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無限溫暖的藍》獲獎名單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因本片獲眾多榮譽肯定 | |||||||||||||||||||||||||||||||||||||||||||||||||||||||||||||||||||||||||||||||||||||||||||||||||||||||||||||||||||||||||||||||||||||||||||||||||||||||||||||||||
| |||||||||||||||||||||||||||||||||||||||||||||||||||||||||||||||||||||||||||||||||||||||||||||||||||||||||||||||||||||||||||||||||||||||||||||||||||||||||||||||||
| |||||||||||||||||||||||||||||||||||||||||||||||||||||||||||||||||||||||||||||||||||||||||||||||||||||||||||||||||||||||||||||||||||||||||||||||||||||||||||||||||
合計 | 39 | 97 | |||||||||||||||||||||||||||||||||||||||||||||||||||||||||||||||||||||||||||||||||||||||||||||||||||||||||||||||||||||||||||||||||||||||||||||||||||||||||||||||
參考資料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是阿布戴·柯西胥自編自導並與卜拉欣·基烏阿、文森特·馬拉瓦爾監製的2013年法國愛情成年禮劇情片,根據茱莉·馬羅同名圖像小說改編[1]。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飾演15歲的女主角阿黛兒,愛上蕾雅·絲端扮演的年長女畫家艾瑪[2]。
本片2013年5月23日在第66屆康城影展首映,隨後奪得金棕櫚獎,評委把獎頒給三人(導演和兩位女主角),這在康城影展史上還是首次[3],年僅19歲的艾克阿切波洛斯創下金棕櫚獎最年輕得主紀錄[4]。電影以四百萬歐元預算取得約1950萬美元全球票房[5][6],評論匯總網站爛番茄收集的201篇評論對本片認可度達八成九[7]。
影片獲眾多榮譽肯定,導演和兩位女主角的演出尤得讚譽。《接近無限溫暖的藍》入圍第39屆凱薩獎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絲端)等八項大獎,但只有艾克阿切波洛斯奪得最有前途女演員獎。她還拿下影評人選擇大獎最佳青少年演員、盧米埃獎最有前途女演員、國家評論協會最具突破女演員獎。絲端獲盧米埃獎最佳女演員併入圍英國電影學院獎新星獎。此外,本片在獨立精神獎、波迪獎、羅伯獎、金甲蟲獎、馬格利特獎、路易·德呂克獎均有斬獲,國家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在線影評人協會、三藩市影評人協會、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奧斯汀影評人協會、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將本片評為最佳外語片。
榮譽
機構 | 頒獎日期 | 獎項 | 提名 | 結果 | 參考 |
---|---|---|---|---|---|
奧斯汀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7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8] |
比利時影評人協會 | 2014年1月4日 | 大獎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9] |
波迪獎 | 2014年2月1日 | 最佳非美國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10]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8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第二 | [11]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2014年2月16日 | 新星獎 | 蕾雅·絲端 | 提名 | [12] |
最佳非英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
英國獨立電影獎 | 2013年12月8日 | 最佳國際獨立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13] |
康城影展 | 2013年5月26日 | 金棕櫚獎 | 阿布戴·柯西胥、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蕾雅·絲端 | 獲獎 | [3] |
國際影評人協會獎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凱撒電影獎 | 2014年2月28日 | 最佳影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14] [15] |
最佳導演 | 阿布戴·柯西胥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蕾雅·絲端 | 提名 | |||
最有前途女演員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獲獎 | |||
最佳編劇 | 阿布戴·柯西胥、加利亞·拉克魯瓦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索菲安·埃爾·法尼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卡米爾·圖布基斯、阿爾伯坦·拉斯特拉、讓-瑪麗·朗傑勒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傑羅姆·謝內瓦、法比恩·波謝、讓-保羅·尤里葉 | 提名 | |||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6日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16] [17] |
最佳女配角 | 蕾雅·絲端 | 提名 |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
突破演出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獲獎 | |||
影評人選擇大獎 | 2014年1月16日 | 最佳青少年演員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獲獎 | [18]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6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19] |
底特律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3日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20] |
道林獎 | 2014年1月21日 | 年度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21] [22] |
年度電影女演員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
年度LGBT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年度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新星獎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
都柏林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20日 | 最佳影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第四 | [23] |
最佳導演 | 阿布戴·柯西胥 | 第四 | |||
最佳編劇 | 阿布戴·柯西胥、加利亞·拉克魯瓦 | 第五 | |||
最佳女演員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第二 | |||
最佳新人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獲獎 | |||
帝國獎 | 2014年3月30日 | 最佳女新人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24] |
歐洲電影獎 | 2013年12月7日 | 最佳影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25] |
最佳導演 | 阿布戴·柯西胥 | 提名 | |||
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8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26] |
法國影評人聯合會 | 2013年5月23日 | 最佳法國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27] |
高迪獎 | 2014年2月2日 | 最佳歐洲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28] |
GLAAD媒體獎 | 2014年5月3日 | 最佳公映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29] |
水晶球獎 | 2014年3月10日 | 最佳影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30] |
最佳女演員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獲獎 | |||
俄羅斯金鷹獎 | 2015年1月23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31] |
金球獎 | 2014年1月12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32] |
戈波獎 | 2014年3月24日 | 最佳歐洲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33] |
哥雅獎 | 2014年2月9日 | 最佳歐洲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34] |
金甲蟲獎 | 2014年1月20日 | 最佳外國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35] |
漢普頓國際電影節 | 2013年10月12日 | 《綜藝》十大關注演員 | 蕾雅·絲端[注 1] | 獲獎 | [36] |
休斯頓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5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37] |
獨立精神獎 | 2014年3月1日 | 最佳國際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38] |
國際在線影評人調查 | 2015年1月26日 | 最佳女演員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39] |
倫敦影評人協會 | 2014年2月2日 | 年度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40] [41] |
年度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
年度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8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42]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注 2] | 獲獎 | |||
路易·德呂克獎 | 2013年12月17日 | 最佳影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43] |
盧米埃獎 | 2014年1月20日 | 最佳影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44] |
最佳導演 | 阿布戴·柯西胥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蕾雅·絲端 | 獲獎 | |||
最有前途女演員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獲獎 | |||
馬格利特獎 | 2014年2月1日 | 最佳外國合拍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45] [46] |
最佳女配角 | 卡特琳·薩雷 | 獲獎 | |||
最有前途女演員 | 莫娜·瓦爾拉芬斯 | 提名 | |||
電影音效剪接工會 | 2014年2月17日 | 最佳外國片音效、擬音、對白、配音剪接 | 法比恩·波謝 | 提名 | [47] |
國家評論協會 | 2013年12月4日 | 最具突破女演員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獲獎 | [48] |
國家影評人協會 | 2014年1月4日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第二 | [49] |
最佳女配角 | 蕾雅·絲端 | 第二 |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紐約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3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50]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第三 | |||
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8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51] |
突破演出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獲獎 | |||
在線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6日 | 最佳影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52]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蕾雅·絲端 | 提名 | |||
波蘭電影獎 | 2014年3月10日 | 最佳歐洲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53] |
雅克·普雷維爾編劇獎 | 2014年2月4日 | 最佳改編 | 阿布戴·柯西胥、加利亞·拉克魯瓦 | 提名 | [54] |
羅伯獎 | 2014年2月26日 | 最佳非美國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55] |
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1日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56]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
三藩市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5日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57] [58] |
最佳女配角 | 蕾雅·絲端 | 提名 |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聖芭芭拉國際電影節 | 2014年2月4日 | 大師獎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注 3] | 獲獎 | [59] |
衛星獎 | 2014年2月23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60] |
最佳女主角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蕾雅·絲端 | 提名 | |||
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6日 | 最佳女配角 | 蕾雅·絲端 | 提名 | [61] [62]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獲獎 | |||
最佳實驗或電影節電影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第二 | |||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17日 |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第二 | [63] |
溫哥華影評人協會 | 2014年1月7日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64] |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 | 2013年12月9日 | 最佳青少年演出 | 愛黛兒·顏茜彩寶露絲 | 提名 | [65] |
最佳外語片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 提名 |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 ^ Mayer, Sophie.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review.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 ^ Bradshaw, Peter.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 review. The Guardian. 2013-11-21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3.0 3.1 Chang, Justin. Cannes: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Wins Palme d'Or. Variety. 2013-05-26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
- ^ Hammond, Pete. Oscars: Sundance Selects Ramps Up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Star's Best Actress Bid (Video). Deadline Hollywood. 2013-12-26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 ^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BoxOffice.com. [2016-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Schmidlin, Charlie.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Crew Bring Allegations Of "Bullying" & "Anarchic" Over-Budget Production. Indiewire. 2013-05-29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 ^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Rotten Tomatoes.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7).
- ^ Lodge, Guy. 2013 Austi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Winners. HitFix. 2013-12-17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Le prix Cavens décerné à Kid de Fien Troch. Le Vif. 2013-12-19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 ^ The Hunt wins four Bodils. Danish Film Institute. 2014-02-03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6).
- ^ Lodge, Guy. 2013 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winners. HitFix. 2013-12-0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Bafta Film Awards 2014: Full list of nominees. BBC News. 2014-01-0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 ^ MBIFA 2013 Winners Finals. 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 2013-12-0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Hopewell, John; Keslassy, Elsa. 'Me, Myself and Mum,'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Top Noms For France's Cesar Awards. Variety. 2014-01-31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Richford, Rhonda. France's Cesar Awards: 'Me, Myself and Mum' Wins Best Fil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2-2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Tapley, Kristopher. 2013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Nominations. HitFix. 2013-12-13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 ^ Gire, Dann. Chicago film critics name '12 Years a Slave' 2013's best movie. The Daily Herald (Douglas K. Ray). 2013-12-17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9).
- ^ Gray, Tim. '12 Years a Slave' Takes Top Honors at Critics Choice Movie Awards. Variety. 2014-01-16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 ^ Lodge, Guy. ’12 Years a Slave,’ ‘Gravity’ tops with Dallas-Fort Worth critics. HitFix. 2013-12-16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 ^ The 2013 Detroit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Detroit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3-12-13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 ^ Kilday, Gregg. '12 Years a Slave,' 'American Hustle' Among Dorian Award Nominees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4-01-14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 ^ Kilday, Gregg. Gay and Lesbian Entertainment Critics Name '12 Years a Slave' Best Fil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4-01-21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 ^ Lodge, Guy. 2013 Dublin Film Critics Circle Winners. HitFix. 2013-12-20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 ^ Ali Plumb. The Jameson Empire Awards 2014 Nominations Are Here!. Empire. 2014-02-24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Nominations for the European Film Awards 2013. European Film Awards.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 ^ 2013 FFCC Award Winners. Florida Film Critics Circle. 2013-12-1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 ^ Syndicat Français de la Critique. 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2016-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5).
- ^ Nominated – VI Gaudí Awards. Gaudí Awards.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 ^ Johnson, Zach. News/GLAAD Media Awards 2014: Complete List of Nominations!. E!. 2014-01-30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 ^ "9 mois ferme", Stromae et Hopper récompensés aux Globes de Cristal. L'Express. 2014-03-11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6).
- ^ Золотой Орел 2014. Ruskino.ru.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 ^ Golden Globes Nominations: The Full List. Variety. 2014-01-11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7).
- ^ Local cinema celebrated at Gopo Awards 2014. Business Review. 2014-03-24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 ^ Los Nominados. Goya Awards. 2014-01-07 [201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 ^ 2014 Guldbagge Awards. Swedish Film Institute. 2014-01-20 [2015-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DeBruge, Peter. Variety to Present 10 Actors to Watch at Hamptons Film Fest. Variety. 2013-09-05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 ^ Tapley, Kristopher. 2013 Houston Film Critics Society nominations. HitFix. 2013-12-0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 ^ McNary, Dave; Cheney, Alexandra. ‘12 Years a Slave’ Wins Best Feature at Spirit Awards.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4-03-01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 ^ Winners of the 2013 – 2014 International Online Film Critics' Poll Announced. Monsters and Critics. 2015-01-26 [2015-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Barraclough, Leo. '12 Years a Slave' Leads London Critics Nominations.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3-12-17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 ^ 12 Years a Slave leads CC Film Awards. 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2014-02-03 [2017-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8).
- ^ Chang, Justin. 'Gravity,' 'Her' Tie for Best Picture With L.A. Film Critics.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3-12-0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 ^ Keslassy, Elsa.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Wins Gaul's Louis Delluc Award. Variety. 2013-12-17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Keslassy, Elsa.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Wins Big At Gaul's Lumiere Awards. Variety. 2014-01-22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 ^ Les Magritte du cinéma. Magritte Awards.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 ^ Lorfèvre, Alain. Trois Magritte pour "Ernest et Célestine". La Libre Belgique. 2014-02-01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 ^ Walsh, Jason. Sound Editors Announce 2013 Golden Reel Nominees. Variety. 2014-01-15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1).
-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nnounces 2013 Award Winners.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2013-12-04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4).
- ^ Chang, Justin. 'Inside Llewyn Davis' Wins Big With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Variety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4-01-04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4).
- ^ Nordyke, Kimberly. 'American Hustle' Named Best Picture by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3-12-03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8).
- ^ Gray, Tim. '12 Years' Tops New York Online Critics Awards.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3-12-0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 ^ The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nnounces 17th Annual Awards. 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3-12-09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Spotkanie z Nominowanymi i ogłoszenie laureata Nagrody za Osiągnięcia Życia. Polish Film Awards.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3).
- ^ Les prix Henri Jeanson, prix Jacques Prévert et prix Henri Langlois révélés. ecrannoir.fr. 2014-02-04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3).
- ^ Robert-Vindere 2014. Danish Film Institute. 2014-01-27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 ^ Tapley, Kristopher. 2013 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Nominations. HitFix. 2013-12-10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Lodge, Guy. 2013 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 Circle Nominations. HitFix. 2013-12-13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Knegt, Peter. '12 Years a Slave,' 'Gravity' Top San Francisco Critics Awards. IndieWire. 2013-12-15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9).
- ^ Lattanzio, Ryan. Adele Exarchopoulos, Michael B. Jordan, Brie Larson and Oscar Isaac Among SBIFF Virtuosos Award Winners. IndieWire. 2013-12-08 [2016-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2013. Satellite Awards.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 ^ Tapley, Kristopher. ’12 Years a Slave,’ ‘Nebraska’ and ‘Her’ lead the way with St. Louis critics nominations. HitFix. 2013-12-09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 ^ Tapley, Kristopher. 2013 St. Louis Gateway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winners. HitFix. 2013-12-16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 ^ Past Award Winners. Toront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 ^ 12 Years a Slave leads Vancouver Film Critics Circle International nominations with 6 nods. Vancouver Film Critics Circle. 2013-12-22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 ^ D.C.'s Critics Find Much to Praise Across Time and Space (PDF). Washington D.C. Area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3. 2013-12-09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