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寺

座標28°35′20″N 112°20′27″E / 28.588958°N 112.34092°E / 28.588958; 112.3409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鹿寺
白鹿寺前景。
白鹿寺在湖南的位置
白鹿寺
白鹿寺在湖南省的位置。
基本資訊
位置 中國湖南省益陽市白鹿山
坐標28°35′20″N 112°20′27″E / 28.588958°N 112.34092°E / 28.588958; 112.34092
宗教佛教
宗派禪宗
建築詳情
建築風格中國建築
開山時間唐朝元和年間(806年–820年)
竣工2003年(重建)
建築材料磚頭和水泥
地圖
地圖
白鹿寺在湖南省的位置。

白鹿寺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益陽市城區資江南岸的白鹿山,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1]其「白鹿晚鐘」是益陽十景之一。[1]它是益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詞源學

說法一:唐朝宰相裴休貶謫外任荊南節度使時住在寧鄉覓雲寺,來到益陽,住在江畔的小山上,每天晚上誦經,都有白鹿前來聽經,當地人將小山命名「白鹿山」,在山下建立了一座佛寺,命名「白鹿寺」。[1]

說法二:宋朝淳熙(1174年–1189年)年間,益陽瘟疫流行,老百姓和僧人誦經祈禱,一隻白鹿含着草藥來到寺院,草藥熬成湯之後,瘟疫就痊癒了,為了感謝白鹿,寺院更名「白鹿寺」。[1]

沿革

白鹿寺始建於唐朝憲宗元和(806年–820年)年間。

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白鹿寺被太平天國兵火焚毀。惟光和尚得到兩江總督陶澍資助,耗費6年重建寺院。光緒七年(1881年),海印和尚來到寺院,民國時期,景星寺被毀,白鹿寺被占,他花費10餘年重修白鹿寺和景星寺。1922年,海印和尚入寂,同年,自空和尚接任主持。之後,燭冥、弘暢、願修、熹谷、佛源相繼住持。1943年,弘暢等人籌建「中國佛教湖南省分會益陽縣支會」,在寺院裏創立「益陽佛教講習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熹谷、佛源率領寺院僧人開設工廠,1951年熹谷去湘潭市,佛源去了廣東省雲門山大覺禪寺。1958年工廠合併入益陽市人民織布廠。文化大革命時期,僧人被驅散還俗,因建立大橋,寺院被拆除。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中國共產黨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僧人陸續返回,1984年,益陽市佛教協會在此建立,釋觀照出任會長。由於之前的舊址已經建了商場,益陽市人民政府選擇塔林山給僧人建立白鹿寺,益陽市人民政府邀請佛源出任主持。1990年秋季,大雄寶殿建成,佛像開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寫寺名,白鹿寺正式外對開放參觀。1998年,佛源的海內外弟子們捐款建立了藥師殿、齋堂、僧舍。1999年農曆9月30日,藥師殿佛像開光典禮舉行。之後,佛源募集600萬元人民幣,再度建立殿堂,2003年竣工。

伽藍

山門大雄寶殿、玉佛堂、藥師殿、觀音殿、祖師殿、南嶽殿、功德殿、藏經殿、鐘樓、鼓樓、念佛堂、客堂、齋堂、方丈樓、禪房、寮房、流通處、迴廊等。[2]

玉佛殿

玉佛殿在1996年建成,門前供奉韋馱菩薩,殿內供奉釋迦摩尼臥像,兩尊像都是從緬甸請回的玉像。

藥師殿

藥師殿也是1996年建成,殿內供奉「東方三聖」,東是日光編照菩薩,西是目光編照菩薩,中間是藥師佛,兩旁牆壁是十二藥叉。

法堂

法堂在2002建成,殿內供奉地藏菩薩,是白鹿寺傳戒登壇和升堂說法的地方。

文化

明朝羅允衡的詩:

圖冊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羅鈕佳. 白鹿寺和白鹿晚钟. 騰訊. 2019-05-31 [2020-09-05]. 
  2. ^ 白鹿寺.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2-12-21 [2020-09-05].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