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信天翁號布雷巡洋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信天翁號
艦名出處 信天翁
建造方 不萊梅威悉船廠
鋪設龍骨 1907年5月24日
下水日期 1907年10月23日
入役日期 1908年5月19日
除籍日 1921年3月21日
結局 1921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鸚鵡螺級
船型 布雷巡洋艦小巡洋艦
排水量 2506噸
船長 100.9米
型寬 11.5米
吃水 4.4米
動力輸出 66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三脹蒸汽機
船速 20節
續航力 3530海里以9節
乘員 11名軍官、197名水兵
武器裝備

信天翁號布雷巡洋艦(德語:SMS Albatross[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20世紀初建造一艘布雷巡洋艦,為鸚鵡螺級的第二個成員暨末艦。它由不萊梅威悉船廠承建,自1907年5月動工、同年10月下水,至1908年5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其武器裝備由八門88毫米炮英語8.8 cm SK L/35 naval gun和288枚水雷組成。

信天翁號在和平時期的服役生涯包括跟隨公海艦隊進行訓練演習和作為水雷戰的訓練艦運用。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它在北海佈設了若干防禦及攻擊性雷區。1915年,該艦被派往波羅的海,並展開了一系列的行動,以封鎖俄國海軍在波羅的海東部的活動。這些行動在7月2日的奧蘭群島海戰中達到高潮,當信天翁號和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奧蘭群島附近布下雷區時,遭到一隊俄國裝甲巡洋艦的突襲。信天翁號在戰鬥中嚴重受損,被迫在中立國瑞典的哥特蘭島附近擱灘英語Beaching (nautical)。當月晚些時候,該艦被瑞典人重新浮起,並連同其船員一起被關押在當地直至到戰爭結束。1919年1月,信天翁號被送回德國,並作廢品出售,最終在漢堡被拆解。

設計

陳列於威廉港德國海軍博物館德語Deutsches Marinemuseum內的信天翁號模型

信天翁號全長100.9米,有11.5米的舷寬和平均為4.4米吃水深度。其標準排水量為2208噸、滿載時則可達2506噸。船體採用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造,設有九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60%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0名軍官和191名水兵。[1]

信天翁號的推進裝置由兩台三缸三脹式蒸汽機組成,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0米的四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四台燃煤船用式鍋爐提供。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6,600匹指示馬力(4,900千瓦特),最高航速20(37公里每小時);但信天翁號在速度試驗中略微超過了這一數值,達到20.2節(37.4公里每小時)。艦隻的設計載煤量為200噸,但通過利用輔助貯存空間可貯存多達490噸。由此,它可以9節(17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連續行駛3,530海里(6,540公里)。[1]

艦隻的主艦炮為八門單座安裝的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5 naval gun[註 2]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四門置於艦舯的艦艛上、每邊舷側各兩門,最後兩門則並排安裝在艦艉。它可攜帶288枚水雷[1]

服役歷史

信天翁號由不萊梅威悉船廠承建;其龍骨是以「B號水雷蒸汽船」(Minen Dampfer B)的名義自1907年5月24日開始鋪設,而完整的船體則於五個月後的10月23日被命名為「信天翁」號正式下水舾裝工作完成後,該艦於1908年5月19日投入海試,並持續至7月25日。[1][3]在這年剩下的時間裏,它一直待在掃雷部隊,因老舊的掃雷艦鵜鶘號德語SMS Pelikan正在進行大修。信天翁號跟隨該部隊參加了8-9月舉行的年度艦隊演習。10月26日,它成為一艘水雷戰訓練艦,駐紮在庫克斯港。第二年的訓練進程也遵循了類似的模式。[4]

1910年,信天翁號駛入基爾帝國船廠旱塢接受現代化改造,其中包括將包括將水雷彈射裝置移到上層甲板。這項工程一直持續至1911年。[1]重新入役後,該艦恢復了其在水雷訓練學校中的職責。同一年,信天翁號不慎與漢薩航運英語DDG Hansa的輪船華瑟堡號英語USS Wabash (ID-1824)發生碰撞,造成船體損壞,需要花三周時間完成修理。從8月底到9月底,該艦在波羅的海活動。對於信天翁號而言,1912年、1913年以及1914年的上半年都大抵平安無事地度過,就像其服役的頭三年一樣。[4]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信天翁號被列為岸防布雷巡洋艦。[1]它被臨時派往波羅的海佈設防禦雷區,以抵禦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可能發動的襲擊。[5]8月底,信天翁號又夥同其姊妹艦鸚鵡螺號一起被派去英格蘭亨伯河泰恩河附近佈設雷區。兩艘佈雷艦獨立行動,各受一艘小巡洋艦和半支驅逐艦編隊掩護。其中信天翁號的僚艦為史特加號,它們於8月25日清晨從黑爾戈蘭出發。抵達後,信天翁號佈設了一個長度為11海里(20公里)的雷區,儘管遭遇大霧天氣,它仍順利將水雷佈設在預定地點的西北部。在返程途中,德國艦群還擊沉了6艘英國漁船。[6][7]

1915年6月,信天翁號被調往波羅的海,隨同的還有輔助佈雷艇德國號英語SMS Deutschland (1914)。時任波羅的海偵察部隊總司令(Aufklärungsstreitkräfte der Ostsee)的海軍少將阿爾貝特·霍普曼德語Albert Hopman意欲佈設一系列進攻性雷區,以防止波羅的海艦隊出動攻擊德國港口。信天翁號於6月20日進行了代號為「V」的第一次布雷行動。它在大巡洋艦羅恩號海因里希親王號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以及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呂貝克號的護航下,前往伯格斯凱爾英語Bogskär附近佈下了雷區。行動完成後,這些艦隻於6月22日返回諾伊法瓦澤英語Nowy Port。三天後,滿載着350枚水雷的信天翁號又與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海因里希親王號和忒提斯號一同出擊英語Sortie,在「VI」號行動中佈設另一個雷區。它們由來自第十區艦隊的八艘魚雷艇負責掩護。這些船隻於6月26日23:00完成任務並返回諾伊法瓦澤。[8]

奧蘭群島海戰

代號為「VII」的下一波行動於6月30日夜間展開,當時信天翁號、羅恩號和五艘魚雷艇從維斯瓦河出發;而海軍準將約翰內斯·馮·卡普夫德語Johannes von Karpf的旗艦呂貝克號、奧格斯堡號和另外兩艘魚雷艇則於翌日清晨與它們會合。信天翁號在伯格斯凱爾附近佈下了一個雷區。同日晚些時候,羅恩號、呂貝克號和兩艘魚雷艇脫離區艦隊,以守衛德國雷區之間的通道,而信天翁號和其餘艦艇繼續向北前往伯格斯凱爾。這天傍晚,信天翁號再布下160枚水雷,繼而和奧格斯堡號返回南方,與羅恩號和呂貝克會合。卡普夫隨後通過無線電向基地報告了他的位置、速度和方位。這條信息被俄國人截獲並解密;巧合的是,俄國艦隊正計劃第二天對梅梅爾發動炮擊,幾艘巡洋艦已於7月1日出海。[9]

信天翁號在海戰後擱灘
信天翁號的倖存者

四艘俄國巡洋艦在強大的裝甲巡洋艦留里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Rurik (1906)的支援下,於收到截獲的情報後試圖伏擊德國艦群。卡普夫在遇到俄國人前不久便分散了他的部隊;其中信天翁號、奧格斯堡號和三艘魚雷艇駛向利克斯赫夫特英語Cape Rozewie,其餘的則駛往利鮑。7月2日06:30剛過,奧格斯堡號的瞭望哨發現了俄軍;卡普夫遂命令航速較慢的信天翁號在中立的瑞典水域尋求避難,而奧格斯堡號和魚雷艇則利用它們的高航速逃離,並試圖召回羅恩號和呂貝克號。[10][11]俄國巡洋艦轉向左舷以校準炮台,並在8000米的距離內開火;其中博加特耶爾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Bogatyr奧列格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Oleg負責迎擊信天翁號。濃霧遮蔽了俄國艦隻對德國炮手的攻擊,使後者無法進行有效的火力還擊。[12]

卡普夫下令行動遲緩的信天翁號駛往中立的瑞典水域,理論上它在那裏可以免受俄國人的攻擊,而他本人則試圖率奧格斯堡號向南逃跑。很快,全部四艘俄國巡洋艦都轉向信天翁號開火,使奧格斯堡號和魚雷艇得以順利逃脫。在07:20,信天翁號遭到首次命中。隨着距離的縮短,俄國艦隻已經足夠接近至信天翁號可以用88毫米炮進行還擊的射程,但此時俄軍的炮火已經開始造成其傷亡。信天翁號的艏樓被打得千瘡百孔,前桅遭擊倒,司令塔被毀,塔內官兵全數陣亡。07:45,該艦進入瑞典領海,但俄國人仍持續射擊了二十分鐘,直到08:07,當信天翁號到達厄斯特岡英語Östergarn海峽時才停火。此時,該艦已經嚴重損毀,並嚴重向左舷傾斜。由於擔心艦隻傾覆,信天翁號的艦長遂下令擱灘英語Beaching (nautical)[13]

在戰鬥過程中,奧格斯堡號也被六枚200毫米炮和二十枚150毫米炮擊中,造成1名軍官和26名水兵陣亡。作為回應,該艦則對巴揚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Bayan (1907)取得一次命中,炮彈碎片擊傷了一門75毫米炮,並導致1人負傷。[14]霍普曼曾考慮派遣一艘魚雷艇將信天翁號救出,但由於該地區俄國艦艇的威脅,他放棄了這個方案。相反,他親率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海因里希親王號共同出擊,打算馳援卡普夫的艦群,然後去營救信天翁號。但在去程途中,英國潛艇E9號英語HMS E9以魚雷襲擊了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造成後者嚴重受損,迫使霍普曼中斷了是次行動。[15]由於無法自行脫困,也沒有救援行動的到來,信天翁號只得被瑞典當局扣押直至戰爭結束。[16]

在陣亡將士中,有26名德國水兵被埋葬在厄斯特岡教堂英語Östergarn Church東側的萬人冢內。1名船員落水,已無法找到。在被轉運至魯馬英語Roma, Gotland途中死亡的2名船員則被安葬在比約克公墓英語Björke Church。倖存的德國船員先是被拘留在魯馬,然後換監至托夫塔英語Tofta, Gotland布洛赫爾英語Blåhäll[17]瑞典打撈公司尼普頓(Neptun)將信天翁號重新浮起,並將其拖到福勒松德英語Fårösund,然後前往奧斯卡港。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裏,信天翁號都被扣押在當地。1919年1月,瑞典人將信天翁號及其船員送回基爾;在那裏,該艦於1月23日退役。同年3月21日,它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隨後以900,000馬克的價格出售,並在漢堡拆解報廢。[1][18][19]

註釋

腳註

  1. ^ SM表示「Seiner Majestät」,即「陛下之艦」。
  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8.8 cm SK L/35。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35表示炮管長度,即40倍徑[2]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Gröner,第169頁.
  2. ^ Grießmer,第177頁.
  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10–211頁.
  4. ^ 4.0 4.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11頁.
  5. ^ Goldrick,第77頁.
  6. ^ Scheer,第43頁.
  7. ^ Goldrick,第98頁.
  8. ^ Staff,第106–107頁.
  9. ^ Staff,第108–110頁.
  10. ^ Halpern,第194–195頁.
  11. ^ Staff,第111頁.
  12. ^ Staff,第113頁.
  13. ^ Staff,第114–116頁.
  14. ^ Staff,第117頁.
  15. ^ Staff,第121–123頁.
  16. ^ Staff,第124頁.
  17. ^ Öhrman,第232頁.
  18. ^ Gardiner & Gray,第158頁.
  19. ^ Staff,第126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