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陳安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安仁(1890年—1964年),又名仁甫,男,廣東東莞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生平

陳安仁青年時,自廣州文明路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翌年春,參與援助黃花崗起義。同年4月27日(辛亥年農曆三月廿九日),支援黃花崗起義。起義失敗後,參加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會議,總結廣州黃花崗起義。[1]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11月廣東光復,陳安仁在廣州出任廣東新軍軍部秘書。民國元年(1912年)1月,與新軍慶祝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7年(1918年),任南洋英屬華僑教育總會議長,在南洋當地華僑中間推進教育。民國8年(1919年),轉為中國國民黨黨員。民國12年(1923年),根據中國國民黨中央的指示,赴南洋的新加坡馬來亞吉隆坡怡保檳榔嶼等地視察中國國民黨黨務,寫出報告呈交中國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獲授一等獎章。後來,在新加坡、吉隆坡主辦《天聲日報》。[1]

民國13年(1924年),陳安仁返回廣州,任嶺南大學秘書、政治訓育主任兼教授,講授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品德學,擁護並宣傳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民國15年(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編審委員,參加編寫《國民革命軍軍史》及審查戰爭理論、戰略、戰術、戰役、軍事條令。後來,出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1]

民國20年(1931年),陳安仁在廣州任中山大學教授,講授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近代政治史、文化史、中國文學史、孫先生之思想及其主義等課程,且在東莞創辦明智學校。[1]

民國36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安仁任廣州市民眾抗日敵後援會常委,任內帶頭捐款,並推動廣州市各界捐獻財物,援助抗日。1938年,日軍佔領廣州後,陳安仁赴廣東省戰時省會韶關,任第七戰區編纂委員會委員,編寫華南抗日史、軍事條令。民國33年(1944年),日軍佔領韶關,陳安仁任第九戰區少將參事(軍長級)。[1]

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陳安仁在廣州任中國史學會理事,國民政府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委員,發表了多篇史學及地理學方面的文章。[1]

民國35年(1946年)7月4日,陳安仁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兼任國民政府外交委員會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商法委員會委員,參與制訂商法。他還援助家鄉東莞興辦觀瀾中學、塘廈中學。[1]

1964年,陳安仁病逝。[1]

著作

陳安仁曾任多家中外報社的總編輯、特約撰述人。其主要著作有:[1]

  • 《文明家庭教育法》
  • 《中國政治思想史大綱》
  • 《中國近代文化史》
  • 《中國國民黨黨史概要》
  • 《孫先生之思想及其主義》
  • 《抗戰與建國》
  • 《人口問題》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史概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