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IAmJoshua/drafts/龍泉山 (武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泉山古稱靈泉山,位於武漢市江夏區境內,內有明楚王墓等龐大的古建築群和古墓葬群,是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楚王朱楨卒,葬於江夏縣靈泉山天馬峰下。這一帶原為歷代官宦八大家後裔居地,並有靈泉古市鎮。朱楨生前看中這片「風水寶地」,逞其藩王權勢,遷移市鎮,擠走八大家,毀宅掘墓,於此地營建陵園。埋葬朱楨之昭王寢,規模宏大,內以漢白玉、石凡石建成明樓、享殿、拜台、九龍台等建築20餘間。四周蜿蜒高大的圍牆,用每塊重達24公斤的磨光青磚築成,周長1500餘米。入口處建有類似城門的三孔圓柱門,門內有巨大的碑亭,佔地共160餘畝。此後,其子孫襲為楚王者,如楚莊王及憲、康、靖、端、愍、恭及賀王,也是生前在這一帶築建陵寢,凡九王。其中賀王朱華奎因被張獻忠沉於江中,未能葬入陵區。當地俗稱之「三龜九寢」。「三龜」指昭、莊、憲寢碑下的三個贔屓大龜,「九寢」即九王之寢。出早年破壞者外,現尚存陵園五處,碑亭六座。[1]

龍泉山位於武漢市江夏區。據《江夏縣誌》載:「龍泉山古稱靈泉山,因靈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龍泉山順龍盤結,群峰高聳,其山三面臨牛山湖與三汊港,在無邊碧浪之間,逶迤崛起雲山、大龍山、二龍山、龍嶂峰、玉屏峰、天馬峰、馬鞍峰等,自古這裏被視為山環水繞、湖山鍾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為樊噲封地,樊噲死後,就葬於天馬峰下。從漢代起,就有許多隱逸之士遷到靈泉山來隱居,遂成靈泉市,「形勝甲於一邑」。清同治《江夏縣誌》有載:「靈泉古市始於漢,迄唐宋而興盛。」在環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為亭閣,或隨水為軒榭,建有靈泉寺、聽松閣、遠眺亭、大觀橋、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園、龍龜戲魚池、蓼莪堂、含山樓、萬卷書樓、拜壽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觀。這些金碧輝煌的樓台亭閣,都是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家官府隱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萬卷書樓」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樓」是宋代詩人張芸臾修建的;「萬壽台」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


歷代文人墨客讚美靈泉名勝風光的詩歌很多,這裏,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各例一首。如張天佑的《靈泉遊春》:「遙看青山山鬱郁,近觀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樹樹異,銷柳蒼煙處處風。」明人黎淳的《龍山消夏圖》:「水聲到地盡,山色入樓多,明月雙溪柳,香風十里荷。」唐李奚的《靈泉山夜》,全詩雖然不着一個「秋」字,秋意卻溢滿詩箋:「山靜雲生石,水清月滿川,鄰雞聲喔喔,寒雁影翩翩。」明人張祥的《靈泉冬景》詩中有:「松骨挺天堅耐冷,梅腮破雪晴飄香,欲識靈泉景色好,憑樓百幅當盈窗……」

據《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公元1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經卜工師勘定為「五龍捧聖的吉地仙壤」,並鐫上「龍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詩碑,不久,將八大家族居住的數千戶人家的大集鎮遷往山外,將環山一帶劃入王陵區。從此,靈泉山易名為「龍泉山」。朱楨死後為昭王,這裏成為昭、莊、憲、康、端、愍、恭、巴陵卓簡九王的陵寢與陵園。

這9座陵園,以朱楨的「昭園」為最,它坐落在天馬峰下,佔地100餘畝。王妃是安遠侯王弼之女,與朱楨合葬。「昭園」城牆外左側建有碑亭,內豎石碑一座。碑下龜高1.4米,碑高5米,寬1.5米,是朱楨的孫子楚憲王於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園的垣牆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厚1米,高2.8米。磚為官窯特製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從正門直到大殿,全用1米見方的白凡石鋪陳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橋、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築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漢白玉雕刻的九龍頭、玉柱、屏欄等依然保存完整。

龍泉山是名噪歷代的風景區,朱楨等九王是明朝直系的親王,此處建築精美,墓葬豐厚,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而今靈泉十二景已逐步恢復,樊噲的陵園已樹碑立像,九王陵園修葺一新,山色湖光十分優美,已成為武漢地區一大旅遊勝地。[2]

參考文獻

  1. ^ 楚王陵园.《武汉通览》. 武漢出版社. 1988: 180. ISBN 7-5430-0037-7.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
  2. ^ http://www.jiangxia.gov.cn/page/DetailInfo.aspx?menuid=41&newsid=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