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門
22°25′10″N 114°12′19″E / 22.419488°N 114.205366°E
「仲門」(英語:Gate of Wisdom),原題「門」,銅鑄雕塑,1986年製成,是台灣雕塑家朱銘的「太極系列」中最後一個大系列「拱門」的首件正式作品。作品製作期間,朱銘曾經來港。後經由司徒惠贈送給香港中文大學,並於1987年12月揭幕,現安放於大學圖書館正門前,成為了中大本部重要地標之一。[1][2][3] 朱銘於2006年到香港保養「門」,並重題為「仲門」。中大學生大都把「仲門」以及其所在地台稱為「烽火台」,而中大官方亦曾使用「烽火台」一名稱呼「仲門」及其所在地台。[4]
藝術特色
「仲門」外形如兩人對招,跟學術切磋砥礪的精神暗通。「仲門」表面的質感跟中大的石壁相似,既是「太極系列」的一個新變化,也跟環境和諧地融合。跟單件作品的不同之處是──單件太極作品因為要刻畫動感,有需要營造一種近乎失衡的感覺,從而展示平衡和動感,但在兩個組件組合成的作品中,兩種失衡剛好能夠互補成為穩定的形狀,卻能保存動態,所以能給人一種圓滿的感覺。
環境
「仲門」目前安放於香港中文大學本部「百萬大道」,大學圖書館正門前,是中文大學經常舉行會議、論壇等公開活動的地方,如反對大學四年制改三年制、支援中國大陸學生運動、回應政府官員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諮詢等。2008年,因應即將實施的四年大學制,中大校長劉遵義建議暫時拆除「烽火台」以擴建大學圖書館,引起中大學生激烈反對。中大學生有一個傳言,就是向大學圖書館方向穿過「仲門」會得到一級榮譽畢業,向科學館方向穿過「仲門」就不能畢業(亦有說指由任何方向穿過仲門,均會導致被勒令退學或畢業前意外身亡)。朱銘到中大為雕塑進行翻新工程時聽聞這傳說,為了讓學生覺得這雕塑是可親近和穿越的,便把它重新命名為「仲門」,並題以英文名「Gate of Wisdom」(意即智慧之門)[5]。2011年12月14日,朱銘曾到中大發表題為「藝術即修行」的演講,向聽眾分享創作「仲門」的故事和經歷,並闡述他的藝術和創作理念,強調修行的重要。翌日,朱銘獲中大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以表揚其對發揚藝術和文化傳承的傑出貢獻。[6][1][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1.0 1.1 雕刻人間的藝術家. 香港中文大學. 2011-12 [202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 ^ 2.0 2.1 敬悼朱銘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2023-04-23 [2023-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8).
- ^ 中大對朱銘離世表示婉惜. 信報財經新聞. 2023-04-23 [2023-04-23].
- ^ 圖書館擴建迎四年制 烽火台保留不損半分.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2017 [202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 ^ 門的變遷 (PDF). [2009-06-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8-31).
- ^ 雕塑大師朱銘博士於中大主持公開講座 「藝術即修行」. 香港中文大學. 2011-12-14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