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險大塘
西險大塘,又名西大塘、西險塘、西海險塘、溪南大塘,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與湖州市德清縣境內,為東苕溪幹流右岸大堤,相傳為大禹所建,部分堤段最早可考建於東漢熹平二年(173年),為當時餘杭縣令陳渾所建立,是歷代保護杭州市和杭嘉湖平原免受苕溪水患的防洪屏障。
建造背景
西險大塘為東苕溪右岸大堤,東苕溪在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境內分南、中、北三條幹流,苕溪上游的天目山為浙江暴雨的中心區域,上游三股洪水都匯集到餘杭區瓶窯鎮。瓶窯以上的苕溪河段屬於山溪性河流,坡降高,水流快;而瓶窯一下則為平原地帶,水流平緩;因此,瓶窯一帶水流極易壅塞,產生洪澇災害。為此,人們在苕溪上游建立了青山水庫、里畈水庫、水濤莊水庫、四嶺水庫進行攔蓄,但這四座水庫只能夠攔蓄東苕溪半數的洪水,並不能完全解決下游的水患,因而西險大塘也成為了杭州防洪的最後一道屏障。[1]
歷史上,東苕溪本來是直接向東注入錢塘江河口區,但是由於錢塘江涌潮等原因導致下游排水不暢,最終其下游壅塞,只得向北至半山和大觀山之間。漢代修建的溪南大塘(今西險大塘西段)又將東苕溪幹流人為改道,東苕溪最終在今天餘杭街道一帶急折向北至湖州與西苕溪合流注入太湖。[2]
歷史
名字與起源
苕溪自古就修築有堤防大塘,部分堤段歷史悠久,明代陳善《南湖考》稱,「大禹築塘,名西海險塘」。但在正史中,《輿地誌》記載,東漢熹平二年(173年),餘杭縣誌陳渾修築堤防並開闢了南湖分洪蓄水,《水經注》即稱「縣後溪南大堤即渾所立以防水也」。西險大塘在杭州城以西,為杭州及杭嘉湖平原西部屏障,故名為「西」。據《南湖水利論》記載,西險大塘雖然並不沿海,但「是苕溪之塘,險要厲害,並埒於海塘也」;歷代志書多有記載,「西險大塘舊以險名,當三苕匯合之沖,左多高山,右皆平壤」,苕溪容易暴漲,在西險大塘匯集極易引發洪災,因而大塘與大塘以東的杭嘉湖平原休戚相關,與海塘並為險要所處,故能稱「險」。[3]
明萬曆年間陳禹謨所撰《重築瓦窯塘碑記》最早有「塘險」的說法,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錢塘縣知縣李惺《化灣陡門閘議》中即稱此處為「險塘」,光緒十三年(1887年),糧儲道廖壽豐、邑紳丁丙在即言:「西大塘當三苕會合之中,形勢尤其險要,故又稱西險塘。」光緒十五年(1889年)將西險塘分段立石,西險一號為黃鄱塘,西險二號為爛泥灣塘,西險三號為化灣塘,西險四號為羊山塘,四塘總長約5公里;故可知當時的西險塘僅僅是苕溪大塘的一部分險要段落。約在清末民初,西險大塘各段落最終連成一線。再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浙江省水利建設彙刊》就稱前人以錢塘江海塘為東險大塘,苕溪右岸大堤為西險大塘,這一說法由來已久。[4]
前代修築
自東漢陳渾修築大塘後,唐寶曆年間餘杭縣令歸珧依照陳渾故跡疏浚南湖,修復堤防。南宋紹興二年(1131年)三月,餘杭縣丞章籍在東苕溪幹流上修築龍光陡門。淳熙六年(1179年),錢塘縣在苕溪各段修築大塘和陡門,總共「十塘五閘」,十塘分別為黃鄱、爛泥灣、化灣、羊山、壓沙、上林陵、中林陵、下林陵、唐家渡、大雲寺灣,五閘則為化灣、甪竇、安溪、烏麻、奉口,這些名字都沿用至今。[5]
明永樂年間,若溪水衝決化灣塘閘,淹沒民田,中央政府派出戶部尚書夏元吉、通政使趙岳到浙江監督修補大塘,歷時三年告成。正統十年(1445年)大塘在此損毀,中央政府再次派遣工部侍郎周經來浙,花費倉米三千七百石,使用南關廠木三千株,最終將大塘修築如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地方政府對黃都等塘進行加固工程。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五月,化灣塘閘再度沖毀,時任錢塘縣令聶心湯修復工程,先修復大塘,之後又修復了水閘。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餘杭縣對境內900丈長的險要地段進行加固工程,歷時一年完成。[5]
清雍正五年(1727年),地方政府修建壓沙塘58丈。民國35年(1946年)召開東若溪南北湖水利參事會,組織搶修西險大塘杭縣段,修築工作一直延續到次年二月,所用石材公開招標,土方則由當地發動11鄉鎮義務勞動獲得。西險大塘雖是守衛杭州及杭嘉湖平原地區的重要屏障,但建築水利及質量低下,因而屢建屢毀,經常出現險情並引發洪澇,自明永樂元年(1403年)至清光緒八年(1882年),西險大塘損毀共計14次。[5]
1950-1970年代
1949年5月餘杭縣解放,7月新成立的餘杭縣人民政府就開始對西險大塘進行修復工作,使用土方7022立方米,拋石790立方米,打樁100餘根,投資4480元人民幣。此後,地方政府每年都對大塘進行保養修復工作。1951年7月苕溪流域發生洪澇,洪水沖毀大塘11處。當你冬季和1953年春季,餘杭地方政府兩次發動群眾10473人上塘加固,1954年5-7月苕溪流域再度爆發洪澇災害,其後兩年餘杭縣人民政府都組織民眾在枯水季節加固大塘,參與人數均達到萬人以下,使用土方58.65萬立方米,石方1560立方米,投資18.07萬元。1963年9月,受12號颱風暴雨影響,東苕溪北塘和中苕溪、北苕溪大堤決口共計302處。颱風過後,餘杭縣政府組織2萬人加固加高西險大塘。1964至1966年,餘杭縣政府連續三年組織13個建築單位及沿線公社對9個險要段進行加固工作,政府投資計69.81萬元。1977-1979年,餘杭縣政府依照浙江省水利廳意見,對西險大塘進行標準化建設,至1981年底,大塘頂部超過1963年洪水水位1-2米,並修建有配套沿線防汛用簡易公路。[6]
加固工程
1983、1984年,東苕溪連續兩年爆發洪水,西險大塘均發生裂縫、滲漏、滑坡等險情。1984年,在青山水庫攔截洪峰、南湖和北湖都投入分洪的情況下,西險大塘多處出現險情,總計大小滑坡29處、堤壩裂縫2處、漏洞137處、滲漏29處。事後,地方政府決定將西險大塘防洪水平提升至20年一遇標準,工程於1984年12月26日動工,直到1995年5月完成,同年12月通過驗收,共投資2307萬元。 1995年12月,西險大塘加固工程二期啟動,至2001年8月完成,共加固堤防28.75千米,設計標準可應對百年一遇洪水。[6]2019年8月15日,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項目啟動,計劃將西險大塘防洪標準從「100年一遇」提升到「200年一遇」,同時也提出將景觀設計融入大塘中[7]。
年代 | 年份 | 塘段或閘涵 | 出險情況 |
---|---|---|---|
明永樂年間 | 1403-1424 | 化灣閘 | 損毀 |
明正統十年 | 1445 | 化灣閘,化灣塘 | 損毀 |
明景泰七年 | 1456 | 瓶窯地區大塘 | 損毀 |
明成化七年 | 1471 | 化灣塘 | 決口 |
明萬曆三十六年 | 1608 | 化灣塘,南湖塘 | 損毀,漫溢並決口 |
明萬曆三十七年 | 1609 | 南湖諸塘 | 決口 |
清康熙五十五年 | 1716 | 安溪閘 | 損毀 |
清乾隆四十年 | 1775 | 大雲灣塘 | 大規模潰堤 |
清嘉慶十六年 | 1811 | 羊山塘 | 損毀 |
清道光三年 | 1823 | 唐家塘 | 被沖毀 |
清道光八年 | 1828 | 壓沙塘,大雲灣塘 | 潰堤 |
清道光二十九年 | 1849 | 大雲灣塘,化灣塘,安溪閘 | 大規模損毀 |
清道光三十年 | 1850 | 爛泥灣塘,化灣搪,羊山塘,龍崗塘,下陵
林塘,唐家塘,安溪閘 |
被沖毀 |
清光緒八年 | 1882 | 化灣塘,羊山塘,龍糠塘 | 被沖毀 |
民國十一年 | 1922 | 沿苕溪沿線各塘 | 全面沖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56 | 餘杭南湖龍舌嘴 | 沖開缺口20米 |
1984 | 大澗塘 | 塌坡 | |
1996 | 烏龍澗 | 塌坡 |
建築設計
西險大塘是東苕溪幹流東大堤上段,為治理太湖流域防洪的骨幹工程之一,自杭州餘杭區餘杭街道石門橋南湖進水閘開始,到湖州德清縣乾元鎮(原德清城關)德清大閘為止,全長45千米,直接保護杭州市和右岸杭嘉湖廣大平原地區免受洪水侵害。西險大塘歷史久遠,但受制於工程財力物力,雖然在1949年以來歷經多次整治,但防禦能力一直不高。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加固後,大塘的防禦能力有顯著提升。[8]
施工工藝
西險大塘基底主要由粉質黏土、黏質粉土、淤泥質土等構成,堤身則由粘性雜填土建築而成,歷史悠久,在加固工程前存在諸多隱患。例如,堤基未經處理,土埂存在樹幹雜物,腐蝕後形成空洞;大堤堤身則為人工堆砌而成,沒有經過碾壓,堤質疏鬆;存在較多白蟻巢穴等動物洞穴等問題。[9]
二期加固工程中,西線大塘根據不同地質條件設計了套井回填、高壓噴射灌漿、振動沉模、斜牆四種防滲加固手段:套井回填是通過沖抓式大井機造井,然後在井中回填防滲透的土料,通過井之間首尾套接形成反滲透牆體,套井深度一般為堤後地面下2米,有效厚度為85厘米,同時打井也使得套井外圍20-30裏面土壤得到壓實,也起到防滲透作用;高壓噴射灌漿主要用於堤頂存在高壓線或、堤內存在仍在使用涵管、套井施工漏水嚴重、堤身夾有含砂土層等情況,其主要通過鑽孔將輸送漿液的注漿管噴嘴運至預定位置,使用高壓水管或泥泵噴射漿液衝擊土體從而重建混合加固土體形成防滲牆體,西險大塘計劃中使用此技術修築2.5萬立方米防滲牆體;振動沉模反滲板牆為新技術,主要通過打樁機將空心模具打入地下,再灌入漿液材料,最後將模具振動拔出,留下漿液形成緻密牆體,西險大塘中有4萬立方米堤體使用此技術;黏土斜牆用於西線大塘延伸段南湖東圍堤的反滲和加固,堤基使用淺井開挖回填粘性土,牆面設草皮護坡保護。[9]
百米巡塘
西險大塘是浙江省重點防洪區域,歷史悠久且初始建築工藝較原始,雖然歷經多次加固工程,但仍難以完全防備洪水。西險大塘所在的土質較差,有些地段深層為淤泥等濕度較大的土壤,同時許多堤防緊池塘,極易形成管涌,瓶窯以上段堤頂與田面有4米左右高差較大,苕溪高水位長時間浸泡下極易產生隱患。同時,西險大塘的堤身標準也存在不足,雖然曾以百年一遇標準設計建造成為2級堤防,但國家新規定的百年一遇標準要求建設成為1級堤防,現行的堤頂寬度、堤身斷面等指標沒有達標。2000年,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揮部要求西險大塘在東苕溪瓶窯段水位達到5.66米警戒水位時實行「百米巡塘」制度,預防大堤隱患,確保防洪安全。西險大塘總共長達45公里,百米巡塘則要有400多人進行巡塘,必然需要水利部門和沿線的鄉鎮進行協調培訓。每年地方水利部門會同沿線鎮街會組織所有巡塘人員開展專項培訓,學習巡塘工具、巡查內容、檢查方法、信息報送方式等巡塘基礎知識。巡塘隊員24小時不間斷巡塘,以守衛汛期大塘安全。[10]
主要閘涵
東苕溪水閘最早可見於東漢陳渾所建立的西涵陡門,到宋代則有「十塘五閘」的說法,五閘均為八字型條石干砌閘門,方木閘板。1949年以後,政府又對故有閘涵進行加固改造,至2010年東苕溪現有水閘5座,其中化灣、安溪、奉口均為舊有水閘改建而成,上牽機船閘和新餘杭閘則為新建。[3]
餘杭閘,位於餘杭街道通濟橋上游,1966年建成,為4x4米引水閘,閘底高程1米,閘頂高程11.23米,下通餘杭塘河上游南渠河,與文昌閣船閘配套使用,主要用於引東苕溪水作餘杭街道飲用水和倉前鎮的農業用水。1998年改建,在閘前新建箱涵與老閘相連。[3]
化灣閘,位於瓶窯鎮崇化村,溝通東苕溪和內河孔道,最早建於宋淳熙六年(1179年),但在歷史上屢建屢毀,「災及旁邑,死亡無算」。1956年,拆除重建。1972年,再次加固,將木質閘板改為鋼筋混凝土閘門,但部分設施存在漏水的情況,一直沒有修復。1990年,再次拆除重建,次年4月完工。重建後,閘孔淨寬4米,底板高程1.1米,閘頂高程11.85米,可以從東苕溪引水至倉前、良渚、瓶窯等地的內河水道。[3]
安溪閘,位於良渚街道杜城村(原安溪鄉橋南村),溝通東苕溪和安溪前山港,最早建於宋淳熙六年(1179年),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損毀,光緒十七年(1892年)重建。1974年,改建木閘門為鋼筋混凝土,但翼牆漏水且閘底過高,不利於引水。1991年拆除重建,次年3月完工。重建後,閘孔淨寬4米,底板高程0.8米,閘頂高程11.1米,可以從東苕溪引水至良渚等地的內河水道。此外,由於奉口閘口徑太小且存在漏水,在上游良渚街道纖石村(原安溪鄉上牽埠村)建有船閘,溝通京杭運河與東苕溪水運。1988年,奉口閘改建為符祥水廠的取水口。[3]
分段塘號 | 起始樁號[註 1] | 閘、涵名稱 | 閘、涵樁號 | |
---|---|---|---|---|
石門橋塘 | 0+000 | 0+175 | 石門橋涵洞 | 0+175 |
瓦窯塘 | 0+500 | 2+700 | 瓦窯塘涵洞 | 1+000 |
鳳儀塘 | 3+000 | 4+500 | 餘杭閘 | 2+700 |
土橋塘 | 6+000 | 6+320 | 長松涵洞 | 5+760 |
九連池塘 | 7+000 | 7+800 | 錢家埠涵洞 | 7+280 |
應家塘 | 9+400 | 10+000 | 宇家涵洞 | 8+606 |
廟灣塘 | 11+000 | 11+500 | 應家涵洞 | 9+380 |
高池塘 | 11+600 | 12+000 | 高崗涵洞 | 10+610 |
斤線潭塘 | 12+850 | 13+050 | 廟灣涵洞 | 11+550 |
黃鄱塘 | 13+500 | 14+100 | 何家陡門涵洞 | 11+950 |
爛泥灣塘 | 15+400 | 16+000 | 北雲澗涵洞 | 12+620 |
化灣塘 | 16+200 | 16+800 | 半夜㘰涵洞 | 13+550 |
楝樹塘 | 16+800 | 17+500 | 化灣閘 | 16+200 |
羊山塘 | 17+500 | 18+200 | 隋塘灣涵洞 | 20+680 |
壓沙塘 | 20+100 | 21+000 | 黃泥口涵洞 | 21+834 |
上林陵塘 | 21+600 | 23+150 | 安溪閘 | 24+400 |
中林陵塘 | 23+150 | 24+400 | 五馬陡門涵洞 | 25+890 |
下林陵塘 | 26+500 | 27+900 | 石頭塘涵洞 | 27+060 |
大雲灣塘 | 30+600 | 32+150 | 唐家陡門涵洞 | 27+700 |
龍糠塘 | 32+150 | 33+000 | 上纖埠閘(上牽機船閘) | 30+600 |
松樹塘 | 34+000 | 35+000 | 奉口閘 | 32+150 |
三官塘 | 35+000 | 38+984 |
險塘踏青廟會
每年清明節,西險大塘德清縣乾元鎮衛星村段都會舉辦巡塘廟會。相傳在南宋時期,乾元鎮的龍舟在比賽中失事側翻,二十多人落水,當時一名喚作戴阿大(本名戴繼元)的青年奮不顧身,捨命救人,將20多人救上岸邊但自己殞身水中,乾元百姓為了銘記這位義勇的戴阿大,便在戴家巷口西險大塘邊建廟以祭祀這名青年。後來,民眾又把唐代當地縣令柳察躬(柳宗元祖父)和另一名見義勇為的青年——葉侯,一齊祭祀在廟中。乾元鎮居民每年都會舉辦險塘踏青廟會,這場廟會既紀念了本地的先烈忠勇,又起到了巡視堤防的作用,為汛期到來做好準備。廟會期間,當地民眾會抬舉戴阿大老爺及紅綠老爺的神像在西險大塘上一直遊行到餘杭交界,巡遊長度有4千米長,巡遊中還有舞獅表演。[1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註釋
來源
- ^ 施雯. 杭州最后一道防洪屏障:西险大塘. 錢江晚報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6) –透過浙江在線 (中文(簡體)).
- ^ 吳維棠. 杭州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歷史地理. 1987, (5): 176-184 [2020-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3).
- ^ 3.0 3.1 3.2 3.3 3.4 3.5 孫連法; 《餘杭水利志》編委會. 东苕溪治理. 余杭水利志.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ISBN 978-7-101-09796-2. OCLC 919149420.
- ^ 《浙江省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东苕溪防洪. 浙江省水利志. 堤防工程 第1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ISBN 7-101-01865-3. OCLC 46396225.
- ^ 5.0 5.1 5.2 5.3 《餘杭縣水利志》編篡組. 东苕溪治理. 余杭县水利志. 西險大塘 (杭州: 內部發行). 1987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 ^ 6.0 6.1 6.2 汪國盛; 《杭州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东苕溪防洪. 杭州市水利志. 西險大塘 第1版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ISBN 978-7-101-07010-1. OCLC 885572203.
- ^ 潘怡雯. 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项目启动. 餘杭晨報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 2019-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6) (中文(簡體)).
- ^ 周驥. 从西险大塘一期加固工程看老堤防加固扩建工程技术. 水利管理技術. 1997, 17 (6): 43–45 [2020-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6).
- ^ 9.0 9.1 尉高洋; 嚴齊斌; 等. 西险大塘防渗加固设计与施工. 浙江水利科技. 2001, (B06): 10–13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 ^ 潘怡雯,陳書恆,王珏. 西险大塘“百米一人”巡塘制度背后的故事. 餘杭晨報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 2020-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6) (中文(簡體)).
- ^ 王葉. 线性建筑物的桩号自动生成方法及其应用. 水利規劃與設計. 2020, (3): 163-165.
- ^ 巡塘庙会 上千民众齐踏青. 德清新聞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2017-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6)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