這裏第一次成為電影的取景地[10]。片中還有一場夜總會的戲也是在紐約取景拍攝[11]。休·貝內特擔任電影的剪輯師,艾爾·羅克特製片廠負責製作[8]。1926年6月,羅克特向《電影新聞》表示電影已經拍攝完成[12]。1926年8月18日,第一國家影業為影片發出了版權申請[3]。最終完成的作品有7卷長,膠片全長2050米[8],播放時長約為70分鐘[13]

發行和反響

電影中的一個鏡頭,兩位主角都在其中。影片的成功讓他們之後又一起出演了多部電影。

《地鐵莎蒂》的發行通過第一國家影業進行,影片於1926年9月12日在紐約首映[3]。電影獲得了良好的評價,《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稱這是「一部有趣的電影」。評價中認為電影的結局缺乏驚喜,但就全片來說仍然讓人賞心悅目[14]。《獨立晚報》(The Evening Independent)也稱讚了這部電影,讚揚這是「這個季度最巧妙、最有趣的電影之一」[15]

《電影劇》(Photoplay)雜誌的一篇評論稱讚了瑪卡伊爾的表演,形容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真實與人性的故事」[16]。《電影先驅報》(Motion Picture Herald)的評論中則認為影片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稱道之處,但仍然是一部值得欣賞的佳作,文章中還稱讚了馬爾霍爾的表演[17]。《伯克利每日公報》(Berkeley Daily Gazette)的一篇文章稱讚了電影的劇情、導演技巧和表演,稱其已達到少見的輝煌高度[18]

《早間電訊報》(The Morning Telegraph)在評論中稱,《地鐵莎蒂》會讓「大部分站在車上的乘客感到滿意」,並且相信電影會有「極佳的票房成績」。《紐約新聞報》也給出正面評價,稱這是一部「充滿魅力的輕喜劇」。《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的評論稱電影講了個「始終如一、似模像樣的故事」,還稱讚了桑特爾的導演技巧[19]。《每日鏡報》的一篇評論讚賞了瑪卡伊爾的表演和桑特爾的導演能力[19],《閱讀鷹報》(Reading Eagle)也稱讚了兩位主角的表演,稱他們是「恆星般(亮眼)的組合」[20]。不過,影片也並非沒有負面評價,《教育銀幕》(The Educational Screen)的評論中就認為這部電影中的內容都是些老生常談[21]

1927年6月,《東南密蘇里人報》(Southeast Missourian)的一位記者發文稱,《地鐵莎蒂》已經成為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22]。馬爾霍爾和瑪卡伊爾的銀幕組合廣受好評,有評價稱他們「真是個完美組合」,希望他們能在將來的多部電影中再度合作[6]。兩人在《地鐵莎蒂》後還合作出演了1927年的《笑吧兄弟,微笑》(Smile, Brother, Smile[23]、1928年的《土耳其浴室的女士之夜》(Ladies' Night in a Turkish Bath[24]和《端莊淑女》(Lady Be Good[25],以及1929年的《麗茲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Ritz[26];1933年的《八點鐘的帷幕》(Curtain at Eight)是兩人的最後一次合作[27]

《地鐵莎蒂》的放映一直持續到了1928年1月12日[28],但是截至2007年11月,這部電影的拷貝已無法確定是否尚存,影片很可能已經佚失[8],只有紐約運輸博物館還保存有本片的一張海報[29]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Subway Sadie (1926) – Full Synopsis.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2. ^ 2.0 2.1 2.2 Subway Sadie.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Internet Archive. [2014-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2). 
  3. ^ 3.0 3.1 3.2 Subway Sadi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7). 
  4. ^ Peggy Shaw in Subway Sadie. The Film Daily. Internet Archiv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5. ^ Jack Mulhall Rides Subway for Accuracy. Ottawa Citizen. 1926-10-26 [2014-08-06]. 
  6. ^ 6.0 6.1 Sebastian, Inez. Discovered – Jack Mulhall. Picture-Play Magazine.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9). 
  7. ^ "'Subway Sadie' A Film Story of Every Girl," Says Star.. Lockport Union-Sun & Journal. 1927-01-18: 2. 
  8. ^ 8.0 8.1 8.2 8.3 8.4 Subway Sadie. Silent Era.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9. ^ Koszarski, Richard. Hollywood On the Hudson: Film and Television in New York from Griffith to Sarnoff.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8-08-27: 129 [2014-08-06]. ISBN 978-0-8135-4552-3. 
  10. ^ Attractions at Showhouse Offer Variety. The Miami News. 1926-11-26 [2014-08-06]. [失效連結]
  11. ^ Plaza. St. Petersburg Times. 1926-09-13 [2014-08-06]. 
  12. ^ Pictures and People. Motion Picture News.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8). 
  13. ^ Erickson, Hal. Subway Sadi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4). 
  14. ^ A Subway Guard's Romance. The New York Times. 1926-09-13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4). 
  15. ^ Herbert Clifton is Star on Keith Bill This Week. Evening Independent. 1926-12-10 [2014-08-06]. 
  16. ^ Photoplay. Photoplay.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17. ^ Exhibitors Herald and Moving Picture World. Moving Picture Herald.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6). 
  18. ^ Subway Sadie To be Exhibited Here. Berkeley Daily Gazette. 1926-12-11 [2014-08-06]. 
  19. ^ 19.0 19.1 Subway Sadie advert. The Film Daily.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20. ^ Dorothy Mackaill in Subway Sadie. Reading Eagle. 1926-10-24 [2014-08-06]. 
  21. ^ Subway Sadie. The Educational Screen. Internet Archiv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3). 
  22. ^ Ball Game Played by Artificial Light Is Dazzling Success. The Southeast Missourian. 1927-06-25 [2014-08-06]. 
  23. ^ Smile, Brother, Smile.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24. ^ Erickson, Hal. Ladies' Night in a Turkish Bath. Allmovi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25. ^ Lady Be Good.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7). 
  26. ^ Erickson, Hal. Children of the Ritz. Allmovie.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27. ^ Pitts, Michael R. Poverty row studios, 1929–1940: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53 independent film companies, with a filmography for each. McFarland & Co. 1997: 224 [2014-08-06]. ISBN 978-0-7864-0168-0. 
  28. ^ Euclid. The St. Petersburg Times. 1928-01-12 [2014-08-06]. 
  29. ^ Plitt, Amy. Highlights of the New York Transit Museum in New York City. Time Out. [2014-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