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移民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移民人口在空間上流動的現象,或從甲地遷移到較遠的乙地定居的人。[1]

現代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際體系下,移民現象可分為國境內的移民,以及跨國境的移民;跨國境的移民又分為移民出境(英語:emigration)與外來移民(英語:immigration)兩種。

指涉人的移民,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下有不同的稱謂,如「出境移民」、「外來移民」、「開拓者」等。自地理大發現時代以來,移民勞工即成為跨國界人口移動的大宗。

隨着經濟全球化,國際移民勞工(簡稱「移工」)的規範、權益保障及相關執法,更在許多輸出或引進大量移工的地區(例如美國),再加上移民帶來的文化差異,與當地的社會價值觀產生衝突,移民議題成為受到高度關注的政治社會議題。[2]

歷史

歷史上,由於匈人的入侵導致歐洲的民族大遷徙,最終造成了連鎖的移民事件,大量民族流離失所,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亡。

地理大發現之後,白人大量移民到美洲、大洋洲等地,對當地的傳統文明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美國建國之後,不斷向西移民擴張,當地原住民族遭到沉重打擊。俄羅斯從16世紀起,不斷向東移民擴張,吞併西伯利亞,當地民族同樣遭到沉重打擊。

分類

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將移民分類。在當今社會,根據移民流的地理界限,移民可以分為國際移民(international migration)和國內移民(domestic migration)。根據相對於觀察者的人口流動的方向,可分為向外移民(emigration)、外來移民(immigration)和返鄉移民(returned migration)。根據移民人口是否有計劃返回來源地,可以分為定居移民(permanent migration)、旅居移民(sojourning)和季節性移民(seasonal migration)。根據移民行為是否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可分為合法移民與非法移民(illegal migration,又稱未登記移民undocumented migration)。另外,根據移民是否為自願的,可以分為自願移民和強迫移民(forced migration),後者包括難民(refugee)。

到現代資訊科技與交通方式的革新,還增加了臨時移民(temporary migration)、往返&巡迴移民(repeated and circulatory migration)等幾種新類型,這些移民當中是以勞務移民(labour migration)為主[3]

規模

聯合國稱跨國移民(國際移民)的規模於2017年已經達到2億5800萬。這個移民數字僅僅是第一代移民,也就是說不包括那些出生在移民接收國但父母其中一方是移民的第二代移民。接受移民最多的國家是美國(3480萬),其次是沙地、德國、俄羅斯、英國、阿聯酋等。輸出移民最多的國家是印度(1660萬)、墨西哥、俄羅斯、中國等。[4]

原因

比較早期的關於移民原因的分析常常使用推拉模型(push and pull model)。這一模型會分析哪些因素是促使人們離開其原先的居住地,哪些因素會鼓勵人們前往移民接收地。經濟、環境、戰爭、治安、政治等問題,都是可能的影響因素[5]。美國社會學家道格拉斯·馬賽(Douglas Massey)對移民的原因做了總結,並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他認為,從微觀的角度看,個人遷居到收入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可以提高其經濟收入。同樣從微觀視角出發,如果把家庭看作是移民決策的主體,可以認為某些移民並不是為了收入最大化,而是為了分散整個家庭面臨的風險。從宏觀的角度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收入差異導致了人口流動,這跟世界體系理論相關[6]

性別與移民

學術界提到性別與移民時,常常指的是與女性相關的移民問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女性移民很少被當作是移民的主體,雖然女性移民也佔據了移民人群中相當的比重。女性的移民被當作是附屬於男性移民的、作為妻子及家屬的移民。隨着全球化的進展,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吸引了更多的外國女工,如清潔工、護士、家務工作者、性工作者等。為了應對發達國家消費者的需求,在低收入和新興國家開設了更多的工廠,而女工的數量相比於之前有大幅攀升。服務業和製造業僱傭女性工人的大幅擴張導致了女性跨國移民和國內移民的增長。研究者注意到,很多女性從家庭中走出來,獲得了有收入的工作以後,往往能夠提升獨立性以及在家庭權力結構中的地位。當然這一跟移民過程相關的「婦女解放」也並非是絕對的。相應地,很多研究者注意到,由於教育等人力資本不被移民接收國所承認,以及原先的社會網絡被打破,一些男性移民失去了在其移民輸出地原有的社會地位。[7]

影響分析

正面

合法的國際移民流動有助於人才、技術資金更為自由地進行配置,幫助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合法移民可增加移民原國籍的外匯收入,同時學習和引進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也能部分緩解本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部分移民會利用所獲資金及技術返回原國籍進行投資,幫助其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

絕大部分的合法移民進入目的國從事的是所在國居民不願從事的工作,如不受社會尊重、工作條件惡劣或是報酬低的工作。也有很多高級技術人才,由於當地居民缺乏勝任者而作為專業人才引入。移民也在維持城市人口及調整住房市場發揮作用。

負面

國際大規模移民會削弱主權國家對人口控制的能力,資源爭奪、種族及宗教衝突不可輕視。特別是和非法移民並存的是走私和買賣人口問題。在中國境內,鄉村勞動力也不斷流入城市,伴隨的是鄉村人口老齡化和留守兒童問題[8]。而諸如具有多重身份的勞務移民,可能由於其自身的身份特質,令到移民的在地活動可關聯到國際商貿活動摩擦、跨國犯罪與社會衝突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不單止關係到相關司法管轄區內部影響,還可影響移民輸出與輸入地的司法轄區間的外交關係[3]

面對的問題

  • 排外偏見與歧視
  • 本土主義
  • 語言不通
  • 工作問題
  • 人脈問題

參見

參考文獻

  1. ^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 ^ Kislev, Elyakim. Decipheri的ng the ‘Ethnic Penalty’ of Immigrants in Western Europe: A Cross-Classified Multilevel 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6-09-19 [2016-10-17]. doi:10.1007/s11205-016-145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3. ^ 3.0 3.1 李, 少軍; 李, 慎明; 張, 宇燕.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97-4065-1. 
  4. ^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2017 (PDF). [2018-12-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23). 
  5. ^ Jenkins, J. Craig. Push/Pull in Recent Mexican Migration to the U.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77-06-01, 11 (2): 178–189. ISSN 0197-9183. doi:10.1177/019791837701100202 (英語). 
  6. ^ Massey, Douglas S.; Arango, Joaquin; Hugo, Graeme; Kouaouci, Ali; Pellegrino, Adela. Worlds in Motion :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 Clarendon Press. 1999-01-28 [2018-12-17]. ISBN 97801915840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英語). 
  7. ^ Pierrette Hondagneu-Sotelo. Gender and U.S. Immigration: Contemporary Trends. [2018-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0). 
  8. ^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新浪網. 2007年11月13日 [2019年10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0月30日)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