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克氏雙鋸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克氏雙鋸魚
克氏雙鋸魚與海葵

無危 IUCN 3.1[1](Global)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鱸型目 incertae sedis
科: 雀鯛科 Pomacentridae
屬: 雙鋸魚屬 Amphiprion
種:
克氏雙鋸魚 A. clarkii
二名法
Amphiprion clarkii
異名
  • Amphiprion papuensis
    Macleay, 1883
  • Sparus milii
    Bory de Saint-Vincent, 1831
  • Amphiprion melanostolus
    Richardson, 1842
  • Amphiprion xanthurus
    Cuvier, 1830
  • Amphiprion boholensis
    Cartier, 1874
  • Amphiprion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 Anthias clarkii
    Bennett, 1830
  • Amphiprion snyderi
    Ishikawa, 1904

克氏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clarkii),又稱克氏海葵魚三帶雙鋸齒蓋魚(但視覺上常稱雙帶小丑)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斯里蘭卡

分佈

本魚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波斯灣塞舌爾群島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南部、中國沿海、台灣印尼菲律賓澳洲北部、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帕勞馬里亞納群島瑙魯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斐濟群島瑙魯等海域。

深度

水深1~55[公尺]。

特徵

本魚體側有3條白斑,但只有兩條比較明顯,顏色有4種以上的變化;其顏色變化取決於地點、性別、年齡和寄主海葵,其一全身體色深黑或黑紅色;其二頭胸黑色,尾腹紅色,中間黑紅相間;其三全身紅色;其四全身橙紅或橙黃。背鰭和尾鰭呈橙黃色[3],尾鰭的顏色通常比身體其他部分淺,有時會變白色[4],背鰭硬棘10~11枚;軟條14~17枚;臀鰭硬棘2枚;軟條12~15枚。體長可達15公分。

體呈黑色克氏雙鋸魚
在串珠海葵叢中的克氏雙鋸魚
體呈橘、黑色克氏雙鋸魚
克氏雙鋸魚稚魚的體色

生態

本魚主要生活在珊瑚礁岩岸。與大型海葵共生,不受宿主帶刺觸手的影響,為雌雄同體,具有嚴格的階級劃分,雌魚最大,繁殖中的雄魚第二大,並且隨着等級下降,雄魚非繁殖者逐漸變小,如果唯一的繁殖雌性死亡,繁殖的雄魚將變成雌魚,而最大的非繁殖者將成為繁殖的雄魚,之間產會護卵,具有攻擊性。以藻類浮游生物維生。

經濟利用

多為觀賞魚,不共食用。可在人工環境下繁殖,俗稱雙帶小丑。

參考文獻

  1. ^ Allen, G.R.; Arceo, H.; Mutia, M.T.M.; Muyot, F.B. & Nañola, C.L. & Santos. Amphiprion clarki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2: e.T188338A1860189 [9 December 2022]. doi:10.2305/IUCN.UK.2022-2.RLTS.T188338A1860189.en可免費查閱. 
  2. ^ Amphiprion clarki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3. ^ SOUS LES MERS : Amphiprion clarkii - poisson-clown de Clark. Fran.cornu.free.fr. [2014-01-27]. 
  4. ^ Facts about Clark's Anemonefish (Amphiprion clarkii) - Encyclopedia of Life. Eol.org. 2013-02-14 [201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