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52°31′02″N 13°22′34″E / 52.51722°N 13.37611°E / 52.51722; 13.37611

2012年10月揭幕儀式結束後的紀念地。

辛提人羅姆人紀念碑,全稱納粹時期歐洲被害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德語:Das Denkmal für die im Nationalsozialismus ermordeten Sinti und Roma Europas),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個紀念地,緊鄰德國國會大廈南側。紀念碑的設立,是為了紀念納粹德國試圖消滅當時在歐洲被稱為「茨岡人」的辛提人羅姆人的一場種族滅絕運動。紀念碑的名稱「辛提人和羅姆人德語Sinti und Roma」不能隨意更替為「吉普賽人」,因為「Sinti und Roma」是1980年代確定的非歧視性的種族稱呼,以替代此前由外族強加的「吉普賽人(Gypsy)」、「茨岡人(Zigeuner)」等其他帶有歧視含義的稱呼。

紀念碑由以色列雕塑家丹尼·卡拉凡德語Dani Karavan設計。2012年10月24日,紀念碑在時任聯邦總理默克爾、總統高克的見證下揭幕。因其被定性為「德國具有國內和國際意義的紀念地德語Gedenkstätten von nationaler und internationaler Bedeutung in Deutschland」,紀念碑由聯邦基金斥資建造,共花費約280萬歐元。

位置和建築

紀念碑中央的三角形石座。
圓形水池邊緣的細節,「ohne Worte」。

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位於柏林蒂爾加滕區沙伊特曼街德語Scheidemannstraße和西姆松小路(Simsonweg)之間,離勃蘭登堡門僅百餘米,和德國國會大廈隔街相望。建築用地經由柏林州批准,並於2001年最終確定[1]

紀念碑的設計者是以色列藝術家丹尼·卡拉凡。他設計了一個正圓形的水池(德語稱「源泉(Brunnen)」),水池的底色是「深不見底(endlos tief)」的黑色。水池的中央,是一個正三角形的石座,使人想起二戰時納粹集中營里犯人佩戴的肩章。石座上常年擺放着一支鮮花。每當鮮花凋零,石座便沉入底下,之後帶着一支新的鮮花重新升起,象徵着生命、悲傷和記憶[2]。卡拉凡說,深底色的水池如同鏡子一般,能讓參觀者面對這個以回憶納粹黑暗歷史為主題的地方,想到的並不是無休止的爭鬥,而是深刻的反思[3]。圍繞在圓池周圍的信息牆上,刻着「辛提人和羅姆人種族謀殺史(Chronologie des Völkermordes an den Sinti und Roma)」[4]。圓水池的邊緣,用英語、德語和羅姆語刻着意大利羅姆人桑蒂諾·斯皮內利意大利語Santino Spinelli(筆名Alexian)的詩《奧斯維辛(Auschwitz)》:

德文 中譯
Eingefallenes Gesicht
erloschene Augen
kalte Lippen
Stille
ein zerrissenes Herz
ohne Atem
ohne Worte
keine Tränen
深陷的面龐
凝滯的目光
冰冷的嘴唇
死寂
一顆破碎的心
沒有呼吸
沒有言語
沒有淚

此外,紀念碑旁的音箱中還播放着羅密歐·弗朗茨德語Romeo Franz創作的旋律「Mare Manuschenge」。

建造前的爭論

2008年,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正在建設中。背景是德國國會大廈。
紀念地入口和周圍的圍牆上刻着的年表。
冬天的紀念地,背景是國會大廈。

1992年,德國聯邦政府批准了德國聯邦內政部的一項建議,即建造一座「紀念在納粹的種族滅絕行動中罹難的辛提人和羅姆人的紀念碑」。德國辛提人和羅姆人中央委員會德語Zentralrat Deutscher Sinti und Roma長期以來的要求終於得到了積極的回應[5]

關於紀念碑題詞的內容,曾經存在很大的爭議,其中的一個重點是如何稱呼這個受迫害的群體。聯邦政府曾計劃稱其為「茨岡人(Zigeuner)」,但遭到德國辛提人和羅姆人中央委員會和德國辛提人聯盟德語Sinti Allianz Deutschland的反對,認為這個稱呼既不禮貌又不合理[3]。另一個問題是針對羅姆民族和猶太民族這兩個少數民族種族滅絕之間的比較:辛提人和羅姆人中央委員會提出異議,認為聯邦政府所提議的題詞內容在刻意迴避這個政治迫害問題[3]。戰後吉普賽學家德語Tsiganologie、政府顧問赫爾曼·阿諾德德語Hermann Arnold (Arzt)也支持中央委員會的反對意見。他認為,政府建議的題詞試圖對「茨岡人」做出這樣含糊的安撫是不得當的,因為「茨岡人」本來就不單單是納粹種族主義政策的受害者,而是遭受了來自多方面的持續的歧視和迫害[6]

在2006年關於紀念碑的討論中,新成立的德國及歐洲遷徙民族(Jenische)聯盟德語欧洲迁徙民族[7]也提出了更多爭議內容,他們致力於推動對「屠殺遷徙民族」的承認。他們稱,有不同的歐洲遷徙民族曾被視為「茨岡人」而遭到追殺[7][8]。隨着爭論愈演愈烈,各團體之間的團結也因此而變得愈發困難,因為規模較小的辛提人聯盟現在有了一個盟友——德國遷徙民族聯盟——來抗衡更有分量的辛提人和羅姆人中央委員會。

由於無法形成統一意見,最終,在德國聯邦政府文化和媒體專員德語Beauftragter der Bundesregierung für Kultur und Medien辦公室的領導下,從慕尼黑現代歷史研究所德語Institut für Zeitgeschichte科隆納粹檔案中心德語EL-DE-Haus的資料中,整理出一個「辛提人和羅姆人種族滅絕年表」[9],並於2007年12月20日經德國聯邦參議院一致通過[10]。由歷史學家撰寫的年表,以歷史研究的立場陳詞,避免了由受害者及少數政治群體所作的自我陳述可能帶來的偏頗,正如聯邦文化專員所講,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兼顧各受害者團體的訴求」[11]

  • 年表一開始,並未直指具體民族,而只是描述一個「作為茨岡人」而受到追蹤的歐洲少數族群,舉例如辛提人、拉勒里人德語Lalleri(Lalleri)、羅瓦拉人英語Lovari(Lovari)和馬努施人德語Manouches(Manouches),進一步便以模糊的概念「羅姆人(Roma)」作為稱謂。同時點明「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和它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是「滅絕少數民族」。
  • 年表的結尾是兩段引文,分別出自前聯邦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1982年)和前聯邦總統羅曼·赫爾佐克(1997年)的演說,將納粹的罪行定性為對「辛提人和羅姆人」進行的一場「種族滅絕」[12],它「和對待猶太人一樣」,是「一場出於同樣的種族狂妄心理、懷着同樣的意圖和意願的有計劃的、徹底的種族滅絕」(赫爾佐克)。藉由這段話,歷史學家們表明了納粹這場種族滅絕的獨立性德語Historikerstreit(Singularität)。否定了諸如岡特·路易德語Guenter Lewy耶胡達·鮑爾德語Yehuda Bauer等一些歷史學家的立場,將對羅姆少數民族的種族滅絕與對猶太人少數民族的種族滅絕活動區分開來。
  • 和辛提人聯盟的期望以及聯邦政府最初的建議背道而馳,撰寫年表的歷史學家們最終還是參照納粹文獻中既有的說法,只用「茨岡人」這個本源概念入文。所謂「本源概念」,是說「茨岡人」最初作為狹隘種族主義思想下的一個定義,描述了羅姆人在種族上的少數性(ethnische/rassische Minderheit)[13]。這個詞如今雖依然被使用,但含義已經和納粹時期有所不同。從實踐社會學德語Soziographie的角度講,如今的「茨岡人」是包括羅姆民族以及其他若干族群在內的一個統稱。歷史學家們明確表示他們在年表中使用的「茨岡人」,只涉及其歷史上的指代意義,和今天的人無關。但即使如此,辛提人和羅姆人中央委員會依然堅持拒絕這樣的用法[14][15]
  • 在引文的結尾,歷史學家說,受到迫害的對象包括「遷徙民族(Jenische)若干獨立受害群體的成員以及其他流浪人員」,這些人雖然不屬於一個集體,但各自都是「追殺迫害行動」的受害者。引文之後的年表,則既不直接探討這些群體,也不間接言說那些用「跟茨岡人一樣到處流動的流浪人員」來描述的藝術家德語Artist (Darsteller)流動藝人德語Schausteller[16]。引文結尾的這句話,是歷史學家們對遷徙民族聯盟訴求的回應,但也藉此與他們保持距離。而在紀念碑的紀念對象——歐洲羅姆人那裏,這句附加的話卻備受爭議,因為無論遷徙民族這個少數民族本身,還是其中的一支,實際上都不屬於羅姆民族。

工程和後期維護

2011年10月正在建設中的紀念地。

因意見不合和長期爭論不休,本計劃於2004年就開工建設的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一直拖延到2008年12月19日才終於象徵性開工,這一天也是聯邦參議院官方為羅姆人種族滅絕計劃遇害者設立的紀念日[17][18][5]。此後,由於藝術家和工程實施方之間意見不合,竣工時間從原先計劃的2009年推遲到2012年[19]柏林州政府負責工程的施工和管理。2012年10月24日,聯邦總理安哥拉·默克爾和聯邦總統約阿希姆·高克共同參與了紀念碑的揭幕儀式[20]。紀念碑的後續維護工作由猶太人紀念碑基金會負責。

參見

註解

  1. ^ 《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終於開建(Mahnmal für Sinti und Roma - Endlich Baubegin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n-tv,2008年12月14日。(德文)
  2. ^ 《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我們現在有了一片地」(Mahnmal für Sinti und Roma - „Wir haben jetzt einen Or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法蘭克福匯報,2012年10月24日。(德文)
  3. ^ 3.0 3.1 3.2 《停止荒謬的文字爭鬥("Absurden Streit um den Text beend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az.de,2005年1月13日。(德文)
  4. ^ 《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開工建設(Baustart für Mahnmal für Sinti und Roma)》[失效連結],Kölnische Rundschau online,2008年12月19日。(德文)
  5. ^ 5.0 5.1 時任文化部長Bernd Neumann在納粹時期受迫害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開工儀式上的講話[永久失效連結],德意志聯邦政府媒體和信息處檔案,2008年12月19日。(德文)
  6. ^ 赫爾曼·阿諾德:《錯誤的等同(Falsche Gleichsetzung)》,法蘭克福匯報(需繳費閱讀),2004年12月28日。(德文)
  7. ^ 7.0 7.1 德國及歐洲遷徙民族聯盟主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辛提人聯盟的意見書中,也隻字未提遷徙民族(Jenisch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德文)
  9. ^ 年表全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有版權保護。(德文)(英文)
  10. ^ 《為辛提人和羅姆人的紀念碑開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柏林晨郵報,2008年12月15日。(德文)
  11. ^ 《16年後,紀念碑終於開工》,柏林晨郵報,2008年12月19日。(德文)
  12. ^ 「辛提人和羅姆人」只是德語區常用提法,也是辛提人和羅姆人中央委員會推薦的名稱,但羅姆人國際聯盟德語International Romani Union認為「羅姆人」更合適。
  13. ^ 年表的根據主要是1935年頒佈和施行的紐倫堡法案(「異種民族是指所有其他民族,在歐洲的除了猶太人之外,其他的都是茨岡人。」)以及1938年針對清除茨岡人族群的希姆萊法令(Himmler-Erlass)。
  14. ^ 《給辛提人和羅姆人的紀念碑:實在不行就不用題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明鏡在線,2005年2月25日。(德文)
  15. ^ 辛提人和羅姆人中央委員會主席Romani Rose德語Romani Rose:《我們是辛提人和羅姆人,不是「茨岡人」(Wir sind Sinti und Roma, keine "Zigeuner")》,法蘭克福匯報,2005年3月23日。(德文)
  16. ^ 對「遷徙民族(Jenische)」的確切定義並不存在。1982年,由當時的聯邦青年、家庭及衛生部委託的一項針對辛提人社會現狀的研究,同時也覆蓋了社會上的「流浪人員」。這些人就包括「遷徙民族(Jenische)」、街頭表演藝術家、小馬戲團演員和流動藝人。至於這個群體的具體界定標準,則並不清晰。
    Andreas Hundsalz和Harald P. Schaaf:《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辛提人社會狀況(Soziale Situation der Sinti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聯邦青年、家庭及衛生部檔案第129卷),斯圖加特,1982年,第170頁。
  17. ^ 《為在納粹時期遇害的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開工儀式》[永久失效連結],德意志聯邦政府媒體和信息處檔案,第466號新聞稿,2008年12月19日。(德文)
  18. ^ 《牢記罪行(An die Verbrechen erinnern)》[永久失效連結],開工儀式新聞稿,德意志聯邦政府媒體和信息處檔案,2008年12月19日。(德文)
  19. ^ 《水的顏色(Die Farbe des Wasser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5-19.,Harry Nutt,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2011年1月27日。(德文)
  20. ^ 《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揭幕儀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德意志聯邦政府文化和媒體部通知,2012年10月9日。(德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