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巴比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米蘭·巴比奇
米蘭·巴比奇競選照片,攝於約1993
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第1任及第3任總統
任期
1991年12月19日—1992年2月16日
總理杜尚·維耶什蒂察
前任職位設立
繼任戈蘭·哈季奇
任期
1993年12月12日—1994年1月23日
前任戈蘭·哈季奇
繼任米蘭·馬爾蒂奇
第5任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總理
任期
1995年7月27日—1995年8月7日
總統米蘭·馬爾蒂奇
前任鮑里斯拉夫·米凱利奇英語Borislav Mikelić
繼任職位設立
個人資料
出生(1956-02-25)1956年2月25日
南斯拉夫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庫卡爾英語Kukar
逝世2006年3月5日(2006歲—03—05)(50歲)
荷蘭海牙

米蘭·巴比奇塞爾維亞語Милан БабићMilan Babić,1956年2月25日—2006年3月5日)是一名克羅地亞塞族政治家和戰犯,曾擔任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及第三任總統。

戰後,他於2004年因戰爭罪被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前南問題國際法庭)起訴,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認罪並與檢方達成認罪求情協議的被起訴者,隨後被判處 13 年監禁。巴比奇在一份公開聲明中表達了 "羞愧和悔恨",並稱他的認罪求情協議是為了減輕克羅地亞塞族人的集體恥辱,並要求他的 "克羅地亞兄弟原諒他們的塞族兄弟 "的行為。

2004年被判刑後,巴比奇於2006年3月被發現死在荷蘭海牙的牢房內,顯然是自殺身亡。

早年

米蘭·巴比奇是博佐·巴比奇(Bozo Babić)的兒子,1956年出生於南斯拉夫克羅地亞共和國弗利卡鎮附近的庫卡爾村。 1981年,他從於貝爾格萊德大學牙科學院畢業,並成為一名口腔科醫生。 1989年,他成為克寧醫療中心的主任之一,克寧是克羅地亞西南部一個主要由塞族居住的城鎮。 1990年,隨着南斯拉夫開始解體,巴比奇步入政壇,離開了克羅地亞共產黨聯盟(SKH),並於1990年2月17日加入了新成立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政黨,塞爾維亞民主黨 (SDS) 。不久後,他當選為克寧市議會主席。當時,塞族約佔克羅地亞總人口的 12.2%,主要在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邊境沿線被稱為「克拉伊納」的狹長地帶中聚居。 在1990年底弗拉尼奧·圖季曼當選總統後,克羅地亞走向獨立的舉動遭到了塞族的強烈反對,而克羅地亞的塞族在政治和軍事上得到了南斯拉夫人民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支持。隨後, 「克拉伊納」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成立了塞爾維亞全國委員會,該機構旨在反對克羅地亞獨立。巴比奇當選為主席。

克羅地亞戰爭

塞族人很快開始反對留在獨立的克羅地亞。圖季曼當選後,克羅地亞起草了第一部民主憲法,將塞族人降格為國內的少數民族。

1990年9月,克拉伊納舉行全民公投,公投是否獨立,並以99.7%的多數票通過。克羅地亞政府宣佈此次投票非法且無效。克寧的巴比奇政府隨後於1990年12月21日宣佈成立塞爾維亞自治區,命名為克拉伊納塞爾維亞人自治州,並於1991年4月1日宣佈脫離克羅地亞並加入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東部其他塞族人主導的社區宣佈他們也將加入 克拉伊納塞爾維亞人自治州。

巴比奇於4月30日當選為克拉伊納塞爾維亞人自治州執行委員會主席,隨後被克拉伊納塞族議會任命為內政部長和國防部長。他以此身份建立了一支武裝民兵,在其領土上設置路障,有效地將克羅地亞南部沿海地區達爾馬提亞與該國其他地區隔離開來。 6月25日克羅地亞宣佈獨立後,克拉伊納塞族人和克羅地亞安全部隊幾乎立即爆發衝突,造成數十人死亡。

1991年8月左右,巴比奇參與了戰爭罪檢察官後來將其描述為「共同犯罪活動」的一方,永久強行驅逐其控制下領土上的非塞族人口,最終目標是使該地區成為一個「共同犯罪計劃」的一部分。新的塞族統治國家。據檢察官稱,他的主要共犯包括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其他克拉伊納塞族政治人物,如米蘭·馬蒂奇、塞爾維亞準軍事領導人沃伊斯拉夫·舍舍利,以及南斯拉夫陸軍指揮官,包括時任克羅地亞人民軍指揮官的拉特科·姆拉迪奇將軍。他們所有人都被指控犯有戰爭罪,有些人已被定罪。根據巴比奇在戰爭罪審判期間的證詞,1991年夏天,塞爾維亞秘密警察在米洛舍維奇的指揮下建立了「一個平行的國家安全機構和克拉伊納警察以及由塞爾維亞國家安全機構指揮的單位」。一場全面的戰爭爆發了,克羅地亞三分之一的大片領土被佔領,非塞族人口要麼被屠殺,要麼清洗。大部分戰鬥發生在1991年8月至12月期間。在斯拉沃尼亞東部的戰鬥中,還有數千人死亡並被驅逐出境。

1991年11月,國際社會試圖通過聯合國特使賽勒斯·萬斯(Cyrus Vance)提出的和平計劃來解決衝突,根據該計劃,克拉伊納將實現非軍事化,並由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保護,同時就克拉伊納的未來進行政治談判。巴比奇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並於1991年12月19日將南奧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更名為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RSK)(後於1992年2月併入克羅地亞東部塞族控制區)。他敦促克拉伊納塞族議會拒絕萬斯計劃。然而,米洛舍維奇不同意這一立場:他在克羅地亞的戰略目標已基本實現,而迫在眉睫的波黑戰爭需要南國防軍。巴比奇被排擠到一邊,1992 年 2 月 16 日塞族共和國議會通過了萬斯計劃。1992年2月26日,米洛舍維奇策劃解除巴比奇的職務,改由戈蘭·哈季奇接任,哈季奇是一個比較順從的人,據說他曾誇口說自己只是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信使"。

儘管巴比奇作為外交部長仍然活躍在 RSK 政治中,但他當時的地位已大大削弱。巴比奇表示,克拉伊納的政策是通過塞爾維亞秘密警察從貝爾格萊德控制的;米洛舍維奇後來否認了這一點,聲稱巴比奇是「出於恐懼」編造的。

1995年7月至8月波黑塞族共和國軍的崩潰促使巴比奇出任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總理,但他只擔任了幾周。 1995年8月上旬,克羅地亞發動風暴行動,奪回克拉伊納整個地區(除斯拉沃尼亞東部地帶,直到1998年該地區一直處於塞族控制之下)。巴比奇與整個克拉伊納塞族領導層以及來自該地區的 20 萬塞族難民(克拉伊納的大部分塞族人口)一起逃往塞爾維亞。據說他已經退休到伏伊伏丁那的一個養雞場。

受審

巴比奇受審時的照片

2002年12月,作為認罪交易的一部分,巴比奇出人意料地被揭露為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證人,在前南問題國際法庭上作證說米洛舍維奇親自參與了克羅地亞戰爭。第二年 11 月,他被指控犯有五項危害人類罪以及違反戰爭法罪。儘管他最初沒有認罪,但他於 2004 年 1 月 27 日在與前南問題國際法庭檢察官的明顯認罪交易中承認了一項危害人類罪,根據該協議,其餘指控被撤銷。他在公開聲明中表達了「羞恥和悔恨」,並宣稱自己認罪的行為是為了減輕克羅地亞塞族人的集體恥辱,要求他的「克羅地亞兄弟原諒他們的塞爾維亞兄弟」的行為。他對迫害罪、危害人類罪的認罪,標誌着前南問題國際法庭檢察官的重大勝利,因為巴比奇在去世前是波黑戰爭中唯一承認有罪的參與者。他的證詞對於檢方來說非常重要,可以支持他們的論點,即米洛舍維奇是克羅地亞「共同犯罪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在他自己的審判中,巴比奇提供了用於起訴米洛舍維奇的證詞。前者也出庭作證。在一個案例中,米洛舍維奇通過引用他的竊聽電話記錄來否認他支持巴比奇,他在電話記錄中稱巴比奇為「白痴」、「普通敗類」和「圖季曼的王牌」。 [1]

2004年6月,法院駁回了檢察官提出的判處巴比奇11年徒刑的建議後,巴比奇被判處13年徒刑。法庭認定他比檢察官所描述的負有更大的責任,但也認可巴比奇的自願自首和認罪。法院認為,雖然「巴比奇不是主要推動者」 ...巴比奇選擇繼續掌權,並大力支持迫害行動。」 [2]巴比奇被送往英國的一個秘密地點服刑,這是法院前所未有的舉動。 [3]這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即巴比奇獲得了特權待遇,以換取他對其他被告的證詞。法院給出的不透露他所在位置的理由是擔心他的安全受到他作證所針對的人的傷害。

海牙受審期間,巴比奇在克羅地亞被指控犯有戰爭罪的塞爾維亞領導人和指揮官包括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米蘭·馬爾蒂奇、約維察·斯坦尼希奇、弗蘭科·西馬托維奇和莫姆奇洛·克拉吉什尼克[4]

死亡

據報道,米蘭·巴比奇 (Milan Babić) 於 2006 年 3 月 5 日在荷蘭海牙前南問題國際法庭拘留所自殺身亡,當時他正在那裏提供對米蘭·馬蒂奇 ( Milan Martić)不利的證據,米蘭·馬蒂奇 (Milan Martić) 是他的繼任者,分離出來的塞族克拉伊納共和國總統。 《紐約時報》報道稱,巴比奇「用自己的皮帶」上吊自殺。 [5]

塞爾維亞激進黨領導人、巴比奇的獄友沃伊斯拉夫·舍舍利(Vojislav Šešelj ) 聲稱,他(海牙法庭)「讓巴比奇的生活變得悲慘」,從而導致了他的自殺。舍舍利補充說,前南問題國際法庭檢方最初向巴比奇承諾,如果他同意出庭作證指控其他塞族人,就不會提出指控。無論如何,這些指控還是被提出了(基於一項罪名)。 [6]

參考資料

  1. ^ Mirko Klarin, "Milosevic trial: protected witness goes public", I.P.Q.R. tribunal update 292, 2 December 2002.
  2. ^ ICTY. Judgement in the Case the Prosecutor v. Milan Babic. 2004 [3 July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July 2007). 
  3. ^ The Order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ICTY (16 August 2005) - Confidential http://www.icty.org/x/cases/babic/presord/en/050816.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Milan Babić sebi presudio. [2009-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2). 
  5. ^ UN finds no foul play in Serb's death - Europe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6-09 [2023-02-1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美國英語). 
  6. ^ Šešelj: Doprineo sam tome da Babić izvrši samoubistvo. Blic. Ringier Axel Springer d.o.o. 30 November 2014 [30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