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衞星導彈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反衞星導彈是使用導彈攻擊環繞地球軌道的人造衞星武器系統。飛彈可以由地面或者是水面的發射平臺發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飛行器在運到較高的高度之後發射。反衞星飛彈針對的是軍用衞星,尤其是在低軌道上的偵查,電子情報蒐集以及海洋偵測衞星等等。目前在環繞地球軌道中部署反衞星武器的行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公開或是正面承認,然而包括美國中國等有能力發射人造衞星的國家都可能掌握相關的技術或者是系統。目前已證實曾成功以飛彈摧毀人造衞星的國家包括前蘇聯(今俄羅斯)、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

美國

早期的反衞星(ASAT)飛彈計劃

比較有名的公開發展與測試是美國以F-15鷹式戰鬥機為發射載具,進行反衞星飛彈的研究和試驗。這個計劃的起源是對應當時蘇聯開發的反衞星衞星計劃。1979年渥特(Vought)公司獲得一份研發空載反衞星飛彈的合約,渥特公司利用SRAM-A飛彈的推進段作為第一段與Altair III火箭作為第二段,加上紅外線尋標器以及撞擊彈頭,共同組成ASM-135反衞星飛彈英語ASM-135 ASAT

這枚飛彈重達1,180公斤(2600磅),由F-15爬升到11612.88米(38,100呎)高空發射,飛彈的彈頭沒有炸藥,純粹以撞擊的方式摧毀衞星。彈頭採取自旋穩定,並且以36個小火箭協助修正航向。攔截高度至少可以達到560公里的軌道。擔任發射任務的F-15需要增加額外的電池,修改機上的射控電腦,抬頭顯示器等設備。

1980年代初期先由F-15攜帶飛彈進行試驗飛行,直到1984年才進行第一次試射,包括隨後的三次試射,這些飛彈都是瞄準預先設定的座標而不是人造衞星。對衞星的試驗發射只有在1985年9月12日進行過,目標是一顆1979年發射的珈馬射線觀測衞星Solwind P78-1。這顆衞星雖然已經完成預定的任務,不過仍舊繼續傳送測資料。試驗的結果很成功,彈頭完全摧毀這枚衞星。[1]

F-15戰鬥機試射的ASM-135A飛彈

雖然整個計劃進行的很順利,但是擔心這項發展會違反美國和蘇聯之間不研發和測試反衞星武器的協議,國會也不同意繼續試驗,儘管有20架F-15已經進行必要的改裝工程,整個計劃還是在1988年正式終止。

目前有一枚飛彈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美國空軍博物館展出。

1985年進行的這次飛彈實驗,目標衞星被擊碎成約250塊碎片,而直到1997年全部碎片才墜落地球完畢,由於擔心碎片造成的太空污染,美軍已將注意力放置在透過高能量雷射軟殺衞星感測器的方法。

2008年美國反衞星飛彈測試

USA 193衞星是於2006年12月14日 21:00:00(GMT時間)由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Delta II)從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發射升空的一顆間諜衞星。重量為2300公斤。設計軌道為遠地點365公里,近地點349公里。發射升空後與地面失去聯繫,成為一顆失控的衞星。2008年2月20日,美國海軍伊利湖號巡洋艦(USS Lake Erie (CG-70))發射一枚RIM-161導彈(SM-3)型導彈擊落了它。

中國

2007年

2007年中國反衞星導彈試驗是指中國於2007年1月11日進行的一次反衞星導彈試驗。在該試驗中,由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發射的一枚開拓者1號火箭攜帶動能彈頭,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2],擊毀了軌道高度865公里,重750公斤的該國已報廢的氣象衞星風雲一號C[3],是自1985年美國發射ASM-135反衞星導彈摧毀P78-1人造衞星以來首次成功的人造衞星攔截試驗。[4]

2010年

中國第二次反衞星武器測試發生在2010年1月,在那次據評估擁有反衞星和反導雙重目標的試驗中,中國試射了一枚SC-19導彈[5]

2013年

2012年10月,「自由燈塔」網站首次報道中國軍方正準備測試一款能力更強的新型高地球軌道反衞星導彈,即動能-2直接上升動能反衞星導彈。美國防務官員在接受「自由燈塔」網站採訪時稱,有關中國反衞星武器試驗的情報報告暗示動能-2導彈測試最初定在11月進行。報道稱,如果中國進行了反衞星武器試驗,那麼這將是其首次試射這款能夠通過高速撞擊摧毀戰略導航、通信或情報衞星的新型高地球軌道攔截導彈。報道還稱,反衞星武器導彈是中國在研幾款旨在應對美國軍事優勢的若干高科技武器系統之一。衞星是美國遠程指揮、導彈制導、情報收集的重要工具。僅利用12枚反衞星導彈,中國就有可能會嚴重限制美國軍方的遠距離作戰行動,如協防台灣海峽、日本和南韓。[5]

2013年5月16日,美國《空軍時報》刊登文章明確指出,美國軍方對鯤鵬7號進行了跟蹤,發現鯤鵬7號軌道頂點達到10,000公里(6,200哩),接近地球同步軌道;但鯤鵬7號沒有將任何物體送入軌道及沒有攔截目標,並在印度洋上空重返大氣層。

美國、俄羅斯過去雖然都進行過一系列的反衞星試驗,但這些試驗的最大攔截高度都沒有超過2000公里,只能攔截一些低軌偵察衞星,美國僅在"星球大戰"計劃中論證過高軌道反衞星方案。

印度

2019年3月27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Jarndra Modi)宣佈,成功推出了該國第一種反衞星導彈系統(ASAT)。在國家的地址,PM表示,印度在低地球軌道(LEO)的300公里高度擊落了一枚通訊衞星,成功測試其ASAT導彈。測試在11:00左右進行。該操作被命名為任務Shakti。這個導彈系統是由Drdo - 印度防務服務與Indo Space Reganical(ISRO合作)的研究界開發的。這次測試是印度第四次國家反思探測能力。

俄羅斯

俄羅斯於2021年11月15日使用A-235導彈系統試射摧毀了宇宙1408號衞星,產生大量殘骸碎片,國際太空站的人員曾兩次進入乘員艙避難,美國對此表示譴責,但俄羅斯表示不會對太空活動造成威脅。[6][7][8][9][10][11]

參考文獻

  1. ^ History of On-Orbit Satellite Fragmentations (PDF) 13th. NASA Orbital Debris Program Office. May 2004: 12, 136 [2022-06-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6-10-24). 
  2. ^ Is China's Satellite Killer a Threat? (Tech Talk). [2012-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2). 
  3. ^ Nicholson, Brendon. World fury at satellite destruction. The Age. January 20, 2007 [2012-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1). 
  4. ^ Covault, Craig. China's Asat Test Will Intensify U.S.-Chinese Faceoff in Space. Aviation Week. 2007-01-21 [200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7). 
  5. ^ 5.0 5.1 一篇文章揭露中国太空战的真实水平:我们都被骗了!. [2014-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6. ^ George Dvorsky. Astronauts Forced to Take Shelter as Debris Cloud Threatens Space Station. Gizmodo. 2021-11-15 [2021-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英語). 
  7. ^ Loren Grush. Russia blows up a satellite, creating a dangerous debris cloud in space. Vox Media. 2021-11-15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英語). 
  8. ^ Russian anti-satellite missile test poses no threat - Moscow. BBC. 2021-11-17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9. ^ Chelsea Gohd. Did Russia just launch an anti-satellite test that created a cloud of space junk?. Future US, Inc. 2021-11-16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英語). 
  10. ^ Russian anti-satellite missile test poses no threat - Moscow. BBC. 2021-11-17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英語). 
  11. ^ Hanneke Weitering. NASA chief Bill Nelson condemns Russian anti-satellite test. Future US, Inc. 2021-11-16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