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5埃里希·施泰恩布林克號驅逐艦
歷史 | |
---|---|
納粹德國 | |
艦名 | Z-15「埃里希·施泰恩布林克」號 |
艦名出處 | 埃里希·施泰恩布林克 |
下訂日 | 1935年1月9日 |
建造者 | 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 |
船廠編號 | 504 |
動工日 | 1935年5月30日 |
下水日 | 1936年9月24日 |
完工日 | 1938年5月31日 |
服役日 | 1938年6月8日 |
結局 | 作為戰爭賠款被割讓予蘇聯 |
蘇聯 | |
艦名 | 熱情號 |
獲取日 | 1945年11月 |
更名 | PK3-2號 |
除籍日 | 1958年2月19日 |
結局 | 1958年4月18日出售拆解 |
技術數據(竣工時) | |
艦級 | 1934級 |
艦型 | 驅逐艦 |
排水量 |
|
全長 | 119米 |
全寬 | 11.30米 |
吃水 | 4.23米 |
動力輸出 |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
速度 | 36節(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1,530海里以19節 |
乘員 | 10名軍官、31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Z-15「埃里希·施泰恩布林克」號(德語:Z 15 Erich Steinbrinck)是德國國家海軍暨戰爭海軍於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1934級驅逐艦之一,得名於在一戰中陣亡的V-29號魚雷艇艇長、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尉埃里希·施泰恩布林克。該艦於1935年5月30日開始在漢堡的布洛姆與福斯船廠鋪設龍骨,1936年9月24日下水,至1938年5月31日交付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Z-15號先是被派往封鎖波蘭海岸,但不久便被轉移到北海佈設防禦性雷區。1939年末至1940年初,該艦在英國海岸附近佈設了多個進攻性雷區,造成24艘商船和1艘敵對驅逐艦沉沒。它於挪威戰役的大部分時間裏都處於維修狀態,至1940年下半年才短暫移駐德佔法國。經過在德國的長時間改裝,Z-15號於1941年初返回法國,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負責護送回國的軍艦、破交艦和補給艦穿越比斯開灣。1942年,該艦被轉移到挪威北部,在當地參加了數次小規模行動,之後便因擱淺而受損,被迫返回德國進行維修。它於1943年年中返回挪威,主責為往返於挪威和德國之間的德軍主力艦提供護航,並參加了德國對挪威北極圈以北斯匹次卑爾根島的攻擊(西西里行動)。11月,Z-15號奉命歸國,開始了漫長的改裝,在此期間,它被盟軍的炸彈嚴重損壞,在戰爭餘下的時間裏都無法投運。戰後,該艦作為戰爭賠款被割讓予蘇聯,並更名為熱情號(俄語:Пылкий),但僅服役了幾年便被改造成一艘訓練艦和之後的宿營船,最終於1958年出售報廢。
設計
Z-15「埃里希·施泰恩布林克」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114米和119米,有11.3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23米吃水深度;其設計排水量為2,239噸,滿載時則可達3,165噸。該艦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5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本森強制循環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設計航速為36節(67公里每小時)。[1]Z-15號最多可貯存752噸燃料油,理論上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4,400海里(8,100公里),但實際它在運用過程中重心過高,30%的燃料必須作為壓艙物保留在艦內。[2]事實證明,19節航速時的有效行程僅為1,530海里(2,830公里)。[3]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和315名水兵,在擔任區艦隊旗艦時還可額外增加4名軍官和19名水兵。[1]
該艦裝備有五門127毫米34式速射炮,架設在帶有炮擋的單裝炮座上。其中艦艛的前後各有兩門採用背負式佈置,第五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頂端,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防空武器由安裝在與後部煙囪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30式速射炮和六門單座20毫米30式高射炮組成。此外,該艦還在中心線上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安裝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配備一對重新裝填裝置。[1][4]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則安裝在艉後部甲板室的側面,再輔以艦艉兩側的六具單裝深水炸彈支架,合共可攜帶32或64枚炸彈。[5]布雷軌道安裝在後甲板,最多可貯存60枚水雷。[1]作為探測潛艇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的被動式水聽器。[6]
戰爭期間,該艦的輕型防空武器裝備得到了多次增強。1941年,經改良的20毫米38式炮取代了原來的30式炮,並額外加裝了三門。艉部遮蔽甲板上的兩門炮被替換為一個20毫米的四聯裝底座,這可能是在1942年中期完成。在1944-1945年的改裝期間,Z-15號還接受了「芭芭拉」防空改裝計劃,其中所有既有的37毫米和大部分20毫米炮都進行了替換。它保留了原先的四聯裝底座,其餘的防空武器此時則包括七門雙聯裝37毫米42式高射炮和四門雙聯裝20毫米炮,分別安裝在艏樓和艦橋側面。[7]
歷史
Z-15「埃里希·施泰恩布林克」號得名於1916年5月31日指揮V-29號魚雷艇在日德蘭海戰中陣亡的前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尉埃里希·施泰恩布林克。它於1935年1月9日由德國國家海軍所訂購,自同年5月30日開始在漢堡的布洛姆與福斯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為504。該艦於1936年9月24日下水,至1938年5月31日在首任艦長、海軍少校羅爾夫·約翰內松的指揮下投運。[8][9]隨後,它作為第3驅逐支艦隊的一份子參加了1938年8月的海上閱兵。1939年4月和5月,Z-15號還參加了在地中海西部舉行的春季艦隊演練,並多次訪問西班牙和摩洛哥港口。[10]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爆發時,該艦最初被部署在波羅的海對抗波蘭海軍並執行對波蘭的封鎖,[11]但不久便被轉移到德意志灣,與其姊妹艦一同在那裏佈設防禦雷區。[12]10月,它還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巡邏,以查驗來往的中立國船舶是否有搭載違禁品。[11]11月18日至19日晚,Z-15號作為支艦隊司令、海軍中校埃里希·拜的旗艦,夥同Z-10「漢斯·洛迪」號和Z-16「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號前往亨伯河口附近佈設雷區,[13]導致七艘、共計38,710總噸的船舶沉沒,其中包括萬噸級的波蘭遠洋客輪畢蘇斯基號。[14]
12月12日至13日夜間,德國驅逐艦群出擊前往英國海岸附近佈設雷區。在海軍準將弗里德里希·邦特的指揮下,[15]包括其旗艦Z-19「赫爾曼·金內」號、Z-4號「理夏德·拜岑」號、Z-8「布魯諾·海涅曼」號、Z-14「弗里德里希·伊恩」號和Z-15號在內的五艘艦在泰恩河口佈下了240枚水雷——即便當地的導航燈還亮着。[16]英國人不知道雷區的存在,就此損失了11艘船,共計18,979總噸。[17]隨後,這些驅逐艦還奉命護送受損的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歸國,後兩者在掩護驅逐艦撤退時被英國潛艇鮭魚號用魚雷擊傷。然而Z-15號和Z-14號在途中遭遇機械故障,在到達巡洋艦所在方位之前便被迫返回港口。這兩艘艦與Z-16號於12月18日晚上再次出擊,但英國人已經關閉了奧福德角附近的導航燈,德國人被迫放棄這次行動,因為他們無法精確定位自己,便無法在適當的位置上佈設雷區。[18]
1940-1941年
1940年1月6日至7日晚,Z-15號、Z-14號和Z-16號在泰晤士河口附近佈設了另一片由170枚磁性水雷組成的雷區。英國驅逐艦格倫維爾號和六艘商船(共計21,617總噸)均在這片雷區中沉沒,另一艘商船則受損。[19]在4月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期間,Z-15號正在進行維修,直到5月才離開造船廠,並被編入新成立的第5驅逐區艦隊服役。為了在「朱諾行動」中為戰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以及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提供護航,它的工期被縮短。該行動計劃襲擊挪威的哈爾斯塔,以減輕德國在納爾維克駐軍的防守壓力。相關艦艇於6月8日出擊,沿途相繼擊沉了盟軍的運兵船奧拉馬號(Orama)、油輪油先鋒號(Oil Pioneer)和武裝拖網船刺柏號。由於天氣惡劣,行動指揮官、海軍中將威廉·馬沙爾命令希佩爾將軍號和全部四艘護航驅逐艦前往特隆赫姆,並於6月9日上午抵達。兩艘戰艦則繼續出擊,擊沉了英國航空母艦光榮號及其兩艘護航驅逐艦,但沙恩霍斯特號也在交戰中被阿卡斯忒號驅逐艦發射的魚雷嚴重擊傷。該艦遂由Z-15號、Z-7「赫爾曼·舍曼」號和Z-10號護送回國接受維修。Z-15號和Z-10號隨後返回特隆赫姆,再護送被英國潛艇魚雷擊傷的格奈森瑙號歸國。[20][21]
Z-15號於8月和9月初跟隨區艦隊在北海佈設了防禦雷區,然後於9月中旬轉移到德佔法國的大西洋沿岸。9月28日至29日夜間,此時以布雷斯特為基地的第5區艦隊在法爾茅斯灣佈設雷區,[22]致使五艘、共計僅2,026總噸的船舶在這片雷區沉沒。[23]10月17日,拜中校率領Z-15號和另外四艘驅逐艦向西南航道出擊,遭到一支由兩艘輕巡洋艦和五艘驅逐艦組成的英國部隊攔截。英國人在極遠的距離開火,面對遠程魚雷群射和德國空軍轟炸機的攻擊,它們被迫脫離交戰,未能擊中任何德艦。Z-15號於11月7日回國,並在斯德丁接受改裝。[24]
該艦的改裝於1941年1月下旬完成,但它被厚厚的冰層困住,直到2月中旬才能到達戈滕哈芬工作。[25]Z-15號於4月重返法國,駐紮在拉帕里斯。在那裏,它主要負責護送返航的破交艦、軍艦和補給艦,穿過比斯開灣前往法國的基地。其中包括4月22日的破交艦托爾號、5月下旬的補給艦諾爾蘭號(Nordland)和艦隊油輪厄姆蘭號(Ermland)。重巡洋艦尤金親王號在「萊茵演習行動」期間與戰艦俾斯麥號分離後也於6月初被護送至布雷斯特。到了夏末,Z-15號因鍋爐出現問題早該進行改裝,但改裝被推遲了,以便於8月21日為破交艦俄里翁號護航。由於在次月初不慎擱淺,它的出發被進一步推遲,直到9月6日才啟程前往德國。在這年的改裝期間,該艦收到了一款FuMO-21型搜索雷達,安裝在艦橋頂部。[26]
1942-1943年
Z-15號僅在挪威北部進行過短暫的活動,在1942年8月的「仙境行動」期間,它連同Z-4號和Z-16號在裝甲艦舍爾將軍號執行攻擊卡拉海的蘇聯船隻的任務開始和結束階段為其護航。它們還在8月中旬負責護送佈雷艦烏爾姆號前往熱拉尼亞角周邊佈設雷區。Z-15號於9月初擱淺,在特隆赫姆進行了臨時維修後被送回德國。1943年1月,該艦重返挪威,在當地被己方潛艇U-703號發射的操練魚雷輕微損壞。3月初,它在惡劣天氣下護送沙恩霍斯特號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峽到達特隆赫姆,導致兩名船員落水。到當月中旬,Z-15號成為第5驅逐區艦隊司令的旗艦。[27]
9月,該艦號參與了「西西里行動」,負責運送第230步兵師第349擲彈兵團的部隊,並連同由另外八艘驅逐艦護航的戰艦鐵必制號和沙恩霍斯特號一起,摧毀挪威在斯匹次卑爾根島上的盟軍設施。卸下部隊後,Z-15號開始炮擊島上目標,直到其消防管道因開炮產生衝擊而破裂,導致艦上的一個隔艙部分被淹。這次行動雖然取得了成功,但主旨是為了提振駐紮在北極艦艇官兵的士氣,因為燃料短缺限制了他們的活動,而盟軍在五周後便重建了設施。當月,Z-15號還與另外兩艘驅逐艦護送裝甲艦呂措號返回德國以及重返納爾維克。11月25日,該艦受命返回德國進行大修,但當晚晚些時候在途中意外與一艘挪威小輪船相撞。這次碰撞嚴重損壞了Z-15號的艦艏,它不得不緩慢航行到特隆赫姆接受緊急維修,以免前艙壁坍塌。該艦隨後轉往奧斯陸接受臨時維修,然後於12月18日啟程前往德國。[28]
1944-1945年
1944年1月18日整修完成後,Z-15號及其姊妹艦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於上半年主要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入口處佈設雷區,並護送船隊往返於挪威。整修期間,該艦的雷達被替換為更新的FuMO-24型,其前桅也被重建成門柱形狀,以便6×2米寬的天線能夠完全旋轉。艦身後部煙囪平台上的探照燈則由一台FuMO-63「霍恩特維爾」K型雷達取代。[29]5月3日,它又穿越威廉皇帝運河前往漢堡進行漫長的改裝。6月18日身處旱塢時,Z-15號的柴油發電機艙被一枚空襲的炸彈擊中。儘管損毀程度嚴重,造船廠仍報告稱,它的改裝將如期於11月20日完成。11月4日,另一枚炸彈在該艦附近爆炸,造成了大面積的進水和衝擊波破壞。Z-15號得到了修補並被拖到威悉明德接受更徹底的維修,但完工時間則被大大推遲。到1945年4月1日,鑑於只有一台發動機可以運行,德國海軍決定將它轉移到庫克斯港,並讓其船員上岸執行戰鬥任務。該艦至5月德國投降時仍然駐留在那裏。[30][31]
戰後
Z-15號於1945年夏天被轉移到英國控制下的威廉港,以等待戰勝的盟軍對倖存德國軍艦進行處置。儘管有人對此爭論不休,但艦上有一小群維修人員還是對這些艦隻進行了大修,以保持它們的價值。1945年底,盟軍三方委員會將Z-15號分配予蘇聯,並於1946年1月2日啟航轉運至利鮑。[32]它以「熱情號」(Пылкий)之名投入蘇聯海軍服役,繼而被編入以羅斯托克為基地的蘇聯第四艦隊,直到1948年。之後,該艦更名為PK3-2號,作為一艘宿營船服役,直到1958年2月19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1958年4月18日,它被出售報廢,隨後完成拆解。[33]
註釋
- ^ 1.0 1.1 1.2 1.3 Gröner,第199頁.
- ^ Whitley,第18頁.
- ^ Koop & Schmolke,第26頁.
- ^ Whitley,第68頁.
- ^ Whitley,第215頁.
- ^ Whitley,第72頁.
- ^ Whitley,第73–74頁.
- ^ Whitley,第205頁.
- ^ Dörr,第284–285頁.
- ^ Whitley,第81頁.
- ^ 11.0 11.1 Koop & Schmolke,第97頁.
- ^ Rohwer,第2頁.
- ^ Whitley,第89頁.
- ^ Hervieux,第112頁.
- ^ Hervieux,第113頁.
- ^ Whitley,第91頁.
- ^ Rohwer,第11頁.
- ^ Whitley,第91–92頁.
- ^ Rohwer,第13頁.
- ^ Rohwer,第26頁.
- ^ Whitley,第105–106頁.
- ^ Whitley,第106頁.
- ^ Hervieux,第115頁.
- ^ Whitley,第107–110頁.
- ^ Whitley,第115頁.
- ^ Gröner,第200頁.
- ^ Whitley,第142, 164–165頁.
- ^ Whitley,第167–169頁.
- ^ Koop & Schmolke,第40, 90頁.
- ^ Koop & Schmolke,第40頁.
- ^ Whitley,第169–170頁.
- ^ Whitley,第191–192, 198, 205頁.
- ^ Патянин,第32頁.
參考資料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1: Major Surface War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Dörr, Manfred. Die Ritterkreuzträger der Überwasserstreitkräfte der Kriegsmarine. Band 1: A–K. Osnabrück: Biblio Verlag. 1995. ISBN 978-3-7648-2453-2.
- Hervieux, Pierre. German Destroyer Minelaying Operations Off the English Coast (1940–1941). IV. Greenwich, England: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979-5.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9114-307-9.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hitley, M. J.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02-2.
- Патянин, С. В. Эсминцы типа "Леберехт Мааcс". Эскадренные миноносцы серий 34, 34А, 36. Морская коллекция. 200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