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座標51°45′31″N 1°15′21″W / 51.7586°N 1.2557°W / 51.7586; -1.255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正面
成立1850年
地址英國牛津
坐標51°45′31″N 1°15′21″W / 51.7586°N 1.2557°W / 51.7586; -1.2557
類型關於 自然史大學博物館
網站www.oum.ox.ac.uk
地圖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在牛津市中心的位置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英語: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有時簡稱牛津大學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是牛津大學收集陳列自然史標本的大學博物館,位於英國牛津大學基伯爾學院對面[1][2][3][4]。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為達爾文發表進化論的機構[5];創館時的館長為地質學家約翰·菲利普斯,為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懷疑者之一[6][7][8]。該博物館的講座大廳,曾是1860年牛津進化論大辯論[9]的場址[4][10],現時由大學的化學動物學數學系所使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成立標志了牛津大學發展科學及科學園區的歷史意義[2]

歷史沿革

牛津大學博物館中的約翰·菲利普斯紀念像

1850年牛津大學的自然科學名譽學校(通過參加課程可以獲得名譽學位的機構)建立,但其教學器具、解剖學和自然史標本都散放保存在散佈於整個城市裏的牛津各個學院中。1855到1860年間,欽定醫學教授亨利·埃克蘭德爵士多次呼籲建立一座博物館,將分散的自然科學標本統一保存和展示。他在1858年舉辦了一次講座,闡述了建立博物館的重要性,他認為牛津大學過於偏重神學、哲學、經典和歷史等人文學科的研究,需要給學生一個了解自然界的機會了,需要「讓學生獲得關於造物主偉大設計的知識,因為我們自身也是其中的一員」。這種將自然視作神的第二本書的想法,在19世紀十分常見[11]

1855年博物館工程正式動工。1857年,阿什莫林博物館負責人,地質學家約翰·菲利普斯被任命為首任館長。在他的組織下,牛津的天文、幾何、實驗物理、礦物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生理學和醫學諸系相繼搬入此處[6][12]。1860年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完成後,許多實驗室都在大學博物館創建後,於館址週邊設立,如於1870年建立的,比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成立還來的早的克拉倫登實驗室英語Clarendon Laboratory

1885-1886年,博物館的東面增添了一座新建築,由托馬斯·紐曼·迪恩之子托馬斯·曼利·迪恩設計,用於保存奧古斯都·皮特·里弗斯將軍的種族學標本,即今日的皮特·里弗斯博物館。按照19世紀的思維,神所造之物是自然史研究的範疇,而人所造之物是人類學研究的範疇,區分這兩者十分重要[11]。隨着系的規模越來越大,各個系逐漸都搬到南公園路附近的新址,組成了牛津科學區[2]。最後一個搬出的是昆蟲系,它於1978年搬入動物系樓,但近日在博物館的二層仍有一個昆蟲系的實驗室。1996年博物館的名稱從牛津大學博物館改為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13]

著名歷史事件

1860年牛津進化論大辯論

進化論辯論主要對手[14]

1860年6月28日,英國科學促進會改在新開放的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召開年會。6月30日,圍繞美國科學家約翰·威廉·杜雷伯的一篇文章,達爾文的好友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與牛津主教塞繆爾·韋伯佛斯發生了關於進化論的爭論,約瑟夫·道爾頓·胡克等著名科學家也參與其中[15][16][10][17]。雖然對該事件的記錄和描述,都顯示支持達爾文進化論一方的理據較有說服力,唯赫胥黎支持者的相關報導似乎傾向將此辯論內容渲染成激烈的對立辯論,以追求轟動效應[18]

1894年無線電報的首次公開展示

1894年無線電報在牛津大學博物館首次公開展示,由英國物理學家奧利弗·約瑟夫·洛奇爵士展示無線電報的基本原理,[19]當時的演講廳擠滿人群,觀眾包括物理學家瑞利男爵、電機工程師亞歷山大·繆爾黑德英語Alexander Muirhead、電氣工程師和物理學家約翰·弗萊明與物理學家西拉·菲利普斯·湯普森英語Silvanus P. Thompson[20]等。

建築

該館內裝現為由鋼及玻璃組成

自然史博物館為哥德復興式建築,由愛爾蘭建築師托馬斯·紐曼·迪恩英語Thomas Newenham Deane本傑明·伍德沃德英語Benjamin Woodward所設計[21][4],其設計方案受到文學和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的直接影響,拉斯金本人也在伍德沃德設計時提出過很多建議。建築所需經費部分由牛津大學出版社以出售聖經所得,此事實在2011年紀念達爾文活動的宗教和科學意義的辯論中被提及[22]

雖然牛津大學募集了建造博物館的費用,但博物館的內部裝飾是由公眾捐款進行,所以建築落成後,有些內部裝飾尚未完成。愛爾蘭的石頭雕刻師奧謝和惠蘭英語O'Shea_and_Whelan進行了內部裝飾工作,創作了一些新哥德式的雕塑,今日館內一樓的科學家的雕像包括亞里士多德弗蘭西斯·培根查爾斯·達爾文卡爾·林奈,有些就是他們的作品[23]。而約翰·菲利普斯館長參與了博物館建築廊柱的設計,他採用當時植物科學的成果,採取忠於自然的植物樣貌方式來雕刻,並以科學植物分類法來排序[24][25]

博物館收藏

博物館的展品主要來自他人捐獻及科學家收集,包括來自阿什莫林博物館的自然史標本。博物館有收有恐龍等化石[26][27]。收集的館藏含昆蟲學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動物學等標本:

  • 昆蟲標本:在數量和重要性上,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所收藏的昆蟲標本都位列英國第二,僅次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有兩萬五千種,五百萬件昆蟲樣品,其中與侯普-伍德沃德收藏最為著名。
  • 地質學標本:收藏有超過一千四百種,約三十七萬五千件標本,主要藏品有約克郡石炭紀標本等。
  • 礦物標本:收藏有約三萬件礦物樣品,且從1998年起博物館還負責保管全牛津大學的約五千件岩石樣品。
  • 動物標本:收藏有超過一千種的二十五萬件標本,其中包括很多已經滅絕動物的標本。最有名的是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渡渡鳥標本,還有托馬斯·貝爾和查理·達爾文的私人收藏[28]

牛津自然史博物館可以免費參觀,平均每年接待超過三十萬名遊客,其中有約一萬五千名校方組織參觀的學生,但因內部整修,2013年閉館一年[29]。現任博物館館長為保羅·史密斯教授,管理上分為四個部門:地理、礦物、動物和昆蟲,每個部門都有策展人負責,除此之外還有負責教育、網絡、圖書館、保存和技術方面的人員[13]

參考來源

  1. ^ David Horan 著. 牛津文學地圖. 知書房出版集團. 2004: 277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957-8320-49-9. 
  2. ^ 2.0 2.1 2.2 扎格爾. 科技園:實驗室的世界. 牛津: 历史和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05 [23 January 2013]. ISBN 978-7-5086-0344-5. 
  3. ^ Ronald K. Brind. A Guide to the C.S. Lewis Tour in Oxford. Janus Publishing Company Lim. 31 October 2006: 47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1-85756-626-0. 
  4. ^ 4.0 4.1 4.2 MobileReference. Oxford Sights: A Travel Guide to the Top 20 Attractions in Oxford,England. MobileReference. 2010: 90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1-61198-007-3. 
  5. ^ 陳界良. 亞大辦「大學博物館國際合作論壇」. 中時電子報. 2012年11月21日 [2013年1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24日). 
  6. ^ 6.0 6.1 E. Janet Browne. Charles Darwin: The Power of Pla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337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0-691-11439-2. 
  7. ^ Morrell, Jack. Genesis and geochronology: the case of John Phillips (1800–1874).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1-01-01, 190 (1): 85–90. doi:10.1144/GSL.SP.2001.190.01.07. 
  8. ^ Brian, Switek. John Phillips’ reaction to Darwin – Laelaps. scienceblogs.com. 2008 [23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9. ^ 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雜誌社. September 2008 [23 February 2013]. 
  10. ^ 10.0 10.1 Ian Hesketh. Of Apes and Ancestors: Evolution, Christianity, and the Oxford Deba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3 October 2009: 88 [20 January 2013]. ISBN 978-0-8020-9284-7. 
  11. ^ 11.0 11.1 Carla Yanni. Nature's Museums: Victorian Science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4 July 2005 [1 March 2013]. ISBN 978-1-56898-472-8. 
  12. ^ David Knight. The Making of Modern Science: Science, Technology, Medicine and Modernity: 1789 - 1914. Polity. 23 November 2009: 159 [23 January 2013]. ISBN 978-0-7456-3675-7. 
  13. ^ 13.0 13.1 introduction of museum (PDF). [2013-0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14. ^ 英國雜誌Vanity Fair英語Vanity Fair(British magazine 1868-1914)呈現以漫畫呈現
  15. ^ 達爾文與當時英國著名的科學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館訊第258期
  16. ^ Stanley A. Rice. Encyclopedia of Evolution. Infobase Publishing. 1 January 2009: 304 [24 January 2013]. ISBN 978-1-4381-1005-9. 
  17. ^ Charles Darwin. 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 MobileReference. 15 December 2009: 549 [21 January 2013]. ISBN 978-1-60501-636-8. 
  18. ^ J.R. Lucas, Wilberforce and Huxley: A Legendary Encoun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Historical Journal, Vol. 22, No. 2 (Jun., 1979), pp. 313-330 retrieved October 5, 2007
  19. ^ Brian Winston. Media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aylor & Francis. 12 November 2012: 70 [24 January 2013]. ISBN 978-0-415-14229-8. 
  20. ^ Russell W. Burns; R. W Burns.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Formative Years. IET. 2004: 274 [24 January 2013]. ISBN 978-0-86341-330-8. 
  21. ^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The Institute. 1900 [20 January 2013]. 
  22. ^ Taunton, Larry. The atheist who tried to steal Christmas. USA Today. 26 December 2012 [2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23. ^ Frederick O'Dwyer. The Architecture of Deane and Woodward. C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253 [24 January 2013]. ISBN 978-0-902561-85-4. 
  24. ^ Jack Morrell. John Phillips and the Business of Victorian Science.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5: 313 [23 January 2013]. ISBN 978-1-84014-239-6. 
  25. ^ The stonework of the Museum (PDF). [2013-01-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8). 
  26. ^ Peter J. Bowler. Life's Splendid Drama: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Life's Ancestry, 1860-194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 November 1996: 267 [24 January 2013]. ISBN 978-0-226-06921-0. 
  27. ^ Michael K. Brett-Surman; Thomas R. Holtz; James O. Farlow. The Complete Dinosau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7 June 2012: 446 [24 January 2013]. ISBN 978-0-253-35701-4. 
  28. ^ 官方網站. [201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7). 
  29. ^ 官方網站. [201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7). 

外部連結