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法斯爆炸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2年2月7日) |
位置 | 加拿大諾華斯高沙省哈利法斯 |
---|---|
日期 | 1917年12月6日 9:04:35(AST) |
死亡 | 2,000(估算)(已知1,950人) |
受傷 | 9,000(估算) |
哈利法斯爆炸發生在1917年12月6日,加拿大諾華斯高沙省哈利法斯,法國貨船白朗峰號滿載炸藥,與挪威船舶SS伊莫在連接哈利法斯港與貝德福德窪地的海峽相撞[2]。白朗峰號上發生火災,大約二十分鐘後船上的炸藥爆炸,摧毀哈利法斯列治文區,並觸發18米高海嘯。大約有2000人死於海嘯,火災和建築物倒塌,近9000人受傷[3]。哈利法斯爆炸是核武器發展前最大的人造爆炸[4],約2900噸TNT炸藥當量。1918年5月,達爾豪西大學教授霍華德·L.布朗森估計爆炸約2400噸TNT炸藥當量[5]。
白朗峰號貨船接收到法國政府的命令,負責將貨物從紐約市途徑哈利法斯運往法國的波爾多港。大約在當天上午8點45分,白朗峰號以一節的速度與挪威貨船SS伊莫號相撞,該船由比利時救濟委員會租用,用於提取一船救濟物資。由於撞擊使得白朗峰號上存放在甲板上的裝有苯的桶泄露,泄露出的苯蒸汽又被撞擊產生的火花點燃,導致了船上迅速燃起了大火。在大約燃燒了20分鐘後,大火引發了爆炸。
事後有目擊者指出見到附近有德國潛艇的潛望鏡,故有傳為德軍偷襲,但此事無法証實,也隨德國戰敗而不了了之。但二戰時加拿大海軍卻曾在附近擊沉另一德軍潛艇,亦因此此事為德軍偷襲的傳言仍流傳在該地。
背景
在哈利法斯港兩邊有兩座城市,西岸為哈利法斯,東岸為達特茅斯。到1917年,哈利法斯港已成為前往英國和法國商船船隊的主要集結點。有益該港口是英國皇家海軍在北美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同時也是戰時貿易中心,因此哈利法斯曾經在一戰期間十分繁榮。
1880年,哈利法斯深水碼頭竣工,這增加了海上貿易量,也促進了地區的發展。但由於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建成,使得當地企業難以與加拿大中部企業進行競爭,當地開始出現經濟衰退的現象。英國駐軍於1905年底和1906年處陸續離開這座城市。1907年,港口被出售給加拿大,開始成為加拿大造船廠。該船塢於1910年成立後開始成為加拿大皇家海軍的指揮中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加拿大政府開始對港口建設進行投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使得哈利法斯重新崛起。由於加拿大皇家海軍幾乎沒有自己的適航船隻,英國皇家海軍決定,重新採用哈利法斯港口作為其在北美東岸的行動基地,從而達到維護大西洋貿易航線的目的。1915年,也就是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哈利法斯港正式開始由加拿大皇家海軍接管。到1917年,哈利法斯艦隊變得空前壯大。
參考
- ^ Several locations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this image but comparisons of direction, land elevation and the foreground vessel mostly strongly suggest Bedford Basin Joel Zemel, "Halifax Explosion - The Anatomy Of A Disaster: An Analysis of Two 1917 Halifax Explosion Blast Cloud Photograph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The ship had been named with the initials - JMO - after the senior owner of the company, Johan Martin Osmundsen (aka Jurgens M. Osmond), but people started calling her Imo and the name stuck. Source: Methods of Disaster Research by Robert A. Stalling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ittee on Disasters ©2002), pp. 281-282.
- ^ CBC - Halifax Explosion 1917. CBC.ca. 2003-09-19 [201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3).
- ^ Time: Disasters that Shook the World. New York City: Time Home Entertainment. 2012: 56. ISBN 1-60320-247-1.
- ^ John Griffith Armstrong, The Halifax Explosion and the Royal Canadian Navy: Inquiry and Intrigue (2004, UBC Press), pp.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