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
39°56′30″N 116°19′01″E / 39.941680°N 116.316935°E
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舊稱北京圖書館新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33號,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的一部分。其建築位列198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之首。
歷史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1909年9月9日始建的京師圖書館,1951年6月12日更名為北京圖書館(簡稱「北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國家圖書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圖書館館藏圖書資料和工作人員成倍增加。1950年代初,多次建房和租房。1960年代初期,由清華大學設計,擬在景山東街建新館,後因故停建。1970年代初期,提出了一個擴建方案,準備在現文津街7號院西側(原為北圖用地)擴建4萬餘平方米的館舍。1973年呈國務院審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1973年10月29日批示:「只蓋一棟房子不能一勞永逸,這個地方不動了,保持原樣,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蓋。」為此組建專門機構,經兩年調查研究和設計,提出了新館建設的「大、中、小」三個方案。大方案18萬平方米,預算8604萬元人民幣;中方案16萬平方米,預算7894萬元人民幣;小方案15萬平方米,預算6794萬元人民幣。並報國務院審定。周恩來1975年3月11日批示:「按第二方案,建築高度為十層(含地下一層),每層五米。是否地面上高四十五米或更高,妥否,請與萬里同志一談。」北圖的建設由此成為周恩來親自批建的國家三大工程之一。據此,在國家建委指導下,邀請全國五大設計院和五個大學建築系投標設計,經三輪篩選,由國務院批准建設。在此過程中,周恩來又作出高度不得超過45米的批示[1]
1983年9月23日,北京圖書館新館在白石橋路(今中關村南大街)奠基開工。1987年土建完成,經過調試和搬遷,1987年10月6日北京圖書館新館開幕,同月15日正式接待讀者[1]。該建築曾被評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榜首,館名「北京圖書館」由鄧小平題寫。
同時,在文津街7號原館址組建北京圖書館分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的前身)。1988年春,該分館正式對外開放[1]。
1998年12月12日,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對外稱「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建成後,1980年代建設的館舍被稱為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
2011年5月10日起,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進行閉館維修改造[2]。閉館期間部分閱覽服務改在總館北區提供,外借服務暫停[3]。
2014年9月9日,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維修改造完成,並恢復服務[4]。
建築
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的建築分為主樓和群樓以及預留建築用地,佔地面積7.42公頃,建築面積14.2萬平方米。主樓為雙塔形高樓,地上19層地下3層,均為書庫。建築風格融入了中國漢代門閥的元素,通體以藍色為基調,取其用水慎火之意。
裙樓分佈在主樓兩側,並形成兩個面積甚大的天井,天井內為花園,形成樓中有園的獨特景致。群樓地上5層底下1層,分佈着圖書館的各個功能單元,共計有30多個閱覽室和開放式書庫。此外還有報告廳、快餐廳、多功能廳等輔助設施,可同時接待讀者逾八千人。國家圖書館新館建築曾被評為8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之首。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日均接待讀者12000-13000人次,館藏遠遠超過2000萬件的設計容量,原有館舍已不敷使用。2003年,經國家批准,立項擴建,二期新館舍於2008年9月啟用,成為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擴建完成後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的館舍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
國家典籍博物館
國家典籍博物館是以展示中國典籍為主的國家級博物館,也是中國首家典籍類博物館。典籍博物館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博物館位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內,建築面積11549平方米。[5] 國家典籍博物館於2014年9月10日起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4]。
圖集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文津街与国图古籍馆. 搜狐.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 ^ 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因维修5月10日起暂停服务. 新華網.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4).
- ^ 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维修改造期间服务调整通告(随时更新). 中國國家圖書館.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4).
- ^ 4.0 4.1 关于总馆南区恢复服务的通告. 中國國家圖書館. 2014年9月2日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9月4日).
- ^ 国家典籍博物馆介绍. 中國國家圖書館. [2014-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