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越起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騰越起義
辛亥革命的一部分

辛亥騰越起義領導人合影,左起:彭蓂方涵張文光陳天星李學詩
日期1911年10月27日
地點
結果 起義成功,成立第一軍都督府
參戰方
 清朝 中國同盟會
指揮官與領導者
清朝 曹福祥
清朝 張桐
清朝 張嘉鈺
張文光
刀安仁
陳天星

騰越起義,是中國同盟會成員張文光刀安仁等人於雲南省騰越廳(今騰衝市)發動的武裝起義。1911年10月27日夜,革命黨人策動騰越清軍起義,並於當夜佔領了騰越縣城。起義軍在當地成立了都督府,新政權於10月28日正式辦公。該起義是雲南地區在辛亥革命期間發動的第一場起義,成功推翻了清朝在滇西一帶的統治。

背景

張文光戎裝像

1905年至1907年,楊振鴻呂志伊等雲南籍人士先後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並成立了同盟會雲南支部。同年楊振鴻從日本經越南返回雲南,曾經準備刺殺雲貴總督丁振鐸,但最終未能成行。隨後楊振鴻在雲南發展了一批同盟會會員,並擔任了騰越廳四營管帶[1]:59。擔任管帶期間,楊振鴻將同盟會會員劉輔國[a]的鄰居張文光[b]吸收為會員[3]。1907年,楊振鴻準備在騰越廳發動起義,之後率領起義軍攻打永昌府大理昆明,但最終因事情泄露而被迫逃往緬甸,之後前往日本河口起義後,1908年10月,楊振鴻自日本抵達緬甸仰光,並在此建立了同盟會的據點[1]:57-58。同年12月1日,楊振鴻和彭蓂等人發動了永昌起義。永昌起義起義最終失敗,楊振鴻因此抑鬱而終,但革命思想卻得以在騰越一帶廣為傳播。起義失敗後,彭蓂進入講武堂學習,畢業後擔任騰越陸防軍第五營哨官[4]

張文光經劉輔國結識了干崖土司、同盟會會員刀安仁,並創建了同盟會的外圍組織「自治同志會」[c]。該組織在農民、會黨成員中發展會員,並傳播革命思想。該會由刀安仁擔任組長,張文光擔任副組長,劉輔國負責聯絡。1909年,劉輔國聯絡而來的黃毓英等同盟會會員在董庫村的張文光家中磋商革命事宜。會後自治會開始發展清軍士兵,並吸收了陳天星、彭蓂、錢泰豐等人作為自治會的成員,同時按照《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做好起義準備。1911年,黃花崗起義爆發,張文光準備起兵響應,但因事情泄露而被迫中斷,張文光被迫前往干崖躲避。同年8月,刀安仁組織自治同志會和同盟會仰光分會的代表在干崖召開會議,商討起義方案[3]保路運動爆發後,雲南的清軍被調入四川作戰,張文光認為起義時機基本已經成熟[5]:1030[d]

經過

騰越起義前,張文光致函劉輔國,請他向刀安仁取建國方略,並帶回籌措的起義金的密件
起義領導人之一刀安仁

1911年10月22日,清軍騰越廳陸防軍官兵中的自治同志會的會員陳天星[e]、錢泰豐、彭蓂等人以野外操練為名前往郊外臥龍崗,與張文光舉行起義籌備會議。會議決定於當月27日舉行起義,與會人員歃血誓眾[f],宣告起義宗旨,並指定起義的具體方案[3]。10月25日,張文光帶領幾名隨同人員前往干崖,與刀安仁商討起義事宜,二人最終決定由張文光帶隊發動起義,刀安仁帶隊作為後援[5]:1030。10月26日,張文光帶着同盟會仰光分會所頒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和孫中山的印信返回騰越,並在五皇殿召集陳天星、彭蓂、錢泰豐等骨幹成員佈置起義事宜[3],約定吸收願意參加響應的部隊進入起義軍,如果抗拒則立刻發起攻擊。張文光還在自己家中堆滿了柴草,準備在起義失敗時點燃柴草自焚[7]

1911年10月27日晚,起義正式爆發[1]:59。該起義是辛亥革命期間第四場爆發的起義,同時也是雲南地區的首場起義[8]:166。張文光率領部分革命黨人進入南校場巡防營第四營部,打死管帶曹福祥;陳天星則槍殺陸軍第七十六標第三營管帶張桐,隨後率領第三營和西防防營第四營、第五營加入起義。隨後革命軍沖入城內,攻打鎮署和軍械局[5]:1031,騰越總兵張嘉鈺率部抵抗,見大勢已去後吞金自殺[3]。革命軍隨即轉而攻打道廳署[5]:1031,迤西道尹宋聯奎向起義軍投降,騰越廳丞溫良彝逃往緬甸。至次日凌晨零點,革命軍完全控制了騰越[6]:30。整個起義過程中,革命軍並未遇到過於激烈的戰鬥。起義成功後,孫中山特地發電錶示祝賀[1]:60

佔領騰越縣城後,革命軍當晚宣佈騰越獨立,並建立了第一軍都督府[g],下設參議處、團練處、秘書處、民政司、財政局、警務局、裁判局、審判庭、關稅司、銀行等機關部門[11]。眾人公推張文光擔任第一都督,駐地鎮台衙門。陳天星擔任前軍都指揮,刀厚生擔任後軍都指揮。李漢星、劉輔國、俞華偉擔任參謀,黃柱臣刀半安張天放擔任秘書[1]:60。採用九星漢字旗為旗幟,紀年採用黃帝紀元[10]:171。10月28日,都督府開始辦公,訂立軍約,改組警察局[1]:60,同時貼出《告國民書》[10]:171保證縣城社會秩序正常[1]:60。都督府同時向英國駐騰越領事館遞交《對外宣言》和《致外國官員書》[11],起義因此得到了英國方面的承認。10月29日,刀安仁和刀厚生所率領的援軍趕到騰越,眾人公推刀安仁擔任第二都督[12]:60,駐地道台衙門[1]:60。此外,緬甸華僑也在此前後將籌得的3萬盧比和2萬兩白銀送至騰越作為支援[8]:170

後續

此後第一軍都督府將革命軍改稱為國民軍。兩天之內國民軍擴招為6個營,原有部隊分圍一營、二營和三營,擴招的部隊分為四營、五營和六營,另組一隊炮兵。為擴大戰果,張文光按照楊振鴻發起永昌起義的計劃,命國民軍分三路進攻,其中彭蓂率兩個營向永昌進軍,李學詩率三個營進攻順寧,劉德勝率領一個營攻打雲龍[3]

負責調停大理與騰越衝突的李根源

雲南軍都督府成立時,國民軍已擴至23個營[9]:37[h],部眾3萬餘人,控制了滇西53個縣[12]:61-62。至11月中旬時,國民軍已經佔領了騰越、永昌、龍陵、永康、順寧、緬寧等滇西地區[1]:60-61。但同時國民軍也出現了大量搶掠民眾的事件[13]:158[i]。之後國民軍繼續向大理進軍[1]:60-61,但大理已於11月3日組建迤西自治總機關部並宣佈反正,不願接受第一軍都督府收編。大理方面一邊組織兵力抵抗國民軍,另一邊向雲南軍都督府報告相關情況。雲南軍都督府勒令國民軍撤回騰越,同時派兵堵截國民軍[3]。張文光收到電報後命令國民軍停止進軍,但此時的國民軍由於軍隊成分變得非常複雜,各支部隊各自為戰,不聽指令,陳天星所部繼續向大理進發[12]:61。大理方面隨後派代表邀請國民軍進城談判,但在城外設下多處埋伏。入城談判的國民軍代表進入大理城後被扣留,隨行士兵全部被殺;城外的國民軍與大理方面爆發交火,國民軍死傷300餘人後撤退至永平[9]:37。事件發生後張文光命令國民軍撤回騰越,並就相關事件與雲南都督府和同盟會仰光分會溝通[3]。11月24日,雲南軍都督府任命李根源為陸軍第二師師長兼迤西國民軍總司令,率部進入騰越[3]。2月1日,張文光改任騰越鎮軍門,管理騰越軍事事務。第一軍都督府被撤銷[12]:62,管轄範圍由雲南軍都督府接收[14]。改騰越廳為騰越府,當地軍政分開,地方領導由雲南軍都督府任命,同時騰越方面選多人前往昆明任職[12]:62。同時將國民軍由23個營裁減為12個營,併入西防國民軍中[3]

1912年4月,張文光被雲南軍都督府調入大理擔任協都督[12]:63。1913年張文光因被排擠憤而下野,此後曾試圖留學,但因二次革命爆發而未能成行。當年12月19日,時任雲南都督唐繼堯等人誣稱張文光參與二次革命,並派人在騰衝熱海將張文光與其舊部黃安和等人殺害。1916年6月,大總統黎元洪為張文光平反,並追授其陸軍中將,二等嘉禾章[3]

1912年1月30日[j],彭蓂在為錢泰豐踐行的宴會上擦槍走火,失手打死錢泰豐,彭蓂隨後被錢泰豐所部士兵開槍打死。彭蓂死後被雲南軍都督府追授正督尉銜,墓葬位於楊振鴻墓旁[15]。1912年,刀安仁前往南京向孫中山報告騰越光復經過,因被誣陷而遭到囚禁,之後被押送至北京。經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營救出獄,改任陸軍部諮議,授中將銜。1913年病逝,同年5月靈柩運回干崖安葬[4]。陳天星此後輾轉抵達北京,因在起義中槍殺了段祺瑞的學生張桐而遭到殺害[9]:37

紀念

經記者調查發現,截至2011年9月,於騰越起義相關的多處建築尚存,但保存情況堪憂。其中籌劃起義的騰衝五黃廟被騰衝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用作倉庫;而滇西軍都督府成立舊址位於騰衝市第一中學校園內,是該學校的辦公用房[16],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記名稱滇西軍都督府舊址及疊園集刻[17]。彭蓂墓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砸毀,1989年和2002年先後兩次重修,並被列為了隆陽區文物保護單位[15]。1984年,張文光墓得以重修。刀安仁墓也一度於文革期間被毀,後由當地百姓自發重修[4]

註釋

  1. ^ 部分資料里用他的字「弼臣」稱呼他[2]:25
  2. ^ 張文光在加入同盟會之前名為張文鑒[1]:62
  3. ^ 部分文獻稱之為「自治青年會」。[3]
  4. ^ 其他說法則認為張文光是根據武昌起義爆發確定起義時機的[6]:30
  5. ^ 陳天星名雲龍,天星是他的字。當時他的職務是陸軍第三排排長[5]:1030。部分材料中僅稱他的名[3]
  6. ^ 也有說法稱歃血的日期是10月26日[6]:30
  7. ^ 該都督府的名稱存在爭議。有資料稱該政府為滇西軍都督府[9]:36,而當時該都督府頒佈公告的署名均為第一軍都督府[10]:170。還有資料稱其為騰越軍都督府[8]:165
  8. ^ 有說法稱為29個營[12]:61
  9. ^ 也有說法認為這些搶掠行為是大理方面捏造的[14]
  10. ^ 有文獻稱時間應為1911年年底[4]

參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15辑. 昆明. 1981-08-01: 231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2. ^ 騰衝縣政協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 腾冲文史资料选辑 第2辑.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0-04-01: 208. ISBN 7-222-00632-0.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郭玉富. 张文光与辛亥腾越起义.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2: 117–119. 
  4. ^ 4.0 4.1 4.2 4.3 耿德銘. 辛亥革命云南腾越起义诸英烈墓葬考察. 四川文物. 1991, 4: 64–67. 
  5. ^ 5.0 5.1 5.2 5.3 5.4 胡繩武, 金沖及. 辛亥革命史稿.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05-01: 1864. ISBN 978-7-5326-3341-8. 
  6. ^ 6.0 6.1 6.2 雲南日報理論部 (編). 云南百年. 昆明: 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4-10-01: 772. ISBN 7-5415-2511-1. 
  7. ^ 朴朗尉. 辛亥革命前后的两次云南地方起义. 創造. 2011, 10: 39–41. 
  8. ^ 8.0 8.1 8.2 范建華主編.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2012-02-01: 419. ISBN 978-7-5482-0795-5. 
  9. ^ 9.0 9.1 9.2 9.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印江文史资料 第4辑 交通专辑. 昆明. 1992-10-01: 208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10. ^ 10.0 10.1 10.2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纂;雲南省人民政府編撰 (編). 云南省志 卷47 政府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12-01: 772. ISBN 7-222-03236-3. 
  11. ^ 11.0 11.1 藺菊清. 辛亥腾越起义的领导人—— 张文光. 雲南檔案. 2002, 3: 36–37.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謝本書.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蔡锷.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1-08-01: 772. ISBN 978-7-5126-0361-5. 
  13. ^ 郭孝成 (編). 中国革命纪事本末.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10-01: 1864. ISBN 978-7-100-08517-5. 
  14. ^ 14.0 14.1 陳力,孫代興. 辛亥"腾越起义"述评. 雲南民族學院學報. 1991, 4: 26–31. 
  15. ^ 15.0 15.1 劉治生. 辛亥革命烈士彭蓂之墓考. 創造. 2005, 3: 52–53. 
  16. ^ 腾越起义遗址大多不复原样 将申报省级文物保护. 雲南網. 2011-09-20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9) (中文(中國大陸)). 
  17. ^ 滇西军都督府旧址及叠园集刻修缮工程.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4-08-29 [2020-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