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分硬幣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美分硬幣
美國
面值2美分(0.02美元
重量6.22克
直徑23.00mm
邊緣平整邊緣
成分
  • 銅佔95%
  • 錫或鋅佔5%
鑄造年份1864至1873
鑄幣標記全部是在費城鑄幣局生產,沒有鑄造標記
正面
圖案中間是盾牌,背面有箭,上方的橫條上有「IN GOD WE TRUST」(「我們信仰上帝」)字樣,下方是年份。
設計師占士·巴頓·朗埃克
設計時間1864
背面
圖案中間是面值「2 CENTS」(「2美分」),由小麥花環圍繞,最外圈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利堅合眾國」)字樣
設計師占士·巴頓·朗埃克
設計時間1864

2美分硬幣(英語:two-cent piece)是美國鑄幣局於1864至1872年間生產的流通硬幣,1873年時還有為收藏家打造過一批。硬幣由鑄幣局首席雕刻師占士·巴頓·朗埃克設計,由於包括鎳幣在內的其它多種小面額硬幣更受民眾親睞,2美分硬幣的產量逐年遞減,最後經1873年鑄幣法案廢止。

美國經濟南北戰爭陷入泥潭,政府發行的各種硬幣都因公眾囤積而從市場流通中消失,連材質中不含銀的印第安人頭像分幣也不例外。為了填補空白,滿足市場交易需求,私人代幣應運而生,其中大部分都是銅幣。當時美國的分幣是銅鎳合金打造,其直徑與之後的林肯1美分相同,但要稍微厚一點。費城鑄幣局在生產這種分幣的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技術困難,該局官員和化驗委員會每年都會建議將之以新幣取代。雖然有賓夕凡尼亞州聯邦眾議員撒迪厄斯·史蒂文斯為首的部分議員反對,希望在硬幣成分中繼續保留金屬,但國會還是通過1864年鑄幣法案,授權發行銅質分幣和2美分硬幣。

由於缺乏其他面額的聯邦硬幣,2美分面世後起初反響熱烈。但隨着國會陸續授權發行3美分和鎳幣這些同樣不含貴金屬的硬幣,2美分逐漸失去市場。1873年,國會廢除了這種面值,政府將大量硬幣贖回後熔毀。按19世紀美國硬幣如今的價格標準來看,2美分硬幣屬於較為廉價的收藏品。

構想

1806年,康涅狄格州聯邦參議員烏利亞·翠絲Uriah Tracy)提議發行2美分和20美分硬幣(又稱「兩角硬幣」)。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硬幣中包含的金屬價值應與面額基本相同,所以翠絲的法案中建議用銀錠打造2美分硬幣。鑄幣局局長羅伯特·帕特森(Robert Patterson)對此表示反對,因為這種銀幣很難再通過熔融回收其中的白銀。法案於1806和1807年兩次在聯邦參議院通過,但都沒能過得了聯邦眾議院這關。[1]帕特森給翠絲寄去帶有兩片銀錠坯餅的黃銅底座,告訴對方這樣的硬幣很難防止偽造行為[2]。1836年,鑄幣局曾考慮試鑄2美分硬幣,次席雕刻師克里斯蒂安·戈布雷希特Christian Gobrecht)和精鍊師富蘭克林·皮爾為此開展多場實驗。這次提議的硬幣仍然是由銀錠製作,相關授權、材質和生產方式還寫進了1837年鑄幣法案的早期草案,但皮爾經過實驗證明這樣的硬幣仍然很容易偽造,相應內容因此從法案中刪除。[3]

1836年版2美分圖案幣

1857年前,鑄幣局生產的美分硬幣主要是銅質大美分硬幣,其中所含的金屬價值和面值基本等同。這種硬幣由於尺寸太大等原因導致不得人心,鑄幣局於1857年開始在獲得國會批准後發行飛鷹1美分硬幣,其直徑與之後的林肯1美分相同,但要略厚一點,用銅鎳合金打造。[4][5]新幣發行後獲得公眾的熱烈反響,但由於鑄造難度高,模具壽命短而於1859年替換成印第安人頭像分幣,此後繼續在大範圍市場流通。1861至1862年,美國經濟南北戰爭陷入泥潭,北部許多居民擔心,如果內戰以邦聯獲勝告終,聯邦政府發行的紙幣和債券都會變成廢紙。公眾於是開始極力囤積硬幣,聯邦政府發行的絕大多數硬幣都因此從市場流通中消失。為了填補空白,滿足市場交易需求,私人代幣應運而生,其中大部分都是銅幣,有時還會有銅鎳合金硬幣,尺寸接近分幣,但大部分都要厚一些。[6]

政府官員意識到,代幣的金屬價值不及面值,因此到1863年準備恢復硬幣流通時,他們也考慮把硬幣中的金屬價值保持在面值以下。鑄幣局局長占士·波洛克James Pollock)在1863年10月1日遞交的年度報告中指出:「人們希望金幣和銀幣的(金屬)價值都達到面值,但對於(賤金屬)錢幣,他們只想在支付上圖個方便。」[7]他還發現,一些私人分幣的金屬價值只有面值的五分之一,但其流通仍然不受影響。波洛克因此建議,用同樣尺寸的青銅硬幣取代銅鎳合金製成的分幣。[8]他還希望能夠停止將鎳作為鑄幣金屬採用,因為含鎳合金的硬度較高,對模具和機械的使用壽命都很不利[9]。12月8日,波洛克致信財政部長薩蒙·蔡斯,建議發行青銅質分幣和2美分硬幣,並隨信附上多枚已經準備好的2美分圖案幣[10]。據錢幣學家尼爾·卡羅瑟斯(Neil Carothers)推測,鑄幣局生產2美分硬幣和1美分硬幣的耗時基本相同,所以發行2美分幣很可能是為了將儘可能多的小額零錢送入市場流通[11]

立法

由於所有聯邦硬幣都遭囤積,內戰代幣應運而生,上圖就是一枚分幣大小的代幣。

1864年3月2日,波洛克給蔡斯發出急信,稱市場對分幣的需求已創下歷史新高,而且鑄幣局庫存的金屬鎳很快就會耗盡。他還告知部長,由公眾和官員共同組成的美國化驗委員會已於上個月召集會議,檢驗聯邦政府發行的銀幣和金幣,委員會建議採用法式銅(銅佔95%,剩下的5%是錫或鋅)來打造分幣和2美分硬幣。[12]3天後,蔡斯將授權發行青銅質1美分和2美分硬幣的法案草案發給緬因州聯邦參議員、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威廉·P·費森登,並附上波洛克在上年12月寄來的信件。費森登沒有立即採取行動,波洛克於是在3月16日再度致信蔡斯,稱鑄幣局的庫存鎳即將耗盡,並且這些鎳大部分都是進口的。蔡斯將信轉交費森登,最終新罕布什爾州聯邦參議員丹尼爾·克拉克Daniel Clark)於3月22日提出法案。波洛克的信顯然對立法進程產生了影響,以致參議院未經辯論就直接通過了法案。[8]

賓夕凡尼亞州蘭開斯特縣蓋普Gap)境內有一座鎳礦,由實業家約瑟夫·沃頓Joseph Wharton)擁有,是當時美國國內金屬鎳的主要來源。3月19日,波洛克又一次致信蔡斯,稱鑄幣局的鎳已經全部用完,而且也沒法再從海外購買:「這樣,我們就只能選擇本土供應,(買)沃頓先生的產品了。」[13]沃頓反對在分幣鑄造中停用金屬鎳,他還在1864年4出版宣傳冊,呼籲將1美分、2美分、3美分、5美分和10美分硬幣的材質組成都採用3比1的銅鎳合金,這樣分幣中的含鎳量又高了一倍。儘量如此,聯邦眾議院選派的專責委員會還是於4月20日表態支持克拉克提出的法案。賓夕凡尼亞州聯邦眾議員撒迪厄斯·史蒂文斯反對法案,他代表的選區正是沃頓開採鎳礦所在。據史蒂文斯透露,沃頓在礦藏開發和礦石提煉機械上已經花費了20萬美元,所以這樣斷絕鎳礦的最大銷路實在有欠公平。「難道我們真的能夠單憑用另外一種金屬鑄幣可以為政府省下更多錢,就毀掉這一切嗎?」[14]除此以外他還認為,使用銅鎳合金鑄造分幣之前已獲國會批准,而這種新金屬「黃銅」會顯出鏽跡。艾奧瓦州聯邦眾議員、眾議院度量衡委員會主席約翰·卡森John A. Kasson)反駁史蒂文斯的說法,稱青銅合金根本就不像黃銅,而且,他也無法支持這種供應商已經為實現預期銷量而花費資金,所以政府有義務購買的主張。[15]

法案獲眾議院批准後,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於1864年4月22日在1864年鑄幣法案上簽字。這項法案首次讓美國的賤金屬硬幣擁有法定支付能力,分幣和2美分硬幣的法定支付上項均為10枚。[15]不過,政府不會大批量地贖回這些硬幣[16]。法案還取締了1美分和2美分的私人代幣,國會還在這年下半年廢除了所有面額的私人代幣[17]。波洛克希望利用新幣發行的鑄幣稅收入來為鑄幣局運作融資,所以不希望因回收舊幣導致收入減少。根據他在之前信中的提議,法案中沒有許可用新硬幣贖回以前的銅鎳合金分幣。[18]1865年和1866年,國會分別授權發行3美分和5美分硬幣,兩種硬幣均是由沃頓建議的合金打造,其中5美分鎳幣至今仍在生產[19][20]

設計

1863年版2美分圖案幣
帶有「God Our Trust」(「我們信仰上帝」)字樣
帶有「In God Our Trust」(「我們信仰上帝」)字樣
帶有「God and Our Country」(「上帝和我們的祖國」)字樣和佐治·華盛頓頭像

賓夕凡尼亞州雷德利屯(Ridleyville)牧師馬克·R·瓦克森(Mark R. Watkinson)曾於1861年下半年致信蔡斯,建議在戰亂之時給鑄幣上增加一些有關上帝的內容,蔡斯於這年11月20日寫信給波洛克,要求他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給硬幣上增加在全國範圍有普遍認可度的格言,字數越少越好,並且這一工作應該儘快完成,不要有不必要的拖延。[21][22]波洛克考慮過多種格言,如「God Our Trust」(「我們信仰上帝」)和「God and Our Country」(「上帝和我們的祖國」)等[21]。1863年12月,他給蔡斯寄去多枚帶有「God Our Trust」字樣的圖案幣,稱這樣的設計既美觀又恰當,任何敬畏上帝並且熱帶祖國的人都會喜歡上面的格言[8]。波洛克還寄出多枚刻有佐治·華盛頓形象的圖案幣,蔡斯在回信中贊成局長選擇的格言,但也建議在刻有華盛頓頭像的正面採用以「OUR」(「我們」)開始的格言,即「OUR GOD AND OUR COUNTRY」(「我們的上帝和我們的祖國」)。部長還建議,盾牌上的橫條上所刻格言變更為「IN GOD WE TRUST」(「我們信仰上帝」)[23]。波洛克的靈感源自《星條旗[23][24],歌曲偏後的歌詞段落中就有「『我們信仰上帝』,此語永矢不忘」[25]。蔡斯的決定有可能是受母校布朗大學的校訓「In Deo Speramus」(「我們相信上帝」)影響[26]

由於國會已在1837年鑄幣法案中對硬幣所刻銘文作出規定,所以在刻上新的銘文前必須對法律做修改。授權發行2美分硬幣的法案中規定,在得到財政部部長批准的情況下,鑄幣局局長可以決定硬幣設計方案和其上所刻的銘文。[23][27]占士·巴頓·朗埃克設計的2美分是第一種刻有「In God We Trust」(「我們信仰上帝」)字樣的美國硬幣。這句格言也經新幣普及,國會於1865年3月3日通過法案,規定所有尺寸足夠的硬幣上都必須刻上這句話。[28]從1938年起發行的所以美國硬幣上都刻有「In God We Trust[23][29]

硬幣正面是朗埃克根據美國國徽設計[30],圖案以盾牌為核心,象徵着力量以及通過團結一致保護自己。盾牌的上部象徵國會,13條縱向紋路代表各州,這樣整面盾牌就代表聯邦政府通過團結各州而擁有的力量[31]。交叉箭頭末端在盾牌下方的兩邊伸出,代表互不侵犯,還意味着準備抵抗攻擊;月桂樹枝源於希臘傳統,象徵勝利[31]。紋章的雕刻中垂直線條用紅色表示,空白區域則是白色,水平線條是藍色,這樣整個盾牌的顏色則是紅、白、藍,意指美國國旗[32]。硬幣背面的中心是面額「2 CENTS」(「2美分」),由帶有幾分華麗的小麥花環圍繞,最外圈則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利堅合眾國」)字樣[30]

藝術史學家科尼利厄斯·弗繆爾(Cornelius Vermeule)認為,2美分硬幣是所有美國硬幣中「最具哥特風格、最能表現內戰(紋章學風格)」的一種[33]。「正面的盾牌、箭和花環只需再加上側翼的大炮就能成為內戰紋章學的精湛體現」[33]。弗繆爾還指出,硬幣的圖案風格更像書法而非雕刻,這可能是因為朗埃克早期曾是平板雕刻師[34]

生產和收藏

1864年版2美分硬幣的不同品種
格言字體較小
格言字體較大

原型模具產出有數千枚流通幣和少量精製幣,與1864年生產的其它2美分相比,這些硬幣上所刻的格言字號略小[26]。2美分硬幣是用賤金屬打造,沒有為化驗委員會一年一度的檢驗預留樣本,不過國會還是要求鑄幣局內部對硬幣材質和重量進行檢查[35]

2美分發行之初很快就得到公眾認可並開始自由流通[22],這很大程度上是受戰時硬幣短缺的影響,2美分及其它新幣緩解了短缺程度[26]。波洛克曾在1864年6月遞交的報告中稱,新幣也有受到囤積,但此後他再也沒有報告發現同類情況。美國境內大部分地區這時仍然不流通銀幣,銅鎳合金的3美分和5美分硬幣分別於1865和1866年開始發行,與2美分等新幣一起滿足市場對小額零錢的需求。[36]1864年10月,波洛克在報告中稱,硬幣需求已達歷史新高,鑄幣局正盡一切努力提高產量;1865年6月,他又在報告中稱,2美分硬幣是「最方便而且最流行的硬幣」[11]。1865年3月3日授權發行3美分鎳幣的法案中把銅質分幣的法定支付限額降至4美分,同時新發行的4種硬幣法定支付上限則提高到60美分[37]

1866年開始發行的盾牌鎳幣與2美分硬幣很相似,但也正是它促使2美分逐漸退出市場。

2美分面世頭一年的發行量很大,鑄幣局的產量略低於2000萬枚,但據錢幣學家昆汀·戴維·鮑爾斯Q. David Bowers)記載,此後公眾對硬幣的接受度和熱情都開始減退[38]。戰爭結束後,銀行對這種面額的需求下滑[26],對新的5美分鎳幣需求增加,2美分硬幣的產量於是逐年減少[39]。戴維·蘭格(David W. Lange)指出:「很顯然,到19世紀60年代末時,這種硬幣已經不再需要了」[22]。卡羅瑟斯對此表示:「2美分硬幣沒有生產的必要。起初它得以流行主要是因為公眾對小額金屬硬幣有龐大需求,這種面額實屬畫蛇添足,5美分鎳幣面世後,2美分的流通也就急劇衰減了」[11]

1867年,波洛克辭職後繼任的新任鑄幣局局長亨利·林德曼Henry Linderman)開始呼籲國會放開限制,授權贖回過剩的銅質和青銅質硬幣。國會授權發行鎳幣的法案中規定,政府可以贖回大批量的鎳幣,但在面額更小的硬幣方面卻沒有同樣規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小額硬幣每年都在發行,日積月累之下造成嚴重過剩。財政部堅持主張,政府在每筆交易中接收的硬幣額度不能超過法定支付限額,即便是在兌換其它貨幣時也不例外。[40]在林德曼的領導下,鑄幣局用3美分硬幣和5美分鎳幣換回價值36萬美元的青銅質硬幣。這一做法沒有任何法律授權,但對整個市場來說仍然只是杯水車薪。各種需要從公眾手中接受小額硬幣的商家和部門,如報社、公交公司、郵局等,都累積了數以百萬計的2美分硬幣,國會聽聞的抱怨之聲此起彼伏。格蘭特政府上台後,波洛克重掌鑄幣局並反對有關贖回小額錢幣的提議。財政部長喬治·S·鮑特韋爾在年度報告中雖有提及波洛克的看法,但他還是建議國會通過贖回法案,相應法案於1871年3月3日通過,允許政府以單筆不超過20美元的數額批量贖回小額硬幣。[41]法案中還授權財政部中止任何已大量贖回的硬幣生產[42]。根據新的法律,鑄幣局於1871至1872年贖回超過3700萬枚小額硬幣,其中也包括2美分幣[41]

由於1837年鑄幣法案已顯過時,國會和財政部從1866年就開始考慮修訂鑄幣法律。各方經過探討後制訂1873年鑄幣法案,但在此期間保留2美分硬幣始終沒有成為議題,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小額硬幣到底是用青銅製作還是銅鎳合金打造,以及3美分鎳幣的具體大小。法案於1873年2月12日通過,為2美分系列硬幣的生產劃上句點。[43]

由於2美分很可能會被廢除,鑄幣局在1872年只生產了6萬5000枚流通用幣[44],但生產這些硬幣的具體原因依然不得而知[45]。1873年1月18日,費城鑄幣局首席鑄幣員阿奇博爾德·勞登·斯諾登(A. Loudon Snowden)指出,鑄幣局生產的多種硬幣年份上的數字「3」都和「8」過於相近,這種情況在那些尺寸較小的硬幣上尤其明顯。波洛克因此下令新任首席雕刻師威廉·巴伯William Barber,朗埃克於1869年去世[46])重刻年份數字,將大部分面額硬幣上的「3」略作調整,把上、下兩個圓弧的弧度加大[47]。2美分硬幣在1873年只生產過精製幣,同時國會通過的法案已在2月將其廢止,所以巴伯應該沒有足夠時間、並且也沒有必要為之重刻模具。但實際上還是有「Open 3」(意為「開放3」)和「Close 3」兩類品種共存於世。錢幣歷史學家沃爾特·布林(Walter Breen)認為,這些「Open 3」版很可能是之後秘密打造的,以致直到20世紀50年代由錢幣學家發現後才為世人所知[48]。另一位錢幣學家保羅·格林(Paul Green)估計,鑄幣局當時銷售的兩類精製幣套裝中有可能包括這兩種2美分硬幣。「鎳幣套裝」只包括那些材質中不含貴金屬的小額硬幣,另一套裝則包括銀幣,格林認為,這兩種套裝中各包含一個品種的2美分精製幣。[49]

19世紀70年代及之後的多年裏,大量2美分硬幣退出市場流通[26]。截至1909年,共計發行的約4560萬枚2美分中已有約1700萬枚由下財政部贖回[50]。收回的硬幣經熔融後再鑄成1美分硬幣[51]。1920年,聯邦參議院通過法案,建議發行新的2美分硬幣,上面刻上當時過世不久的前總統狄奧多·羅斯福的肖像,眾議院委員會極力推薦通過法案,但聯邦眾議院最終並沒有將之通過[52]。錢幣學家S·W·弗里曼(S. W. Freeman)曾在1954年指出,在世的人中還有印象使用過2美分硬幣的寥寥無幾,即便是有這類回憶的,往往也只是兒時曾用這樣的硬幣在糖果店消費過。據他回憶,那個時候2美分就可以買到很多糖果,和他長大後5美分所能買到的一樣多,為此他也擔心,以後可能要花上25美分才能買到同樣數量的糖。[53]2美分停產近一個世紀後,國會通過1965年鑄幣法案,取消包括2美分在內所有美國貨幣的法定支付上限[26]。但正如錢幣學家傑克·懷特(Jack White)在1971年的專欄文章中指出的那樣,由於生命周期短,市場流通數量有限,很少有人會擁有數額超過原有法定上限的2美分硬幣[54]

根據李察·約曼(Richard S. Yeoman)2015年版的《美國錢幣指南手冊》(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1865年版和1864年的大號字體格言版是最廉價的2美分硬幣品類,如果其成色在謝爾頓硬幣分級標準中可以達到「good (G-4)」級別,則單價為18美元。此後直至1871年間的同樣成色硬幣價格略高,但不超過40美元。[44]即便是成色最佳的2美分硬幣價格也相對低廉,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多少收藏家在試圖收集到所有品類集結成套;與此同時,2美分的收藏者甚眾,比其它美國硬幣都多,但他們絕大多數都只收藏有一枚而非成套[49]。1864年的小號字體格言版發行量較高,其收藏價格卻也偏高。根據《美國錢幣指南手冊》記載,成色達到精製幣標準的單價可達1萬8500美元,即使是最低收藏級「MS-20」或「Very Fine」(意為「很好」),其價格也有500美元。[44]

產量

所有的2美分硬幣都是在費城鑄幣局打造,沒有鑄幣標記,精製幣的產量為估計值。[44]

年份 精製幣 流通幣[44]
1864 100 19,822,500
1865 500 13,640,000
1866 725 3,177,000
1867 625 2,938,750
1868 600 2,803,750
1869 600 1,546,500
1870 1,000 861,250
1871 960 721,250
1872 950 65,000
1873(Closed 3品種) 500
1873(Open 3品種) 600

參考資料

腳註

  1. ^ Taxay,第141頁.
  2. ^ Giedroyc.
  3. ^ Taxay,第232頁.
  4. ^ Snow,第7, 9頁.
  5. ^ Yeoman,第113–117頁.
  6. ^ Carothers,第191–92頁.
  7. ^ Taxay,第239–240頁.
  8. ^ 8.0 8.1 8.2 Taxay,第240頁.
  9. ^ Carothers,第196頁.
  10. ^ Radeker,第1740頁.
  11. ^ 11.0 11.1 11.2 Carothers,第200頁.
  12. ^ Carothers,第196–197頁.
  13. ^ Carothers,第197頁.
  14. ^ Taxay,第241–242頁.
  15. ^ 15.0 15.1 Taxay,第242頁.
  16. ^ Carothers,第205頁.
  17. ^ Carothers,第195頁.
  18. ^ Carothers,第199頁.
  19. ^ Taxay,第243–244頁.
  20. ^ Yeoman,第135頁.
  21. ^ 21.0 21.1 Kay,第40頁.
  22. ^ 22.0 22.1 22.2 Lange,第99頁.
  23. ^ 23.0 23.1 23.2 23.3 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24. ^ Radeker,第1741頁.
  25. ^ American Unitarian Association.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Breen,第238頁.
  27. ^ Bureau of the Mint,第44–45頁.
  28. ^ Lange,第98–99頁.
  29. ^ Bureau of the Mint,第48頁.
  30. ^ 30.0 30.1 Rayburn,第42頁.
  31. ^ 31.0 31.1 Peters & Mohon 1995,第16頁.
  32. ^ Bowers,第54頁.
  33. ^ 33.0 33.1 Vermeule,第60頁.
  34. ^ Vermeule,第60, 62頁.
  35. ^ Bureau of the Mint,第46頁.
  36. ^ Snow,第34–35頁.
  37. ^ Carothers,第345頁.
  38. ^ Bowers for PCGS.
  39. ^ Yeoman,第127, 130頁.
  40. ^ Carothers,第207頁.
  41. ^ 41.0 41.1 Carothers,第212頁.
  42. ^ Bureau of the Mint,第50頁.
  43. ^ Carothers,第227–238頁.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Yeoman,第127頁.
  45. ^ LaMarre,第28頁.
  46. ^ Snow,第228頁.
  47. ^ Taxay,第504頁.
  48. ^ Breen,第238–241頁.
  49. ^ 49.0 49.1 Green.
  50. ^ The Numismatist & August 1909.
  51. ^ The Coin Collector's Journal & July 1880.
  52. ^ Carothers,第299頁.
  53. ^ Freeman,第562–563頁.
  54. ^ White,第37頁.

來源

書目
其它來源
  • Bowers, Q. David. Collecting Two-Cent Pieces 1864–1873. 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 Cents Wanted. The Coin Collector's Journal (New York: Scott & Co.). 1880-07: 110. ISSN 0010-0447. 
  • Freeman, S.W. Two Cent Pie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umismatist (Colorado Springs, CO: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1954-06: 562–573. ISSN 0029-6090. 
  • Giedroyc, Richard. Two Cents (1864–1873). CoinFacts.com.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0). 
  • Green, Paul. Two Cents Worth Collecting. Littleton Coin Company. [201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 Kay, Rick. The Remarkable Coinage of James B. Longacre. The Numismatist (Colorado Springs, CO: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2005-04: 36–37, 40–41. ISSN 0029-6090. 
  • LaMarre, Tom. Old Denomination Treasures.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1998-07: 26–28, 30, 32, 77. ISSN 0010-0471. 
  • Do We Need a Two-Cent Coin?. The Numismatist (Colorado Springs, CO: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1909-08: 269. ISSN 0029-6090. 
  • Radeker, William T. Those Collectable 2-Cent Pieces. The Numismatist (Colorado Springs, CO: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1991-11: 1739–1741, 1805. ISSN 0029-6090. 
  • Rayburn, Yancey. Coins of America's 'Gilded Age'.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1970-10: 41–44. ISSN 0010-0471. 
  • History of 'In God We Trus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2011-03-08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 White, Jack. The Two Cent Piece. Coins (Iola, WI: Krause Publications). 1971-05: 37. ISSN 0010-047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