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史塔克·史密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希·史塔克·史密斯(英語:Nancy Stark Smith,1952年2月11日—2020年5月1日)是美國舞蹈家和接觸即興的創始參與者。[1][2]

1952年2月11日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父母是約瑟夫·J.·Smith博士,母親是露西爾。1954年,她的家人搬到了紐約的大頸城,她的母親在她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最初,她接受過運動員體操運動員的訓練[3],對舞蹈的興趣不大。[4]她在奧伯林學院(Oberlin College)的第一年才激發了對舞蹈的興趣,在那裏她參加了Twyla Tharp公司的住所。 Tharp的動作習慣使她着迷,並激發了她繼續學習現代和後現代舞蹈的興趣。在大學期間,她與史蒂夫·帕克斯頓(Steve Paxton)一起上課,史蒂夫·帕克斯頓是美國舞蹈家和即興創作的接觸者(當時是新生的舞蹈形式)。她被這種技術所感動,並表示希望繼續與帕克斯頓合作。但是,在那時,帕克斯頓只與男舞者共事。

她曾就讀於奧伯林學院[2] 1971年,她在Oberlin被國際著名的舞蹈編舞Twyla Tharp所發現。

1972年,她參加了帕克斯頓領導的一項表演項目,其中他們練習了多種即興演奏技巧,包括滾動和摔倒,相互拋接,識別體內的能量流以及探索二重奏的接觸。[5] 他們在紐約約翰·韋伯畫廊(John Weber Gallery)上表演的表演是接觸即興表演的第一場表演。帕克斯頓後來稱讚她的舞蹈能力:「她運動健壯,反應靈敏,極為主動……她非常勇敢。」[6]

從奧伯林學院獲得舞蹈和寫作學位的斯塔克·史密斯與帕克斯頓和其他舞者一起參加了團圓之旅,並在奧伯林學院[2]的場地上展示了作品,幫助了即興接觸舞蹈的流行。

接觸即興

根據國際舞蹈百科全書,接觸即興是「主要是一種二重唱形式(社會互動的最基本單位),它通過要求兩個參與者之間不斷的接觸來強調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賴的質量。」[7]斯塔克·史密斯本人也表示,擁有合作夥伴是聯絡即興表演的關鍵,無論是形式本身還是通過與他人分享技巧來發展即興表演的方式:我們「創造合作夥伴,使我們可以繼續跳舞」。該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Paxton、Stark Smith和其他早期創新者的歡迎,他們通過在全國範圍內的教學傳播了該表格。在反映接觸即興表演的早期表現時,史塔克·史密斯回想起人們對舞蹈中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漠視而感到興奮和驚訝:1970年代初期,舉男的女人是激進的。

隨着接觸即興表演的興起,Paxton和其他人表達了對舞者在未經適當培訓的情況下學習形式的安全性的擔憂。1975年,史塔克·史密斯創立了《國際通訊》(後來稱為《通訊季刊》 ),這是一本關於舞蹈和即興創作的國際雜誌,她繼續與麗莎·納爾遜(Lisa Nelson)合作編輯和製作,直到去世。[8]在即興接觸的早期,Contact Quarterly表達了史蒂夫·帕克斯頓、史塔克·史密斯和其他核心成員的選擇,以使非正式領導和社區團體成為即興接觸的文化。他們避開了商標和警務老師,他們使用《聯繫季刊》來影響和建立領導者,老師和聯繫舞者之間的開放式溝通。[9]史塔克·史密斯(Stark Smith)堅持認為,沒有精確的教學法來教授形式,這給舞者帶來了創新的自由。關於學習即興演奏,她說:「一旦您對基本前提有了清晰的認識,發展了一些安全技能,並且準備好了自己的反應,然後就離開了。你邊做邊學。」[4]

斯塔克·史密斯一生都擔任舞者、表演者、講師、作家和組織者。她環遊世界,教授和介紹接觸和即興舞蹈的表演。她與眾多合作夥伴合作,包括史蒂夫·帕克斯頓、朱利安·漢密爾頓(Julyen Hamilton)、凱倫·尼爾森(Karen Nelson),以及音樂家和作曲家邁克·瓦爾加斯(Mike Vargas),後來成為她的合伙人。[2]

從1990年開始,史塔克·史密斯開發了Underscore [10]系列練習,這種練習導致長時即興接觸即興演奏,為舞蹈的發展提供了指導。這是一條弧線,使舞者能夠建立最支持即興創作的思維/身體聯繫,探索各種形式的聯繫,並通過反射進行收穫。[11]在介紹下劃線時,協調員會繪製史塔克·史密斯的象形符號,代表每個元素。因為它們向舞者開放解釋,所以這些從舞蹈體驗到講述的翻譯都說明了她試圖傳達和包括舞蹈中的主觀性和流動性作為創造性的實踐。他們通過邀請參與者體現他們來激發他人的審美反應。[12]

死亡

她於2020年5月1日在馬薩諸塞州佛羅倫薩因卵巢癌去世。[2][13]

參考

  1. ^ Paxton, Steve. Review of Sharing the Dance. Contact Improvisation and American Culture. Dance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Dance Research. 1993-01-01, 11 (1): 84–87. JSTOR 1290606. doi:10.2307/1290606. 
  2. ^ 2.0 2.1 2.2 2.3 2.4 Kourlas, Gia. Nancy Stark Smith, a Founder of Contact Improvisation, Dies at 68.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5-28: B12 (print edition, May 29, 2020) [2020-1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美國英語). 
  3. ^ Alumna Nancy Stark Smith Talk. Oberlin College. [2011-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4. ^ 4.0 4.1 Smith, Nancy Stark. Harvest: One Story of Contact Improvisation: A Talk Given by Nancy Stark Smith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tact Festival Freiburg.. Contact Quarterly; Northampton, Mass. Summer–Fall 2006, No. 2: 46–52. 
  5. ^ Smith, Nancy Stark. Harvest: One Story of Contact Improvisation: A Talk Given by Nancy Stark Smith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tact Festival Freiburg.. Contact Quarterly; Northampton, Mass. Summer–Fall 2006, No. 2: 46–52 –透過EBSCOhost. 
  6. ^ Kourlas, Gia. Nancy Stark Smith, a Founder of Contact Improvisation, Dies at 68.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5-28: B12 (print edition, May 29, 2020) [2020-10-19].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美國英語). 
  7. ^ Matheson, Katy, Improvisation, Cohen, Selma Jeanne (編),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20-10-19], ISBN 978-0-19-517369-7, doi:10.1093/acref/9780195173697.001.0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英語) 
  8. ^ Cheryl Pallant. Contact improvis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 vitalizing dance form. McFarland. July 2006: 153 [2011-01-13]. ISBN 978-0-7864-264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9. ^ Novack, C. J. (1990). Sharing the dance: Contact improvisation and American culture.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pp 80-81.
  10.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Kourlas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1. ^ Buckwalter, M. (2010). Composing while dancing: An improviser’s companion.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p 67.
  12. ^ Karreman, L. (2015). Worlds of MoCap: Writing dance on a three-dimensional canvas. Performance Research, 20(6), 35-42.
  13. ^ Nancy Stark Smith obituary.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