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匱之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匱之盟,俗作金櫃之盟[1][2],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命太祖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這份遺書藏於金匱[3]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4][5]

來源

據說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不離,親侍湯藥。但杜太后的病情並未好轉。自知臨終的杜太后召趙普入宮,草擬遺旨,並問一旁的宋太祖:「可知你何以得天下嗎?」宋太祖啜泣不斷,無法應答。杜太后再問,宋太祖才止淚答道:「兒臣之所以得天下,是受父親與母親的庇蔭。」杜太后說:「並不是這樣,是因為後周的皇帝太過年幼。假使後周有年長的君王,你又怎麼能得到天下呢?切記,在你死後要將皇帝寶座傳給你的弟弟,由年長的君主來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氣。」太祖哭着說:「不敢不從。」杜太后遂命趙普,將方才的對話內容都記下,寫成一封誓書,並命人藏在金匱之中,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由來。

爭議

趙普的「金匱之盟」這個說詞,解決了宋太宗取得帝位的合法性問題,宋太宗很是感激,召見趙普說:「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封趙普為梁國公。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逼宋太祖之子趙德昭自刎身亡,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太祖次子趙德芳離奇病死,後宋太祖的另一個弟弟趙光美,亦遭流放而死。

宋太宗得位不正,在當時已被許多士大夫猜疑,乃至有燭影斧聲之說。「金匱之盟」在宋太祖時代,人所未聞,恰好可幫助宋太宗獲得即帝位的合法性,時至今日,後代學者大多考証,「金匱之盟」為宋太宗命趙普助其偽造,以鞏固其統治合法性。且杜太后去世之時,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已十餘歲,富於春秋,隨即成年,根本不會出現「後周世宗遺下七歲的後周恭帝」之局。1940年代鄧廣銘、張蔭麟等論証金匱之盟為虛構,影響至今,成為最普遍的說法。但近年也有學者質疑虛構說,如施秀娥、王育濟、何冠環。

王立群認為,杜太后不可能知道宋太祖什麼時候死,也不可能知道宋太祖死時其兒子有多大,因此不可能預知幼子登基。如果真有金匱之盟,趙普應在宋太宗登基時拿出,而不是多年以後,因此金匱之盟實為虛構。由於盧多遜迫害趙普本人及其妹夫兒子,加上太祖生前打壓趙普,因此當年反對宋太宗即位的趙普在決定重新任丞相後報復盧多遜,而此時宋太宗的權力不穩,趙普以製造金匱之盟作為條件,支持宋太宗,換取宋太宗支持他報復盧多遜。[6]

註釋

  1. ^ 為了《蘭陵王》,我重回歷史現場-陳玉珊. [201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8). 
  2. ^ 宋朝諸位皇帝排行榜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9-01.
  3. ^ 匱從匚貴聲,收藏貴重物品的匣子,俗作樻。通,但與從木巨聲的不同,並不能寫作「金柜之盟」。
  4. ^ 《宋史》卷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卷七「普既出鎮,上書自訴云:'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矧昭憲皇太后大漸之際,臣實預聞顧命,知臣者君,願賜昭鑒!'帝手封其書,藏之金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具體內容有兩種說法:一是「獨傳約」,即只傳位給趙光義,宋朝官方多如此記載;二是「三傳約」,即先傳趙光義,再傳趙光美(後改名為廷美),再傳趙德昭(趙匡胤長子),見於私家著述。
  6. ^ 王立群讀宋史第二部宋太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